【摘 要】语文是一门具有显著模糊性的学科,不仅编写工作不容易,而且教学工作也不容易。什么样的语文教科书最让人满意,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最受欢迎与认可,很难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因此,语文教科书中存在的一些错误或问题需要广大学者专家、教研员和教师能够时常发现,正确看待,深入探究。
【关键词】语文 教材 错误 问题 商榷
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毋庸置疑,高中语文教科书乃一群智者不懈努力、集思广益的劳动成果,闪烁着智慧与人文的光辉。翻开编印《说明》或《后记》,总是能看到一大堆专家学者的姓名,能看到“在这套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也有不少教研员、教师和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给我们提出过不少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继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教版全日制普高语文教科书《说明》)与“我们还要感谢使用本套教科书的试验区的师生们。希望你们在使用本套教科书的过程中,你能够及时把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我们。对此,我们将深表谢意”(新课标人教版普高教科书《后记》)等之类谦恭谨严、让人感动的话语。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论编者如何不懈努力、集思广益,如何深思熟虑、谦恭谨严,错误总是在所难免的。作为才识学问相对不深的一线语文教师——愚者来说,千虑之后也总是可以发现其中一些错误或问题的。笔者现就教科书中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错误和问题说一说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语文教科书存在的一些明显错误或问题
看过新课标人教版普高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师培训手册》的人都知道,新课标教材的基本特色是“守正出新”,书中“守正”解释为“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严格遵循高中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注意继承我国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制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适当考虑中学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循序度和适用面”。在此,笔者以为,上述文字对“守正”的解释仅是从理论、意识方面加以阐述,“正”字还应包括基础知识、课文内容、学法教法(单元导读有介绍)、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正确的意思。其实,“守正”何止是新课标教科书编制的基本特色,之前的教科书同样也以此作为编制的基本特色。十余年前笔者就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一些错误曾致函人民教育出版社,探讨交流这方面的问题。笔者相信,有此感触的教师必定还有很多。
1.字形和字音方面的错误
人教版全日制普高语文教科书第一册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所引《采莲赋》一文中之句“于是妖童媛女……櫂将移而藻挂……”,文下注释“櫂”字皆为“櫂”通“棹”。可是新旧版《现代汉语词典》凡例2“字形和词形”都指出,繁体字、异体字加括号附列在正体之后;既有繁体字又有异体字时,“繁”在前“异”在后。翻开《词典》正文发现“棹”字后用括号附着“櫂”和一“舟”字旁加一“卓”组成的异体字。如此看来,“櫂”应该是“棹”的繁体字,另一个则是“棹”的异体字了。但语文教科书使用的都是简体字,这样岂不是繁简失当,不伦不类?笔者以为,干脆别这样注,将“櫂”改成“棹”得了,因为学生知道古文中“櫂”与“棹”的通假情况。倘若是为了字形上忠实于原文,却也矛盾至极,只有这一字忠实。另外,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体字、简化字本来就是有渊源的、彼此之间有些地方是模糊的,如有些繁体字与简化字相比,笔画一样或更少,有的只是结构不一样,再如词典中通假字、异体字、繁体字似乎都可以叫旧体字了。况且,简化字也不过是中国大陆的广泛使用,也可称为新字,港澳台、闽粤仍基本使用繁体或繁简皆用,对这些地区而言,繁体字、异体字就不能说是旧体字了。又如朱光潜《咬文嚼字》文中出现“变化莫测”与“推陈翻新”两个词语,其实应为“变幻莫测”与“推陈出新”。
2.注释和标点方面的错误
新课标人教版《苏武传》文中“果引张胜”一句“引”字注释为“牵攀”,何来“牵攀”一词?古汉语中没有,现代汉语中也没有;“举剑拟之”一句注释为“举起剑来做要砍的样子”,可古汉语中“拟”字的意思就是“举起剑来做要砍的样子”,注释很别扭的。贾谊的《过秦论》中“谁何”两词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之前的教科书注释为“呵问他们是谁,就是稽查盘问的意思”,之后改正为“稽查盘问”,相比之下似乎前者注释更准确也更容易弄明白。全日制普高语文教科书第三册琦君《泪珠与珍珠》第三段第四句出现了两个冒号,显然是错误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标点错误相对于古文来说可能会多一些。
3.语言表达上的错误
全日制普高语文教科书第二册刘征《庄周买水》一文有个句子“把他让到外宾接待室里,还递过易拉罐可乐”,我们细心一看就会发现这明显是一个病句,前面的主语是一直都是“庄周”啊,怎么换主语了?后面的主语则是“吴主任”了。第五册黄仁宇《孔孟》文中第八段首句“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只要联系上下文一看也会发现这是一个病句,上下过渡极为突兀别扭,“这些条件”作何解释?“当时情形”呢?我们不妨将“针对这些条件”改为“因此”更通得过。
其实,真要一篇一篇课文去找教科书中的错,绝对不止这些,就看我们有没有这种“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识,愿不愿费这份心,够不够细心了。权威要相信,但绝不能迷信。师者,是传道受业解惑的。受业解惑必须清楚、不能含糊的地方绝不能含糊。语文教科书中对基础知识的编写审定当如朱光潜同志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说的“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4.值得商榷的问题——有些该注释的没有注释
最常见的就是多音字的读音了。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教坊”一词教应该读第几声?“铁骑”一词“骑”(现代汉语已经统读“qí”)字读什么?“间关”的“间”字读第几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胜”(现代汉语已经通读“shèng”)字读第几声?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一句中“佛”字怎么读?读“fó”还是读“bì”,说法不一,最合理的说法读“bì”。《荆轲刺秦王》中人名“夏无且”的“且”字,没有注音,其实读“jǖ”不会有什么争议。
二、对待与改正错误的态度值得商榷
“感谢教研员、师生们提出的宝贵意见”,“错误在所难免”等之语,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就会有不同的意味,既可以说是一种谦虚的态度,也可以说是一种敷衍的客套话(假谦虚),还可以说是一种不够负责任的态度。倘若编写《说明》或《后记》连这样的话都没有,不谦虚的意味就非常明显了,写个简单的《后记》删去或编印说明这一环节当然是一种极为聪明的模糊。十多年来,初高中语文教材都历经多次改版、更新,当然看编印说明、教纲、考纲、编印后记,也不难发现其中有些微妙的东西。
先还是从教科书中对某些错误的改正或某些注释的删减说起,新课标人教版2010年以前印刷的版本《苏武传》一文中“煴火”的“煴”字注音是“yǘn”,之后改正为“yǖn”;新课标人教版之前的高中语文教科书《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秦军氾南”的“氾”字注音为“fàn”,之后改正为“fán”,更早的人教版普高语文教科书还将“阙秦以利晋”一句中的“阙”(quē)字注音为“jué”;贾谊的《过秦论》中“崤函”一词,更早版的人教版教科书注的音是“yáo”,之后改正为“xiáo”;“齐明、周最……通其意”一句新课标之前的教科书中“轸”“召”“乐”三个字均有注音,不知何故新课标教材中却都删了。朱自清《荷塘月色》文中所引《采莲赋》一句“于是妖童媛女”旧注音为“yuàn”,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将读音改正为“yuán”;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文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句的标点2010年以前印刷的版本都在“之”字后打了逗号,其实从意思上理解这里是不能打逗号的,之后的版本则改正过来了;荀子的《劝学》文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句“参省”在2010年以前印刷的版本参省都分别注释为“检查”与“省察”,之后的版本则多了“叁省”的说法,其实“三省”更好,曾子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嘛。上述类似的问题教科书中还有不少,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