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12期 ID: 135011

[ 王绍平 文选 ]   

走出误区 提升质量

◇ 王绍平

  【摘 要】近年来语文高考成绩一直偏低,效益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忽视系统的语言文字训练;轻视作文指导;偏重练习测试,未能进行能力培养;不注重学法研究和指导等。在今天新课程大背景下,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走出这四大误区,教学效益必将走出低谷,取得更大的突破。
  【关键词】语言文字 作文指导 能力培养 学法研究
  
   近年来语文高考成绩一直偏低,处于学科的低谷。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成绩平均分仅在81分左右(总分160分)。有人批评语文教学“误尽苍生”,虽然言辞偏激,但语文教学存在的严重问题却是不能否认的。这一现状,给广大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造成一种无可名状的压抑感,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一种失望感。教师感到无从教,学生感到无从学,语文教学已陷入了举步维艰、回顾茫茫的境地,步入教学的误区,这已经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母语是一个民族文明之本。为了全球教育、科技、经济的大挑战,我们必须首先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母语水平,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及主管教育的领导们要敢于担当责任,正视问题,尽快让语文教学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忽视系统的语言文字训练
  高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是教师最难把握,考生最为棘手的一项。高考的指挥棒使一部分人盲日揣测,捕风捉影,好走极端,结果顾此失彼。突出的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而忽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语言文字学习和训练,造成阅读教学的少、慢、差、费状况。
  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种情况:其一:不少教师在讲课中不注意引导学生吸收和储藏语言,不加强语言教学,进而达到提高运用实际语言能力的目的,不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增强他们的记忆力,来吸收和储藏语言;更多的是急功近利,缺乏宏观思考,没有长远打算。多以自己的口若悬河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读和背。由于忽视语言教学.学生学不到和学不好语言基本功,尽管到高三读过的课文不下于数百篇,然而真正理解和掌握的词语和句子却寥寥无几,更谈不上实际运用。
  其二,离开课文的具体语言过多地架空分析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相当一部分教师还热衷于课文思想内容、篇章结构的分析,以及写作特点和作家作品的介绍,忽视学生运用语言的训练。教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绘声绘色,占去了一节课的三分之二或更多的时间。教师分析完了,一节课也要下课了,学生读、背课文或语段的时间得不到保证,挤掉了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训练的时间,做了大量的无用功。
  其三,所谓“少而精”的语文教学原则被人们强调得过了头,失了度。在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着“宁可学得少一点,但要学得牢一点”的传统观念,死抱住教材上的基本篇目,不去扩展、拓宽。搞封闭式教学,势必出现少、慢、羞。、费状况。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赞可夫曾提出:要适当扩大学生知识面,并且帮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古人云“学愈博则思愈远”。如果就课本讲课本,不去广采博览,结果正像著名画家李可染所说:“吸收面窄,像豆牙菜,一条细根怎能长大?一棵树要成长,根须吸收面广,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李可染《谈学山水画》)这就说明:一切知识(包括语文知识)都在一个互相联系、互相贯通的系统中存在和发展。而目前学生学习知识的现状,正所谓“孤陋寡闻,明浅思短。”
  误区之二——轻视作文指导
  今天高考卷中的作文,虽然不是处于文革前的一卷定终身的地位,然而仍然占有不小的比重(江苏卷近几年在160分中占到70分),所以,人人都很重视作文。于是作文教学中出现了事倍功半的现象。具体表现:其一、不加指导,盲目训练,且训练超纲。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方法陈旧,指导死板,不注意在打开学生作文思路上下功夫,却习惯用作文选中的范文或课文固定的模式去束缚学生,抑制和扼杀了学生作文的创造力和自主力。突出表现为包办代替,范文引路,划定框架。由于命题脱离学生实际,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教师就代学生审题,提示写作角度,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布局谋篇,设计写作提纲等,学生被限制、束缚太死,结果是出现万人一面,千篇一律现象。教师不去启发、打开学生的思路,而是先“划框架,定调子”,要学生按自己定的路子走,就必然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些都是作文教学的误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劣等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一个优等教师则教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可见,一个高明的教师总是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正如美国的未来学家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再者就是盲目训练,随意增加作文篇数,一学期大小作文加日记、周记不下于五十篇,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更使学生产生畏难和厌倦情绪,给作文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还有的盲目追求作文字数,凡作文均要求“干字文”,结果论据堆砌,语文重复累赘,内容游离中心,忘记了文章本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应简洁明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基本常识。
  其二,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不少教师由于片面理解“多写多练”,盲目增加篇数,又不加指导,出完题就了事.甚至也不加批改和讲评,结果只能使学生越写越糊涂,越写越厌烦,导致学生作文草率应付、粗制滥造或移花接木、照搬硬套现象的出现。这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对提高作文质量是有害无益的。
  然而提高作文质量的根本途径应当是熟悉生活,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读是写的基础,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加强阅读,吸取和积累了语言,储藏了丰富的词汇、素材,才可以妙笔生花,妙语连珠。
  误区之三——偏重练习测试,未能进行能力培养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练习测试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发挥教学反馈的作用,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并修正、调动教与学的活动,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但如果只注重题海战术,而忽视课文的学习,以为课文不用多读,文章不必多写(这里的“多写”是有一定度的),只要埋头多做练习,就会提高语文水平的想法,将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绊脚石。如果只注重客观题型,一味模拟,而忽视主观题型,其结果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这些就是我们教师常常恨学生考试终不能得到高分的症结所在。
  误区之四——不注重学法研究和指导
  语文教学经过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出现了各种流派,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但较多的是在教法上研究。教法固然重要,然而更有实效的是研究学生学法。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加强学生的学法研究和指导,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思维陈旧、方法呆板,不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不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而是越俎代庖,以讲代学,颠倒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位置。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难以落实。这就是语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关键。
  再者就是忽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反之对其学习必然带来影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意义深远。然而,近年来,我们只注意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上,而忽视学生学习语文习惯的培养和纠正,特别不注意发挥学生自身蕴藏着的学习语文的潜能,致使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语文教学效益自然不高。事物总是两重性的,困惑往往是变革的前奏,误区往往是改革的契机。在今天新课程大背景下,经过全体语文教师的努力,中学语文教学必将走出低谷,取得更大的突破。
  作者单位:江苏油田第一中学。

走出误区 提升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