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生活背景 文学创作
摘要: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杰出的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她以不同的文学形式审视着一个世纪的变幻。本文从其生活背景和文学创作历程两个方面探讨了多丽丝·莱辛一生非凡的文学成就。莱辛生在英国长在非洲,她孤独的童年,短暂的学校教育,两次破碎的婚姻,和她对20世纪重要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活动的参与都给她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她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在文学创作中,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从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到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探索、太空小说的尝试,再到回归现实,题材多样,主题丰富,无不显示出她深邃的思想和对人类命运的严肃关注,渗透着一位作家强烈的道德责任感。
多丽丝·莱辛(Doris Le ing)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当代英国女作家,也是英国文坛上颇具特色的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而成为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作品形式丰富多彩,生动地展示了她对时代、社会、老人、女性等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独到见解和深沉的哲学思考。她独特的人生经历既给她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对她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历程两个方面探讨了作家一生非凡的成就,论证了其在英国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
一、多丽丝·莱辛独特的人生经历
多丽丝·莱辛于1919年生于波斯(现伊朗)的一个英国家庭。她的父亲阿尔弗雷德·泰勤是一位军人,他在一战中伤残之后,“一直生活在弹震症的阴影中”。母亲艾来利·莫德·麦克维是一名护士。多丽丝5岁时,随父母迁往南罗德西亚(现津巴布韦)。但非洲的生活并非他们想象中那么美好,他们在一个小镇上一所用柱子、茅草和泥土临时搭建起的摇摇欲坠的房子里一住就是20年,小镇的周围是一大片布满了各种野物的未开辟的灌木丛。在他们的那个与外界隔离的农场里,泰勒夫妇遭受了许多病痛和精神上的折磨,梦想逐渐破灭。
莱辛的童年缺少一般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母亲重男轻女,她倾其全部精力于儿子身上。父亲的一生被一战的阴影所笼罩,他喜欢独处并时常沉溺在自己幻想的天地中,从没有向女儿公开表露过丝毫的爱护。莱辛孩提时代痛苦的回忆无不围绕着母亲对弟弟的出生所表现出来的欢欣和激动。她很小就被一种“孤独、无助和被遗弃”的感觉所包围。感受不到母爱呵护的她便在行为上与母亲常常保持抵触情绪,母亲也因此总称她脾气乖戾难以管制,这进而加大了她们之间的距离感。可以说她与母亲的这种关系一直渗透在她后期的作品中,如《 野草在歌唱 》中的女人公玛莉和母亲微妙的对立;《 又来了,爱情 》中的女主人公萨拉童年所遭受的冷落,甚至连莫德这一姓氏也经常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如《 简·萨默斯的日记 》中主要人物之一莫德就是一个任性的爱乱发脾气的母亲形象。但是,这种无人问津的独处恰好使她找到了自己的乐园。她经常一个人留连忘返于藏匿着各种鸟兽的大草原上,沉迷在充满芳香的灌木丛、奔腾的溪水和奇形怪状的岩石间,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虽然罗德西亚大草原没有使泰勒夫妇实现发财的梦想,却成为多丽丝·莱辛孤独的童年里一片快乐的精神乐园。她常常一个人沿着野物的足迹,漫步于空旷的草原,任凭自己的思绪在这片空间自由驰骋,从中她感受到了无拘无束的生活,找到了遐想和沉思的空间。
由于受好沉湎于幻想中的父亲的影响,也由于莱辛自己童年在大草原上孤独的经历,她的作品常常渗透出各种奇思遐想。正是这片充满了各种鸟兽的广袤的灌木林从小培养了莱辛丰富的想象力,使她能够在后期的作品中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想象中的空间,也正是她从小不拘女性角色的生活给了她一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她的作品摆脱了妇女文学狭小的天地。给她孤独的童年生活中一片丰富想象空间的罗德西亚大草原也一直渗透在她的许多长、短篇小说的背景中,她对非洲人民和非洲风光的热爱以及她对非洲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都是她早期作品中不可避免的主题,而这一切又都可以追溯到她孩提时代对非洲的自然风光所倾注的无限情感中。
莱辛受到的学校教育非常短。她7岁时被送往首都索利斯伯的一家天主教修道院寄宿学校,13岁时又转往当地的一所女子中学,一年之后她自动弃学,从此她的学校教育全部结束。她在索利斯伯做过电话公司的话务员、家庭教师和打字员。虽然她从小厌弃学校教育,但并未放弃过自学,她最喜欢阅读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的作品,以及一些有关当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书籍,这对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鸿篇巨著《 金色笔记 》也正是受这种文化熏陶的影响而创作的。
莱辛一生经历了两次破碎的婚姻。1939年她与当地一个文职职员弗兰克·威士顿结婚,随着两个孩子的相继出生,她越来越感到安心做一个妻子和母亲限制了自己的生活。她于1942年加入了当地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对政治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大量阅读有关共产主义理论的书籍。一年后她结束了与弗兰克·威士顿的婚姻。在政治活动中,她结识了第二任丈夫——葛提弗烈德·莱辛,一个来自德国的难民和马克思主义者。虽然这次婚姻也很快走向尽头,但她自此之后一直保留莱辛的姓。1949年她带着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手稿《 野草在歌唱 》离开罗德西亚迁往伦敦,开始在伦敦复杂的文化氛围中开创自己的写作生涯。《 野草在歌唱 》于第二年发表后获得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欢迎和一致好评。在后来的十年中,莱辛创作了十几部小说,奠定了她作为一个主要的英国作家的地位。
莱辛一生几乎亲身参与过20世纪所有重要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活动。和她笔下的女主人公玛莎、安娜一样,她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困惑中亲身体验过心理治疗,“随着风云变化的1956年的到来,那种充满着永恒真理的道德气氛似乎一夜间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她对共产主义信念也彻底动摇了。战后的混乱和动荡使她在彷徨无奈之中转向了当时在西方世界逐渐复兴的伊斯兰教中的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派别——苏非思想(Sufism)并接受了它的许多观点。她的作品《 金色笔记 》和《 四门城 》无不体现着苏非思想对主人公精神探索的影响。
二、多丽丝·莱辛的文学创作:从写实到实验进而回归写实
莱辛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她从未将自己的兴趣拘泥于某一具体的文体,也没有将自己的思想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思想体系中,她反对读者对她做任何“主义”方面的界定。她的主要兴趣在于变化本身,她一直孜孜不倦地开拓新的领域,从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到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探索、太空小说的创作,再到回归现实。以许多不同的文学题材吐露了她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最迫切的关注。在跨越世纪的创作中,她发表了五十多部小说,五部剧本,一卷诗集,多本论文集和传记。她“对任何观点都无所畏惧”,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政治、战争、女性主义、精神分裂、疯、梦及苏非主义都是她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
但是,莱辛的主要成就还在于她的小说。年轻时代的她以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打破了战后沉寂的英国文坛。她在文学创作中坚持一条实验性和探索性相结合的道路,其作品完全出自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和对人类命运的严肃关注,赋予她的作品强烈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回到英国的最初十年中,莱辛的创作视角仍然停留在她难以忘怀的非洲大陆。非洲,对她的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在她看来非洲就“是我的空气,我的景色,更重要的是我的太阳”。从1952年到1969年,她以自己早期在非洲的经历为素材,以她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严肃关注,创作了著名的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Children of Violence)。它包括:《玛莎·奎斯特》(Martha Quest,1952)、《恰当的婚姻》(A Proper Marriage,1954)、《风暴余波》(A Ri le from the Storm,1958)、《死胡同》(Landlock,1965)和《四门城》(The Four-Gated City,1969)。这部系列作跨越了20世纪30年代到世纪末这一漫长的历史,它从纵向讲述了女主人公玛莎寻求独立的人格和人生价值的心理成长历程,在这部系列作中,莱辛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她通过玛莎的经历不仅深入表达了她在《野草在歌唱》中曾渲染的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罪恶,而且揭示了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这部系列作标志着莱辛的创作视野从非洲转向英国,从种族和殖民主义向妇女问题过渡。
[##]
在创作五部曲期间,莱辛又创作了两部小说:《回归天真》(Retreat to I ocence,1956)和《金色笔记》(The Golden Notebook,1962)。虽然《回归天真》对她来说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但它标志着莱辛关注的视角从非洲大陆拓宽到整个人类。在《金色笔记》中莱辛另辟蹊径,“她不仅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展现了她所生存的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而且以严肃的精神投入到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中”。它因此也一直被看作是莱辛最杰出的作品。
在五部曲之后,莱辛又创作了三部“内部空间”小说:《简述坠入地狱的经历》(Briefing for a Descent into Hell,1971)、《黑暗前的夏天》(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1973)和《幸存着的记忆》(The Memoirs of a Survivor,1974)。在这三部小说中,莱辛着眼于主人公对普通生活、对自我的超越,把观察的视角从外部世界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的成长和演变,并通过对苏非神秘主义的探索进一步探讨了个人与社会、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相互关系。
从1979年到1982年,莱辛的视角从现实转向了太空,创作了五部系列作:《南船星座的老人星》(Canopus in Argos),吸引了一批对她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不感兴趣的新读者,但与此同时也使一直以来追随她的读者深感背弃,他们也因而称这一系列作为“科幻小说”。然而莱辛明确表示她从未背离过现实主义,而且从她开始创作第一部小说《野草在歌唱》起,她的主题就没改变过,她称这部系列作为“太空小说”,她希望人们能够从整体上审视她的创作。正如她一再强调的一样,在这部系列作中,她所关注的依然是现实世界,只是风格与技巧有所不同而已。她之所以转向太空小说的创作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探析人类的心灵,从更大的范围和更广的视角来理解人性,来表达她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索与忧虑。而且,设景于虚幻的太空可以使她在无拘无束的想象的掩饰下来描写现实而不必担忧会受到责备。能够充分证明莱辛依然关注现实世界另一依据就是她在此期间发表的两部现实主义小说:《一个好邻居的日记》(The Diary of a Good Neighbour,1983)和《如果老人能……》(If thd Old Could……,1980),这两部小说后来收集在《简·萨姆斯的日记》(The Diaries of Jane Sommers)这一标题下,它以中老年人为中心,描写他们为社会所忽视的感情生活、内心冲突和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痛苦挣扎,在其看似简单的情节下蕴藏了莱辛对生命哲学的鞭辟入里的阐述。
在太空系列小说之后,莱辛的创作回归现实:在《好恐怖分子》(The Good Terrorist,1985)和《第五个孩子》(The Fifth Child,1988)中,她以犀利的笔锋触及当代社会现象中对待差异的态度。1996年笔耕不辍的莱辛又发表了另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又来了,爱情》(Love,Again),这部小说更是她回归现实的见证。莱辛在这部小说中坚持她一贯的人道主义立场,以一种温和务实的方式,提出了解决女性问题的方式,指明女权斗争的目的并不是男女对立,而是通力合作,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2002年,小说《最甜的梦》(The Sweetest Dream)使我们又一次看到了80多岁高龄的莱辛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的独到之处。她以自然写实的风格展现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女性及社会问题的思索,引起了评论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
三、结语
在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莱辛探索了许多她的同时代人甚少涉足的领域,对战后英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女作家,莱辛并不喜欢让自己的作品标上女性主义的标签,而且,她也从未将自己局限在妇女作家和妇女问题狭小的角落中。在莱辛看来,妇女问题与整个人类的解放是密不可分的,作家应该是“灵魂的工程师(the architect of the soul),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应该具备高度的创造力”。事实上,她与传统上人们所认为女性作家擅长于描写生活中的琐碎、家庭生活和内心秘密的观点完全不同,莱辛很少把精力投入到对精致的文体和微妙的情感的润色上,她作为一个作家对生活的敏感是他人无法比拟的。无论是她早期的以反殖民主义和争取自由平等的社会政治斗争为题材的小说,还是关于当代女性面临困境和寻求自由的小说,以及她的关注和预言人类未来的太空小说,她都始终保持着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在跨越世纪的创作中,她一直站在传统的妇女情感的另一边,以自己对生活客观而又理性的观察审视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为边缘中挣扎的人们呐喊,以超前意识为人类的命运苦苦思索。在多年的诺贝尔奖提名后,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最终肯定了她一生的创作。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李玉萍(1972-),沈阳农业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硕士,从事英语教学与英国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1]Gayle Greene,Doris Le ing:The Poetics of Change[M].U.S.: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 ,1994:2.
[2]Carole Klein,Doris Le ing:A Biography[M].London:Gerald Duckworth&Co.Ltd.,2000:12.
[3]李玉萍.关于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的论战[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369.733.
[4] 张中载.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