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诗作《观黑鸟的十三种方法》寓意深邃,发人深省,历来存在多种解释,也引起了研究者以及读者诸多的困惑。史蒂文斯为何不用夜莺、黄鹂、知更鸟等嗓音美妙的鸟类,而偏偏选用外表丑陋,声音喑哑,极少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黑鸟?在西方文化中直接与死亡相联系,被众人视为不祥的数字“十三”在此处有无特别的含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在文学批评界,黑鸟曾被学者们解释为文字、诗歌、上帝、死亡,以至某种不确指的变幻中的事物,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此,本文拟结合相关评论分析,从现实、艺术、人生的角度重新诠释史蒂文斯这一耐人寻味的诗作。我们认为黑鸟代表的是反映客观现实和真实人生,但又高于现实和人生的艺术。这在全诗的每一节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贯穿始终。
Ⅰ
在二十座雪山中,
惟一在动的
是黑鸟的眼睛。
正如阿拉伯文化中的“一千”代表极多、无穷无尽之意,此节中的数字“二十”亦有类似含义。“在二十座雪山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广袤、凝固冷酷的地理空间,这是史蒂文斯所理解的客观现实和真实人生的象征性代表,是悲观主义的。但诗人并非纯粹的悲观,他心中依然存在希望,因此他转而写到“惟一在动的/是黑鸟的眼睛”。相对二十座巨大、凝固、冷酷的雪山,黑鸟在动的眼睛显得极其渺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格外地引人注目而且作用不凡,黑鸟顽强转动的眼睛作为诗人或艺术家心中不灭的希望、不断的思考和不懈的追求及探索,使单调乏味、冷酷严峻、令人倍感沉重的冰天雪地立刻焕发出盎然的生气,给人以希望、勇气和遐想。
Ⅱ
我有三副脑,
一如树上
有三只鸟。
相对于一般动物而言,人类得益于其思维的复杂性,但也往往因为思想的复杂、多样、矛盾而不断地陷于困惑,无从决断。树上的这三只黑鸟恰恰反映了诗人心中充斥的矛盾与困惑。一个古老的犹太笑话中说置身于三位雄辩的教书先生之间,人们往往能发现四种相互抵触的见解。那树上的三只黑鸟会不会争相鸣叫,互不相让呢?它们会无休止地向对方发表自己的见解吗?“三只黑鸟”和前面的“我有三副脑”相呼应,反映了诗人思绪的混乱和内心的困惑。但诗人并没有在矛盾与困惑中放弃希望和思考,他试图从艺术和艺术家的角度探讨改造客观现实的道路。实际上,纵观史蒂文斯的一生并阅读其主要的作品可以发现,诗人几乎不停歇地穿梭于现实和想象两个世界之间,执著地探索客观现实以及真实人生和艺术的关系。史蒂文斯认为艺术应深深地根植于现实,脱离现实则成为空中楼阁;而混乱无序、毫无意义的现实世界只有通过艺术才能被赋予秩序和意义。比如在《坛子的故事》中,田纳西本来是杂乱无章的一片荒野,而一旦置入象征想象和艺术的坛子,便会秩序盎然:“荒野全都向坛子涌来,俯伏四周,不再荒野。”(飞白译)但是,艺术终归是抽象的,坛子和周围的物质世界是不同的,离开了现实,它也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它不孳生鸟雀或树丛,与田纳西的一切都不同。”(飞白译)而《在基韦斯特的秩序的思考》一诗则从更高的角度充分肯定了艺术和艺术家的作用。诗中的大海代表现实世界,流动不定,难以把握。“海水从未形成过思想或声音,/有如全然肉体的肉体,挥动着/空空的衣袖;然而它模仿的运动/造出持续的喊声,持续地发出/那不是我们的却能为我们理解的/名副其实的大海的非人的叫喊。”(方目译)海边歌唱的女孩则是艺术家的化身,用自己的歌喉对大海的声音进行艺术加工,使其成为脱离自然形体的艺术品——“我们听到的绝非大海而是她之所唱”,从而使之蕴含了更为深刻的含义。基于此并结合史蒂文斯作品的一贯主题,我们将诗中的黑鸟理解为反映客观现实和真实人生却又高于现实和人生的艺术是合乎情理的。艺术是诗人心中坚守的希望和永久的追求。
Ⅲ
黑鸟在秋风中盘旋。
小小的哑剧。
虽然史蒂文斯毕生都在颂唱艺术不可比拟的奇妙的力量,但他也清醒地意识到在客观现实巨大的压倒一切的力量面前,艺术往往显得过于渺小微弱了。诗中的秋风暗喻诗人当时所处的萧瑟荒凉,令人无奈的社会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世界,旧的道德规范体系分崩离析。妇女出门不再长裙及地,超短性感的迷你裙取而代之;在年轻人中,吸烟酗酒,短发彩装成为时尚;美国的禁酒运动几乎陷于徒劳。同时,达尔文进化论的传播使人们丧失了对上帝的最后一点信仰。人类似乎是被上帝遗弃在这个冰冷的毫无希望的世界上的可怜生物,孤苦无依,找不到任何出路。就像哑剧里盘旋在瑟瑟秋风中柔弱的黑鸟一样,人们的各种努力和探索湮没在现实巨大的漩涡中,徒劳无用,而现实世界似乎依旧看不到任何希望。
但是,置身于这个道德沦丧,精神空虚,信仰破灭的现实世界中,史蒂文斯和艾略特、庞德等一大批艺术家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从未停止过为人类社会寻找秩序和意义的探索。他们坚信艺术可以唤回现实世界中失去的秩序和信仰,为迷途、无助的人类指明方向。正如秋风中的黑鸟,它顽强、执著的盘旋带给人们希望和憧憬。不可否认,艺术发挥作用的范围有限,但其力量所及之处,却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和有意义的影响。
Ⅳ
一个男人和女人
等于一。
一个男人和女人外加黑鸟
等于一。
两行诗句中相同的数字“一”具有完全不同的涵义。前者仅仅是男人、女人和他们所从事的简单物质生产活动。这虽然已经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人类社会,但是缺乏以艺术为标志的精神文明,只是残缺的、低级的社会。而“一个男人和女人外加黑鸟/等于一”却因为有黑鸟即艺术的加入而变得完全不同。通过艺术,人们才可以获取有关于生存和生活的知识和智慧,现实才会变得更加有秩序和有意义,人类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完整并且丰富多彩。
同样是《在基韦斯特的秩序的思考》一诗第四节中,诗人指出女孩的歌声不只是对海浪声的简单重复和再现,而是高于自然界的艺术之音。由此,诗人暗示无论汹涌澎湃的大海如何咆哮,终归只是单调乏味,枯燥沉闷的声音,没有多少美感和艺术欣赏的价值:“如果那升起的仅仅是大海的黑色/嗓音,或即便添有波浪的色泽;/如果那仅仅是天与云的外在嗓音,/或属于海水壁围的珊瑚暗礁,/无论如何清亮,那也只是深沉的空气,/空气鼓动的言辞,一个夏日的声音/在无有终结的夏日里不断重复,/并且仅仅是声音。”(方目译)而在《在基韦斯特的秩序的思考》一诗的末尾,史蒂文斯则确立了艺术和艺术家至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艺术(以女孩的歌声为象征和代表)犹如黑夜中大海上的灯光一样,能够为人类指引方向,照亮人类困惑迷惘的心灵,开启通往智慧的大门:“雷蒙·费尔南德,告诉我,如果/你知道为何,当歌声终止我们转向/市镇,当黄昏降临空气中夜色倾斜,/为何在海边停泊的渔船的灯火,/这玻璃般的灯火雄踞夜晚,并将/大海划归其外,厘定了/发亮的地带和火焰之柱,/安置着、深化着、魅惑着夜晚。”(方目译)可以说,缺少了艺术,人类社会将不能被视为真正的完整的社会,它的缺憾将无可弥补。
Ⅴ
我不知道该喜欢哪一种,
抑扬顿挫之美
还是旁敲侧击之美;
叫的还是
刚叫过的黑鸟。
在本诗的前四节,史蒂文斯主要详细阐述,充分肯定艺术存在的价值和作用,表达了自己坚定的艺术理想和对艺术不懈的追求。而在诗的第五节涉及到的是对艺术形式的选择以及在艺术探索和创作中面临的苦闷彷徨。在这一节中,“正在鸣叫的黑鸟”声音高低起伏,富于变化,其音律美得到充分展现,被诗人比做抑扬顿挫的艺术形式;沉默不语的黑鸟不像鸣叫不停的黑鸟那样锋芒毕露,却在含蓄的沉默中折射出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被诗人比做旁敲侧击的艺术形式。艺术有不同的领域,每一领域又有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面对如此多样的选择,难怪诗人会说:“不知道该喜欢哪一种”。究竟哪一种艺术形式较能直接有效地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究竟哪一种艺术形式是更适合于自己的选择?作为一个艺术家,往往难免会进行诸如此类的比较与思考。艺术家们似乎谨小慎微地权衡利弊,在各种艺术形式间作出自己的不同选择。实际上,艺术形式的选择往往是根据艺术自身的因素及发展规律、社会的需要和艺术家的个人好恶来确定的。虽然有时不免会陷入迷茫和困惑,但艺术家们通过他们不懈的思考、探索和追求竭力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不断为人类诠释客观现实和真实人生,探索社会的出路,追寻人生的真谛。
[##]
Ⅵ
长窗的糙玻璃上
挂满冰凌。
黑鸟的影子
晃来晃去。
心绪
在鸟影中
寻一种难解的因缘。
和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不同的是,现代主义艺术家身上闪现出难能可贵的勇气和毅力。后现代主义者一般认为人类的生活毫无意义和目的,人类的一切努力终将是徒劳的,人类社会根本没有任何出路,所以他们不再进行任何为人类寻找希望和出路的尝试,最多只是记述一下现实生活的荒诞,在悲观、失望、虚无、颓废当中无以自拔。而生活在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现代主义艺术家们虽然同样清醒地意识到现代人的困境,社会现实的严峻和寻求出路的困难,但从未放弃过为人类社会寻求秩序和出路的探索,尽管这一过程是如此的艰辛、痛苦和无奈,但艺术家们片刻不忘他们肩上的历史和社会使命,试图用自己创作的艺术唤回并恢复人类社会失去的秩序和原则。和史蒂文斯相似,艾略特在他的传世佳作《荒原》中运用意识流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西方现代人混乱、无序、支离破碎的思维状态,荒原一般的精神世界以及绝望无助的心情。该诗通篇用典,内涵深邃,意象众多,并且运用了七种文字,令人难以揣摩,甚至望而生畏。但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其艺术魅力仍不减当年。《荒原》可称作欧美有识之士试图运用艺术手段解救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重要体现之一。而庞德在其鸿篇巨著《诗章》中,甚至将探求的目光移向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关于“秩序”的论述,给读者带来“天堂般的光辉与安谧气氛”。《诗章》在许多方面体现了现代诗的共同特点,即面对以混乱和支离破碎为特征的现代生活的挑战,现代诗人都表现出一种寻求秩序和意义的强烈愿望。
Ⅶ
哎,哈德门镇那些精瘦的男人,
你们干吗老向往金色鸟?
没看见黑鸟
在你们身边的女人的脚边
四周走动?
在一九五三年写给一位意大利著名美学家、作家Renato Poggioli的信中,史蒂文斯解释了选用哈德门镇这个地方的原因。哈德门是康乃狄克州的一个小镇,兼具美国北方的特有感觉及中东地区风格的异国情调,极易使人联想起身穿长袍、头裹白布的男人形象。实际上,诗人在力图说明艺术必须植根于客观现实,反映真实人生的本来面貌。尽管有时候现实和生活是那样地不尽如人意,但人们必须从虚无缥缈的梦幻中清醒过来,平静而且勇敢地面对客观现实和真实人生。而不能像哈德门镇上的那些男人那样,整日被自己渴求金色鸟(诗中象征金钱、地位、权力、名誉等不切实际的东西)的欲望折磨得骨瘦如柴、精神恍惚,无视他们“身边的女人”的存在。事实上,这些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妇人才真正是上帝创造的最美好的部分。此外,在诗人的另一首诗《不是关于事物的理念而是事物本身》中我们亦可窥见史蒂文斯坚决主张人们应该客观地观察现实存在与生活,强烈反对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的观点:“这声音不是来自没边际的腹语术,/这里也不是在长眠中褪色的纸浆模型……/太阳从屋外照进来。//那一声干涩的啼鸣——它是/一个合唱团员,它的C音高过了合唱团。/它是庞大的太阳的一部分,//被簇拥在合唱团的队伍中,/甚至更广。它就像是/对现实的一个新的理解。”(罗池译)
Ⅷ
我懂高雅的声调
和晓畅无误的音韵,
但我也懂
我懂的
一概关乎黑鸟。
和同时代的人们一样,史蒂文斯也深刻地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他摒弃了宗教信仰和对上帝的敬仰之情,并曾经言称“上帝是最虚假的”。这似乎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史蒂文斯悲观主义的世界观,他鼓励读者抛弃浪漫主义的世界观并客观地对待社会现实。在史蒂文斯看来,一切对社会现实浪漫的过于美好的幻想都是愚蠢不切实际的,因为现实是如此的严酷、艰难、凄凉。他的三首诗《观黑鸟的十三种方法》《雪人》和《不是关于事物的理念而是事物本身》的时间背景都设置在萧瑟的秋天和严寒的冬季。《观黑鸟的十三种方法》以冬天的景象开篇结尾,其中穿插着瑟瑟的秋风:
在二十座雪山中,
……
黑鸟在秋风中盘旋。
……
雪在下
还会接着下。
……
“雪人”的时间背景从诗名中就显而易见,并且其中还有“……他在雪中倾听”的诗句。《不是关于事物的理念而是事物本身》则发生在冬天接近尾声之际,诗的开头便写道“在冬季刚刚结束的时候/三月里……”此外,在《观黑鸟的十三种方法》中,诗人选用“黑鸟”这一形象以及选用“十三”这个所谓不祥的数字,也会使人产生抑郁、凄惨、压抑的感觉,而这在《雪人》中也有所反映:“……他在雪中倾听,/完全不是他自己,看见/一切,以及一切存在中的空无。”(灵石译)
史蒂文斯清晰地意识到了现实世界的萧条、严酷,而不像浪漫主义的艺术家们那样无视残酷严峻的现实。史蒂文斯拒绝把现实和人生想象成光辉灿烂的,因此,尽管他懂得“高雅的声调/和晓畅无误的音韵”——即脱离现实、虚无缥缈、阳春白雪的浪漫主义艺术,但史蒂文斯“也懂得/我懂的/一概关乎黑鸟”——即反映客观现实和真实人生但又高于现实和人生的现实主义艺术。诗人认为不管现实有多么严酷、凄凉,我们都应该有勇气平静地直面它,逃避和虚无解决不了任何实际的问题。
Ⅸ
黑鸟飞离视线,
标志着许多圆圈之一的
一个圆边。
由于种种原因,总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面对客观现实和真实人生。他们拒绝接触一切能反映现实生活,使他们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的事物。显然,反映客观社会现实和真实人生的艺术自然也在这部分人的拒绝之列。逃避现实生活,陷入痛苦和虚无的人们只是像受到惊吓的小动物一样缩进自己精心搭建的想象空间当中,与世隔绝、孤僻敏感,终日惶恐不安地维护自己脆弱的虚幻的巢穴抑或避难所。他们生活在一个虚无缥缈的、变异的世界当中,完全脱离现实,终日幻想或者回忆,并担心任何可能会打破他们脆弱王国的外在力量。但事实上,无论人们如何逃避、抹杀现实,现实以及一切反映客观现实和真实人生的事物都不会因此消失,人们最终将不得不走出幻想和虚无,承认并接受客观、真实的现实。就像黑鸟一样,尽管飞离了人们的视线,但它并未就此消失,而且已经在许多圆圈之中留下证实自己存在的“一个圆边”。应当说,现实不可磨灭,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顽强而富有生命力,它们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作为给人类的警醒和提示,鼓舞人们直面现实,平静地而且勇敢地生活下去。
Ⅹ
见到黑鸟
在绿光里飞翔,
连装腔作势的荡妇
也会尖叫起来。
Ⅺ
他架一辆玻璃马车
越过康涅狄格。
有一回,一阵惊慌袭上心头,
全因他把
马车影
当作一群黑鸟。
“绿光”和“玻璃马车”象征虚幻、脆弱,由虚无不切实际的想象或精神麻醉所幻化出来的非现实的世界,躲在其中似乎可以暂时获得平静与解脱,但它虚无缥缈,稍纵即逝,并脆弱到随时可以被现实轻易地粉碎。因此,借灯红酒绿麻醉、放纵自己的荡妇和坐在虚无脆弱的玻璃马车中的绅士一旦看到或想到黑鸟以及它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和真实人生,便难免要大惊失色,惊慌失措了。而这种情形似乎也很好地反映了西方世界所谓“迷惘的一代”的精神世界与生活状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相当一部分人的幻想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他们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有的被夺去了健康,失去了精神的平衡。他们憎恨战争,但又不知道如何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前途茫然。战后西方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的加深,又加重了他们心头的空虚和病态的桀骜不驯。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逃避现实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中,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脱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但这种消极遁世的思想和放荡不羁的生活并不能使他们得到满足,反而使他们陷入更深的绝望而不能自拔。
[##]
Ⅻ
河在流。
黑鸟肯定在飞。
安静、执著流淌的河流代表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或人类社会,人类在天地之间繁衍生息,代代相传,不停地上演属于自己的历史剧,只要浩瀚的宇宙和人类社会尚在,反映人类社会客观现实和真实生活的艺术就不会消失,作为人类知识和智慧承载者和创造者的艺术家们就不会停止致力于创造和探索真理的活动。正如史蒂文斯在诗中写到的“河在流/黑鸟肯定在飞”,反映客观现实和真实人生,致力于寻求真理的勇者的艺术是永存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估量的价值。以生活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作家梭罗为例,作为美国先验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一,梭罗不满于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而精神文明越来越贫乏的现状,呼吁人们摆脱世俗的束缚,回归自然,寻找人生的真谛。他身先士卒,放弃家人和工作,只身前往瓦尔登湖离群索居两年零三个月。梭罗这种惊世骇俗之举无法被包括他的好友爱默生在内的人们所理解,他被讥笑为疯子,被异样的目光所包围,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浓缩他两年多来对生活真谛领悟的《瓦尔登湖》问世后,也极少有人问津。生活富足、惬意的美国人眼中一片美好,根本不能理解梭罗所说的抛下繁华,享受精神上真正自由的深刻含义,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浩劫洗礼的人们终于深刻地体会到了物欲横流、精神空虚的可怕而急需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正如金子一定会闪光,梭罗整整提前了一个多世纪的预言书《瓦尔登湖》才被人们发现并奉为经典。
Ⅷ
整个下午都阴沉沉的。
雪在下,
还会接着下。
黑鸟栖在
雪松枝丛。
“整个下午都阴沉沉的。/雪在下,/还会接着下”,这表明现实虽然不容乐观并将继续如此,但黑鸟镇定、无所畏惧地“栖在雪松枝丛”中,平静而且勇敢地直面现实与生活。正如那些在艰难环境中追求和探索的艺术家们,不管结果会怎样,他们无怨无悔,奋斗不息,耐心而且平静地期待着光明与胜利的到来。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可视为他们当中的典范之一。鲁迅先生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唤醒中国人麻木的国民意识,寻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伟大事业。他生活困窘,又备受当权者的迫害压迫,但矢志不渝,毫不畏惧,不屈不挠并且极其冷静地用自己手中的笔作为强有力的斗争武器,创作了大量富有战斗力,含义深刻,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正如史蒂文斯诗中的黑鸟那样镇定自若,睿智敏锐并且顽强无畏,给人以希望和勇气。另外,在这一节诗中还应当注意到的是史蒂文斯似乎有意运用过去时态,这暗示一切苦难必将结束,必将成为过去,人类将迎来崭新而且美好的未来。不管现实有多么严酷和沉重,诗人坚信人类社会的前景是光明的,是有希望的。
综合我们对史蒂文斯《观黑鸟的十三种方法》从现实、艺术、人生三个角度所做的分析,不难发现,素以“悲观主义作家”著称的史蒂文斯并非悲观虚无到对整个社会现实、人生以及人类的前景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实际上,史蒂文斯是一个在严酷、压抑的现实环境中保持头脑异常清醒,富有使命感并不懈探索与追求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他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尽如人意之处,他的“悲观情绪”来自于对客观现实和真实人生的深刻认识,但史蒂文斯并未因为“悲观主义”或“现实主义”而丧失对现实和生活的希望,也并未因此停止自己的探索与追求,他作为一个坚守自己艺术和生活理想,充满责任感的艺术家,永不停歇地在客观现实中思索艺术,在艺术中反映客观现实和真实人生,引导人们回归现实,恢复希望和勇气,以期为人类和人类社会找到出路。而他这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混乱无序,看起来前途渺茫的社会背景下写作的《观黑鸟的十三种方法》,可谓意义深刻。该诗恰到好处,含蓄地以黑鸟作为反映客观现实和真实人生但又高于现实和人生的艺术的象征,在有效地渲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沉重、压抑、严酷的社会现实状况的同时,指出一味地逃避现实将无济于事,人类和人类社会必须直面现实,勇敢地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探索和追求,方能找回失去的信仰和希望,恢复人类社会的秩序和意义。
参考文献
[1]Adalaide Kirby Morris,Wallace Stevens-Imagination and Faith,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4.
[2]Harold Bloom,Wallace Stevens-The Poems of Our Climate,London,U.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6.
[3]Helen Vendler,On Extended Wings:Wallace Stevens;Longer Poems,Cambridge:Harvard U P,1969,pp.75-77.
[4]Helen Vendler,Wallace Stevens-Words Chosen out of Desire,Knoxville,Ten: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1984.
[5] Wallace Stevens,“Thirteen Ways of Looking at a Blackbird."pp.50-53 in Stevens:Poems,selected by Helen Vendler.New York:Alfred A.Knopf,1993.
[6]李宜燮、常耀信主编:《美国文学选读》(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