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7589

  

滤澹物自

◇ 张润平 姜剑云


  关键词:谢灵运 山水诗 佛学 意蕴 解读
  摘 要:在守永嘉时的山水诗中,谢灵运欣悦地表达了自己对佛学的理解和对人生归宿的趋向。不但欣赏自然景物鲜活亮丽的特质,而且体味其所蕴含的佛理神趣;以理节情,以理为依归,规范自己的生活与情感。第一次隐居始宁时,谢灵运的山水诗中的佛学义理侧重于缘起性空观,此时,谢灵运的山水诗中表现出景物空灵澄澈,以及诗人悟理之后宁静淡泊的心境。
  
  唐代著名僧人、诗学家皎然在他的著名诗学专著《诗式》中指出:“康乐公早岁能文性颖神澈,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诗,发皆造极,得非空王之道助邪?”意即,谢灵运少时就能写文章,心性聪明,神思清澈,到了精通佛教经典以后,心性更加深邃,因此他所写的诗,都生发到了极点,难道不是佛学的帮助吗?
  刘宋永初三年(422)秋到景平元年(423)秋谢灵运出守永嘉时,与诸道人辨竺道生首倡的“顿悟说”。同时,谢灵运创作了《辨宗论》,完成了向佛教的全身心皈依。在守永嘉时的山水诗《登石室饭僧诗》、《石室山》、《登永嘉绿嶂山诗》、《登池上楼》、《晚出西射堂》、《游赤石进帆海》、《游南亭》、《郡东山望溟海》、《游岭门山》、《登江中孤屿》、《白石岩下径行天》、《过白岸亭》等诗中,谢灵运欣悦地表达了自己对佛学的理解,对人生归宿的热情趋向。先解读集中体现谢灵运佛学思想的《过瞿溪山饭僧》:
  
  迎旭凌绝嶝,映泫归溆浦。钻燧断山木,掩岸?石户。结架非丹甍,藉田资宿莽。同游息心客,暧然若可睹。清宵扬浮烟,空林响法鼓。忘怀狎鸥鲦,摄生驯兕虎。望岭眷灵鹫,延心念净土。若乘四等观,永拔三界苦。
  
  “息心客”:指信仰佛教之士。《后汉纪•孝明皇帝纪》:“息心者,汉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同游息心客,暧然若可睹”:一方面,此句是说,从僧人身上看到了佛法。佛法指大乘空宗的教义。“暧”:依稀,朦胧。中观派是般若理论发展的最高峰,《维摩诘经》虽然并不是般若类经典,但包含了丰富的中观思想。另一方面,在灵运所作的《佛影铭并序》中,我们可以找到“暧然”的更为切近的原型。谢灵运在铭文中描述佛影时说:“远观表相,就近暧景。匪质匪空,莫测莫领。倚岩辉林,傍潭鉴井。借空传翠,激光发?住=鸷泌つ??缀劣呐?!贝舜χ?鹩爸副碧祗迷率瞎?墙吆浅悄弦桓鍪?抑蟹鸶谢?玖?笥Χ玖??胨?粝碌挠白印8糜跋裨谠洞?唇衔?宄???窃浇咏?降?唬?敝料?鸩患?;墼对谄涫Φ腊卜ㄊγ畔率痹??殴??缶佑诼?绞绷Y宾禅师(汤用彤先生认为大概是佛陀跋陀罗)又给他详细描述了一番。谢灵运在这段铭文中描述了佛影“匪质匪空”即既非质实也非虚无的状态,远观可见其相好如身呈金色,眉间白毫,切近来看则暧然不明。这种非实非虚的观照基本上反映的是大乘中观派的观点,但原诗所用之典故应该是出自谢灵运之《佛影铭并序》。“若乘”:祈愿获得或掌握。“四等观”:《维摩诘经》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鸠摩罗什曰:“等观四等众也;不等观,智慧分别诸法也,等不等者,皆此二也。”“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迎旭凌绝嶝,映泫归溆浦。”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旭日、高山、清泉、流水构成的清新画面,在这种背景中,僧人的居所、僧人的生活是如此的简朴:“钻燧断山木,掩岸?石户。结架非丹甍,藉田资宿莽”,在这里,没有世俗的功名利禄,没有横流的人欲,有的只是“暧然若可睹”的“息心客”圣洁的心灵,面对“清霄扬浮烟,空林响法鼓”的境界时,仿佛觉得那晴朗的碧空以及其映衬下的袅袅白烟都浮照着祥和的佛光,仿佛那幽静的山林中回响着的阵阵法鼓在引导我们走向佛教圣界,作者进入这清空幽寂、物我两忘的境界,又怎么能不“忘怀狎鸥鲦,摄生驯兕虎”,而向往灵鹫、净土这佛教圣洁的境界呢?诗中传达出一种宗教热情,表达对修行僧人的敬意,同时表达了诗人以佛教为解脱法门的思想,希望超出生死流转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进入极乐之净土。
  这一段时间谢灵运除了在《过瞿溪山饭僧》中集中表达了自己的佛学思想以回应《辨宗论》之外,在山水诗中主要以两种方式来表明自己的佛学态度。
  一是对于自然景物,不但赏其鲜活亮丽的本身特质,而且体味其所蕴含的佛理神趣。《石室山》与《登江中孤屿》以景、情、理结合的方式完整地再现了诗人于自然景物中兴悟佛理的过程。先看《石室山》:
  
  青旦索幽异,放舟越?郊。莓莓兰渚急,藐藐苔岭高。石室冠林陬,飞泉发山椒。虚泛径千载,峥嵘非一朝。乡村绝闻见,樵苏限风霄。微我无远览,总笄羡升乔。灵域久韬隐,始与心赏交。合欢不容言,摘芳弄寒条。
  
  “?s郊”:《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s。” “林陬”:丛林一角。“总笄”:束发插簪,泛指少年时代。“升乔”:升天的仙人王子乔。“灵域”:有神灵的地方,指石室山。
  诗人清早乘舟出游,在郊外泛览了兰渚、苔岭、石室、飞泉等鲜活的景物,诗人感慨这些神丽的景物早已存在,但一直得不到知音。没有人欣赏其外在的鲜活之美,更没有人能领悟到其内在隐含的佛理。人与景之间不仅是视觉的交流,更存在着心灵的交流,这使得诗人得到了极大的愉悦。再看《登江中孤屿》: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像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安期”:安期生,传说中活到千岁的仙人。“术”养生之术。
  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更加鲜丽,而通过生机勃勃的自然来体味其佛理神趣的意味更加浓厚。物所含之灵一直得不到欣赏,其所蕴含的理趣即所谓的“真”也无人给以传达。佛教中所认识的“真”不同于我们所认为的普通意义上的真实。对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表象世界来说,它们的存在是不真实的,因为它们没有自性,是因缘聚合而成的,所以只能称作“假有”,所谓的“真”是体悟到现象界的不真实,现象界的空寂本性。
  二是以理节情,以最高真理为依归,规范自己的生活与情感。先解《登永嘉绿嶂山诗》: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从“观想念佛”的禅观程序来解读,我们会发现,所谓念佛三昧禅观中的“观”不是一般的思维观察活动,而是指在佛教“正智”的指导下,对特定对象的观察思维活动。在观想念佛的过程中,“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进人念佛三昧的人们,昧然忘却一切分别知,以所攀缘之对象为镜。明镜洞照,交相辉映,万象俱生,不以耳目,却听闻见知。于是,诗人是“玄音之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观想念佛之声叩动着人的心扉,专注聆听即会消除尘世之累赘烦恼,化解内心的积淤滞塞,使之忽然开朗,充满愉悦。谢灵运山水诗的景象、色彩和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描绘,即是按照这个禅观的程序,景象由混沌至彰显,色彩由幽暗至明朗,感情由阻滞至宣泄。
  全诗表达的意思是:我携带干粮拄着轻便的手杖,逶迤行进在斜曲的山路中,爬上了清幽深邃的绿嶂山。沿着溪水的源头走,路转远了,到了溪涧的尽头,登上陆地意犹未尽。水波荡漾,寒气笼罩,竹叶饱经风霜后,一团团显得青翠滋润。涧溪弯曲,溪水婉转,丛林深远更显岩石重叠。山高林密,辨不清月出日落的方向。我不分昼夜地游览,就连隐蔽之处全都游遍了。我要像《周易•蛊卦》说“不事王侯,高尚其事”。隐居之士通常坦然自若,高尚情操很难比。有涵养究竟为了什么呢?甘心寂寞,托身于老庄之道。恬静与智慧相交,修身养性就从中实现了。
   [##]
  诗人观照的山林景象,先是涧绕水转,林深岩密,使人难分初月还是落日;加之黄昏,四周一片幽暗。正当这一切让人感到十分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诗人笔锋一转,接着的是,诗人在这幽暗的景象之中坦然信步,并沉湎于寂思冥想,从而使心智恬适开朗,人生真谛昭彰明晰。
  谢灵运第一次隐居始宁时(423-426),其创作以山水诗为主,这一时期诗人的佛教活动极为频繁,《山居赋》中记载,谢灵运不仅有与佛教僧侣之间的交往,也有与俗家信奉者范泰之间的往来唱和。谢灵运此时的诗文,其佛学义理侧重于以《维摩诘经》为代表的缘起性空观的倡导。正是这一理论导致了谢灵运此时山水诗的景物的空灵澄澈,以及诗人悟理之后心境的宁静淡泊。其间的山水诗《初去郡》、《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石壁立招提精舍》、《南楼中望所迟客》、《田南树圆激流植援》、《从斤竹涧越岭溪行》、《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就表现了般若空观思想。先解读《初去郡》:
  
  彭薛裁知耻,贡公未遗荣。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伊余秉微尚,拙讷谢浮名。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顾己虽自许,心迹犹未并。无庸方周任,有疾像长卿。毕娶类尚子,薄游似邴生。恭承古人意,促装返柴荆。牵丝及元兴,解龟在景平。负心二十载,于今废将迎。理棹遄还期,遵渚骛修?。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站胜癯者肥,鉴止流归停。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情。
  
  诗中表达的天地景物的清明源于内心摒除一切杂念之后的洁净;石、泉、树、花与人的亲和在于诗人放弃世俗功名之想,在自由的生活中与天地之理融为一体的欣悦。不仅如此,谢灵运还总结了身心的自由对创作中情感表达的影响。他在《归途赋》中说:“昔文章之士,多作行旅赋,或欣在观国,或怵在斥徙,或述职邦邑,或羁役戎阵。事由于外,兴不自己,虽高才可推,求怀未惬。今量分告退,反身草泽,经途履运,用感其心”,意思是昔人作文,兴感之事并非完全契合自己的心意,而是身不由己,心与行之间存在着隔阂。而今自己走上归隐之路,身心自由,所感所行契合内心,如此所作之文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心迹。这一创作理念在此诗得到了表现。
  我们重点分析谢灵运优秀山水诗代表作《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荠荷叠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诗开头四句:“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忘归。”用简洁的文字描写了作者在自然景色面前物我双遗的境界:气候随着晨昏的变化而自然变化,远近山水笼罩在一片清气之中,使人衣袂之间但觉一股爽气直入肺腑,世俗的浊气不觉涤净了,既去尘世之气,又怎能再想起红尘来呢?所以诗人自然而然地徜徉流连,在山水之间逍遥而“?忘归”,精神状态完全处于一种游离于尘外的境界之中,这种境界里,诗人看到:“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荠荷叠映蔚,蒲稗相因依。”那日落之时笼罩深林的暮霭,聚在天际的片片云霞,在宽阔的湖面上亭亭玉立,随风起舞,相互依偎,婆娑摇曳的蒲草,自然界的一切在诗人眼中都那么和谐,一动一静都合于自然之道,于是诗人的心也随之荡漾,与之相容了,所以诗人“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心满意足,怡然自得,一路拨花拂柳归来,然后静静地关上自家的门扉,他依然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当中,久久地品味着客观自然界景物给自己带来的纯净和澄澈,恬淡和安然。既然自然界的山水、烟霞、草木都是那么安逸幽静,那么寄身于这山水、烟霞、草木中的诗人,与它们同受自然、物理润泽的诗人,还不应该同样安逸幽静,摈弃一切私欲和烦恼吗?诗的最后“滤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所表达的,正是诗人从上述境界中演绎出的对人生有启迪意义的深刻道理。
  以谢灵运对般若空观的理解来解读此诗,我们还可以发现,诗人在景物描写方面能够刻画出景物缘起之后的存在状态及其空灵本质,并且注意把握景物之间的关系,在因缘相依中把握其变化与特色。暮色降临本是时间的变化,但诗人却从林壑的由明至暗的变化中捕捉到了时间与景物的关系,从而别具匠心地用“林壑敛暝色”一语生动地、拟人化地表现出了这种关系;荷与菱的茂盛、蒲与稗的勃勃生机也都是由其相互依偎相互映衬中展现出来的。在体悟了缘起性空、一切事物即为空不可执著之后,诗人的心境轻快愉悦:“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再解读《石壁立招提精舍》:
  
  四城有顿踬,三世无极已。浮欢昧眼前,沉照贯终始。 壮龄缓前期,颓年迫暮齿。挥霍梦幻顷,飘忽风雷起。良缘迨未谢,时逝不可俟。 敬拟灵鹫山,尚想?洹轨。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
  
  “四城有顿踬,三世无极已”:此句用佛典:相传在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悉达多(后称释迦牟尼),出东、南、西、北四城门游观,前三门逢老人、病人、死人,深感人世间的苦难太多;出北门逢比丘,闻其广说出家功德,于是决定出家。作者引用佛教典故说明佛理的精妙就在于认识到世间苦难太多太深,只有佛门无穷尽的三世轮回方可摆脱苦难。“浮欢昧眼前,沉照贯终始”:人们被虚浮短暂的欢乐所昧,看不清眼前事物的真相,而深邃的佛理却能洞穿事物的始终。“壮龄缓前期,颓年迫暮齿”:壮年时觉的来日方长,晚年则感到时光紧迫。“挥霍梦幻顷,飘忽风雷起”:人生如梦如幻,事件如风如电,一切都在飘忽朦胧间飞驰而过。“良缘迨未谢,时逝不可俟”:好的机缘尚未离去,时光流逝并不等人。“敬拟灵鹫山,尚想?洹轨”:把招提精舍恭敬比拟佛祖讲经之地灵鹫山和?洹精舍。“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瀑布从庭前飞过,高大的树林掩映到窗户里。“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在禅舍修炼空观佛理,在讲经的堂宇分析精妙的佛理。
  这首诗首先对现世的浮欢进行分析,否定了人生的现世生活,认为其充满了不幸和灾难。继而对自己的人生旅程产生忧虑,感到已流逝的岁月仿佛像梦幻一样,用生命易于流逝这一事实来印证人生如梦的佛教义理。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只要能立即挣脱世俗的束缚而又不坐待时逝,最后的解脱还是可以得到的,而这最后的解脱便是一心向佛,急切去俗。读谢灵运的这首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智者对人世的观察、认识和思考。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姜剑云(1960-),江苏东台人,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张润平(1963-),山西寿阳人,阳泉学院副教授,河北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6级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皎 然.诗式[M].李壮鹰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87,90.
  [2] 姜剑云.谢灵运与“涅??圣”竺道生[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9),P14-15.
  [3] 慧 远.《念佛三昧诗集•序》,道宣.《广弘明集》卷三十,第363页.
  

滤澹物自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