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金庸 老庄 无为 逍遥 归隐
摘 要:金庸小说与老庄思想关系密切,从那些超越世俗礼法拘束的武侠人士身上,我们能体味出浓郁的老庄思想意蕴。在武功描写方面,金庸对“无”的精义的揭示,生动地诠释了老庄思想。在金庸小说中,众多武侠人士选择归隐山林作为其人生归宿,这与金庸对老庄思想的吸纳不无关系。
在金庸小说中,虽有儒家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的突出展示,却也时不时地迸发出与世无争、逍遥自由的老庄思想乐音。“老庄思想对金庸的影响很大,因为作者对老、庄的思想和著作很熟悉,甚至有些偏爱,而对道教的知识也很渊博,以至于金庸小说中经常出现老、庄的语录和思想。”在金庸十余部力作中,如果说《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等作品主要以儒家学说为准则,着重弘扬为国为民的大侠精神的话,那么,《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等作品则着重张扬人的个性,其主旨与老庄思想相符。
一、逍遥无为
“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老庄思想以无为、守雌、不争、逍遥为基调,在老庄看来,人只有从功、名、利、禄等世俗诱惑中超越出来,突破自身局限性,才能做到逍遥无为。老庄思想对金庸刻画武侠人士形象影响很大,从金庸小说众多武侠人士身上,我们能辨别得出与老庄思想一脉相承的精神气质。在《射雕英雄传》中,全真教王重阳眼看众多江湖人士为争夺武功秘籍《九阴真经》而相互残杀,便主动参与华山论剑,经过一番苦战,他终于赢得“武功天下第一”尊号,从而将《九阴真经》收于囊中;单从外表看,王重阳夺取《九阴真经》一事有违老庄思想,但他这么做却是为了制止武林浩劫,而非为一己私利打算,其精神境界是与老庄“无己”、“无私”思想相契合的。也是在《射雕英雄传》中,老顽童周伯通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尽管他历经人生艰险,可他始终是逍遥无为的;周伯通对武技很着迷,但他从不将武技用于角逐名利上,周伯通的精神境界与老庄思想也不无相合之处。
在《笑傲江湖》中,令狐冲率真自然、洒脱自在,只要有酒,有音乐,能与心上人厮守在一起,他便知足了。令狐冲活得非常坦然,他既能打破江湖门派观念,也能打破江湖正邪之分,其行止逍遥的处世风范深得老庄思想之妙。同样的,《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拥有逍遥无为的精神气质,他对人生的体认有着老庄式的豁达与超然。在《天龙八部》中,刻画段誉这一角色时,金庸从《庄子•逍遥游》篇获得灵感,“庄子在《逍遥游》中用寓言的形式,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其理想的人生图景:大鹏自由地飞翔于南冥北海之间,列子御风而行,藐姑山神人‘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都是寓意人生:能够突破现实的樊篱,超越有限的时空,在无穷的宇宙境域中任心遨游,自由飞翔,这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审美的人生,也是至乐的人生。‘逍遥游’是一种审美自由的人生境界。”在小说中,金庸不仅构思出武功流派“逍遥派”,还给段誉安排了源出“逍遥派”,符合其身份与性情的“凌波微步”轻功。段誉施展“凌波微步”时洒脱之极,其飘飘出尘之姿颇具“逍遥游”风采。
逍遥无为并不意味着回避现实人生问题,也并不意味着断绝世俗情感,因为金庸小说人物的逍遥无为是以不脱离现实人生为基础的逍遥无为。由于不得不正视现实人生的种种问题,在金庸小说中,武侠人士的逍遥无为也就带有了浓重的世俗情调;不过,也正因为能克服现实人生的种种障碍,他们的逍遥无为这才显得更加可贵。《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对其小师妹岳令珊有着难以割舍的眷念之情,但这并不妨碍他率性而为、逍遥自在。《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是一个深具老庄精神气质的人,他特立独行、纵情任性,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娶师父小龙女为妻,其人恰如《庄子•逍遥游》篇所称颂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至人;然而,杨过也曾陷于极度痛苦之中。《神雕侠侣》第十六回记载,杨过原本对郭靖非常崇敬,觉得郭靖不仅武功高强,对待自己也是真心一片,可当他得知“杀父之仇”的所谓“真相”后,便深信郭靖欺骗了他。杨过愤懑之极,“想到伤心之处,下马坐在大路中心,抱头痛哭起来。这一番大放悲声,当真是天愁地惨,似乎人世间的伤痛烦恼,尽集于他一身。”撇开杨过对郭靖的误解不说,杨过心中的愤懑与痛苦却是真实的人生体验。令人深思的是,愤懑与痛苦却也促使他尽早从迷茫中觉醒过来,后来杨过成了具有“无为而为”精神风范的神雕大侠。
在《庄子》一书中,庄子讲述过“梦蝶”的寓言,庄子说有一天他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后,他迷惑了,不知是庄子在梦里幻化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里幻化成了庄子。在《射雕英雄传》中,经历过江湖沧桑的郭靖就曾陷于精神彷徨之中,当其时,郭靖对自我的存在产生了疑问,他苦苦追问自己:“我这个人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什么?以后数十年中,该当怎样?活着好呢,还是早些死了?若是活着,此刻已是烦恼不尽,此后自必烦恼更多。要是早早死了,当初妈妈又何必生我?又何必这么费心尽力的把我养大?”郭靖乃顶天立地的大侠,但他仍然有庄子梦蝶式的困扰,困扰他的除了对人生终极意义感觉迷茫之外,还有对生死问题的忧虑。在《倚天屠龙记》中,金庸引用庄子的话讨论生死问题:“‘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这三句话出自《庄子》。……意思是说:‘一个人寿命长短,是勉强不来的。我哪里知道,贪生并不是迷误?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而不知回归故乡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会懊悔他从前求生呢?’庄子的原意在阐明,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死其实没什么分别,一个人活着,不过是‘做大梦’,死了,那是‘醒大觉’,说不定死了之后,会觉得从前活着的时候多蠢,为什么不早点死了?正如做了一个悲伤恐怖的噩梦之后,一觉醒来,懊恼这噩梦实在做得太长了。”庄子认为生和死没什么好忧虑的,人应从贪生怕死的情感束缚中超越出来,追求与大道合一的逍遥境界。
在对待生死问题上,能保持超然态度的要算《神雕侠侣》中心如止水的小龙女了。在《庄子•逍遥游》篇中,庄子曾向人们描绘过“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形象,在金庸小说中,拥有一份游离于世俗之外的恬静,颇具“神人”意味的便是小龙女了。在活死人墓中,小龙女曾劝诫杨过断绝与他人争斗之念,杨过不听,欲为孙婆婆报仇,小龙女却道:“一个人总是要死的,孙婆婆若是不死在郝大通手里,再过几年,她好端端的自己也会死。多活几年,少活几年,又有什么分别?报仇雪恨的话,以后不可再跟我提。”小龙女以淡然的态度开导杨过,希望杨过能从生死恩仇的束缚中超越出来。小龙女对待孙婆婆之死的态度看上去有点不近人情,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小龙女对生死恩仇的参悟却也颇合老庄思想之旨。当然杨过后来的“无为而为”也合乎老庄之旨。
二、“无”的精义
金庸小说在武功描写方面与老庄思想渊源很深,在《射雕英雄传》第十八回,金庸直接引用老子《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作为武功秘籍《九阴真经》的开篇,在金庸小说中,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这表明金庸不仅重视老庄思想,还善于吸纳老庄思想精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第一章)“有”与“无”的思维贯穿整部《道德经》,这种思维也影响到了金庸对武学的构思。桃花岛上,周伯通向郭靖阐释空明拳拳理时说:“老子《道德经》里有句话道:‘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只碗只因为中间是空的,才有盛饭的功用,倘若它是实心的一块瓷土,还能装什么饭?……建造房屋,开设门窗,只因为有了四壁中间的空隙,房子才能住人。倘若房屋是实心的,倘若门窗不是有空,砖头木材四四方方的砌上这么一大堆,那就一点用处也没有了。……我这全真派最上乘的武功,要旨就在‘空、柔’二字,那就是所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空明拳拳理本于《道德经》,其高明之处在于充分发挥“空”与“柔”的力量。周伯通感悟老子思想真谛,并将老子“无”的精义以拳法形式表现出来,这才创编出别具一格的空明拳。
[##]
与老子一样,庄子也推崇“无”的价值。在《庄子•应帝王》篇中,庄子向人们讲述过“浑沌之死”的寓言:“南海之帝为???焙V?畚?觯?醒胫?畚?脬纭?┯牒鍪毕嘤胗鲇诨脬缰?兀?脬绱??跎啤?┯牒瞿北ɑ脬缰?拢?唬骸?私杂衅咔希?允犹?诚ⅲ?硕牢抻校?⑹栽渲?!?赵湟磺希?呷斩?脬缢馈!薄盎脬纭蹦俗匀槐菊娴摹拔蕖钡淖刺???似咔希?馕蹲挪??恕坝小保?馐保?脬缰?拔蕖本拖?隽恕W?油ü?盎脬缰?馈钡脑⒀愿嫠呷嗣牵?拔蕖痹毯?尴奚????坝小比茨芏笊薄拔蕖敝???
在武功描写方面,金庸贯彻了“无”的思想,在《倚天屠龙记》中,传授太极剑法时,张三丰要求张无忌忘掉所有剑招,忘掉所有剑招意味着“无”,只有达到“无”,人与剑才能合一。同样的,在《笑傲江湖》一书中,讲授独孤九剑时,风清扬也对令狐冲说,只有做到“出手无招”才算步入高手境界。在《射雕英雄传》中,左右互搏之术强调一心二用,淳厚质朴的周伯通、大智若愚的郭靖、心思单纯的小龙女能很快领会其诀窍,然而,黄蓉、杨过等心思缜密之人却难以掌握其技。在《武侠人士行》中,面对绝世武功,那些武学知识广博的江湖豪杰虽经反复参详,却也难明其义,然而,不识字的石破天反倒一举破解了困扰武林界数十年的武功之秘。同样,在《天龙八部》中,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虚竹旨在救人,却恰好解开了深奥无比的珍珑棋局。事实表明,“无”不仅具有深刻内含,也具有重要意义,金庸对“无”的精义的揭示,生动地诠释了老庄思想。
三、归隐山林
在金庸小说中,众多武侠人士选择归隐山林作为其人生归宿,这与金庸对老庄思想的吸纳不无关系。老庄思想要旨在于逍遥无为,而武侠人士归隐山林之举正是老庄逍遥无为思想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对金庸小说众多武侠人士来说,其人生最辉煌的阶段也许正是其纵横江湖之时,然而,江湖的险恶也会让置身其中的武侠人士产生出脱离江湖的想法。在金庸小说中,归隐山林几乎成了普遍性的人生选择。在《连城诀》中,当痴恋半生的师妹离开人世后,狄云对江湖再无留恋,毅然归隐于藏边雪谷。在《笑傲江湖》中,厌倦门派争斗的风清扬也从江湖中退出,寂寞地归隐于华山峰峦之间。在《神雕侠侣》中,独孤求败在武功方面达到草木竹石皆可为剑的境地,然而,他却欲求一败而不可得,失望之极的他只得归隐山林。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第二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逍遥游》),对众多归隐山林的武侠人士来说,其归隐山林之举有着浓重的老庄思想意蕴。老庄思想不仅是众多武侠人士随遇而安的精神支柱,也是他们的处世之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道家的人生哲学也只能是自然无为了,这是人生追求的极境。”对金庸小说众多武侠人士来说,他们尽管武功高强,也曾行侠仗义,甚或有过地位显赫之时,但老庄式的思想情怀决定了他们的人生选择。陈家洛、袁承志等人都是在其武功、地位达到巅峰状态时退出江湖的。《倚天屠龙记》篇尾,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的张无忌不仅不想做开国皇帝,就连明教教主的职位也拱手让人,毅然与娇妻一道,归隐了山林。《笑傲江湖》结尾,令狐冲与任盈盈也一起退出江湖,去过他们向往已久的共奏“笑傲江湖曲”的归隐生活去了;同样的,《神雕侠侣》的结尾,杨过和小龙女也双双归隐了。
武侠人士选择归隐山林作为其人生归宿有其必然性,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武侠精神只能作为大众心目中行侠仗义的象征而存在,由于政治的黑暗、社会的纷争,单靠武侠的力量很难扭转局面,厌倦了江湖纷争的武侠人士只好选择归隐山林作为其人生归宿。不过,武侠人士归隐山林并不意味着脱离红尘,遁入空门,因为退出江湖的武侠人士只是改换了生存方式,复归于朴实单纯的生活而已。他们退出江湖后,或在山中打猎,或在湖边捕鱼,或在僻静村落,伴着自己的心上人,过着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当然,这其中却也不乏类似狄云、风清扬、独孤求败那样的郁郁寡欢的避世者。
综上所述,金庸小说在人物性情的刻画、武功理法的构思,以及人物结局的安排等方面,都带有了老庄思想情调。金庸小说在向我们讲述精彩绝伦的武侠故事的同时,也让我们得以亲近老庄思想。然而,老庄式的逍遥自由也容易与社会道德规范之间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在小说中,金庸试图以儒、释精神调和武侠人士的行为规范;正因为这样,在金庸小说中,也就时时显现出老庄思想与儒、释思想相互调和的倾向。尽管如此,金庸对老庄思想的吸纳与阐释还是很独到的。金庸小说在注重弘扬为国为民的大侠精神的同时,更致力于张扬人的个性,而这是与老庄思想相符的。研究金庸小说与老庄思想的关联性,能触发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感悟,从而打开我们的眼界与心胸。人活一世,坦然生活在天地之间,除了力所能及地做一些有利于社会人生之事,尚需与万物为一,既宁静祥和,又逍遥自在。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仲浩群(1965-),山东莱州人,茂名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金庸武侠小说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 墨.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102.
[2] 王竞芬.逍遥安乐的审美人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6).
[3] 金 庸.金庸武侠全集卷2、卷3、卷5[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340.
[4] 庄 周.庄子[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146.
[5] 高占伟.金庸小说中的儒道佛[J].《文艺评论》,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