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委身于“寂静”的、完美的处子,
受过了“沉寂”和“悠久”的抚育,
呵,田园的史家,你竟能铺叙
一个如花的故事,比诗还瑰丽:
在你的形体上,岂非缭绕着
古老的传说,以绿叶为其边缘,
讲着人,或神!滕佩或阿卡狄?
呵,是怎样的人,或神!在舞乐前
多热烈的追求!少女怎样地躲避!
怎样的风笛和鼓铙!怎样的狂喜!
2
听见的乐声虽好,但若听不见
却更美;所以,吹吧,柔情的风笛
不是奏给耳朵听,而是更甜,
它给灵魂奏出无声的乐曲;
树下的美少年呵,你无法中断
你的歌,那树木也落不了叶子
鲁莽的恋人,你永远、永远吻不上,
虽然够接近了——但不必辛酸
她不会老,虽然你不能如愿以偿,
你将永远爱下去,她也将永远秀丽!
3
呵,幸福的树木!你的枝叶
不会剥落,从不曾离开春天;
幸福的吹笛人也不会停歇,
他的歌曲永远是那么新鲜;
呵,更为幸福的、幸福的爱!
永远热烈,正等待情人宴飨,
永远热情地心跳,永远年轻;
幸福的是这一切超凡的形态;
它不会使心灵餍足和悲伤,
没有炽热的头脑,焦渴的嘴唇。
4
这些人是谁呵,都去赴祭祀?
这作牺牲的小牛,对天鸣叫,
你要牵它到哪儿,神秘的祭司?
花环缀满着它光滑的身腰。
是从哪个傍河傍海的小镇,
或哪个静静的堡寨的山村,
来了这些人,在这敬神的清早?
呵,小镇,你的街道永远恬静;
再也不可能回来一个灵魂
告诉人你何必是这么寂寥。
5
哦,希腊的形状!惟美的观照!
上面缀有石雕的男人和女人,
还有林木,和践踏过的青草;
沉默的形体呵,你像是“永恒”
使人超越思想:呵,冰冷的牧歌!
等暮年使这一世代都凋落,
只有你如旧,在另外的一些
忧伤中,你会抚慰后人说: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就包括
你们所知道,和该知道的一切。
——约翰·济慈:《希腊古瓮颂》
(查良铮译)
一
《希腊古瓮颂》是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传世佳作。在这首诗中,诗人凭借卓越的想像力,通过希腊古瓮这件象征美与永恒的艺术珍品,向读者展示了古瓮画面之外另一个丰富的纯美世界,在想象与真实、主观与客观、静与动的离合汇通中,阐释了艺术本质的永恒真理即依靠想象的力量,达到美与真统一的至高境界,从而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深刻的艺术美学观,为后世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宁静的古瓮,美丽的画卷:欢闹狂喜的群众,树下痴迷的恋情,乡间虔敬的祭祀,优雅美妙的笛声。这一切都被伟大雕刻家塑铸成凝固的永恒。然而,古瓮虽完美,却冰冷静默,毫无激情,甚至在一般常人的眼里,也许只不过是一樽刻有装饰性图案的普通工艺品而已,然而,这样一个无生命的沉寂物,何以引出诗人心灵的激荡,使诗人迷狂如痴、神思飞扬?
原来,济慈青年时一直对希腊艺术极为热爱,一部《古典文学词典》是他爱不释手的精神食粮。他尤其对古典绘画、埃尔金大理石雕像群以及当时盛行的维基伍德(Wedgwood)古瓮制品痴迷热衷。古希腊艺术滋养了他的智性,塑造了他的思想,正是透过这些古代艺术珍奇的窗口,诗人才洞见到古希腊人们美丽的灵魂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在这个意义上,古瓮的魅力恰在于它不但触发了诗人对古希腊艺术的深刻感悟,对美好生活的热烈想望,而且也拨动了诗人想象的心弦,促成了他到想象世界中追寻美的脚步的强烈欲望。
诗人拨开时间的迷雾和岁月的纷扰,凝望着眼前寂静美丽的古瓮,思绪也随之跳跃式地飞腾旋转。他倾听着古瓮铺叙的“如花”的故事,仿佛见到了一个生机盎然、风和日暖的古希腊世界。在那里,碧草青青,林木葱茏,春天繁茂的枝叶永不枯竭;在那里,狂喜的人们伴随着优雅的乐曲尽情地舞动,幸福的吹笛人永不停歇地吹奏着柔情的风笛,绿阴下的美少年永不疲倦地唱着动情的歌曲,羞涩少女竭力躲避鲁莽少年的深情之吻;在那里,小镇居民在晨曦中倾城而出,同神秘的祭司一道赶赴神殿,祈求赐福,惟留下荒凉的小城独守寂寥……
那里就是诗人梦寻的美妙天堂。诗人乘着“诗歌无形的羽翼”引领着读者共同飞入那永恒的美幻世界,此时,瓮上的画面也不再是静止的客观物,而是在诗人想像力的美学转化下形成的一幅幅活灵活现、真实感人的生活图景。
然而,诗人并未仅仅沉醉于那个美轮美奂的感性世界,与此同时,他也借古瓮为载体,通过感观对美的体验和感受倾注自己对美和艺术深刻的思索和探求,进而把想象推进到更高层次的理性高度,尤其是“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句具有哲理思辨式的论断更是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深化了人们对美的认识。长期以来,这句名言一直为众多艺术家奉为艺术的真谛,尊为古今永恒的真理。那么,诗人所提出的美究竟是什么?真又意蕴何在?美与真何以达到统一?其统一的意义又何在?
二
对于什么才是美,诗中第二节这样写道:
听见的乐声虽好,但若听不见
却更美;所以,吹吧,柔情的风笛
不是奏给耳朵听,而是更甜,
它给灵魂奏出无声的乐曲;
……
少年吹奏的风笛尽管听不见,但这听不见的乐曲却比能够听见的乐曲更加美妙悦耳,因为诗人的心听到了那“无声的乐曲”,它是对心灵吹奏的永恒乐音。诗人旨在说明:单靠直觉体验只能感受表象的美感,不能领会真美的至高境界,只有使表象的美与内心情感交汇融合,借助想象的力量,将思考和流动的心绪渗透到感官之中,由心灵理解、领悟,才能达到永恒的美的境界。因此,艺术永恒之美不仅限于感观感受到的完美,更重要的在于留给人的想象中的完美,它能让欣赏者充分发挥心灵创作的自由,去补充、想象。
然而这种对美的心灵感悟又是永无终结,常新无垠的。
鲁莽的恋人,你永远、永远吻不上,
虽然够接近了——但不必辛酸
她不会老,虽然你不能如愿以偿,
你将永远爱下去,她也将永远秀丽!
诗人似乎在暗示读者,在美与追求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它们无穷地趋近,但永远都无法真正接触,使得人们永远有所渴望,有所期待,因而对美的追求永无止境。
呵,幸福的树木!你的枝叶
不会剥落,从不曾离开春天;
幸福的吹笛人也不会停歇,
他的歌曲永远是那么新鲜;
……
像悦耳的笛声在诗人心中永葆新鲜一样,艺术的永恒之美并不仅指凝固静止的美,而在于它在人们心中永远都能生成新的意义、新的境界,并将引导着人们不断去挖掘永不衰竭的鲜活艺术魅力。
这些人是谁呵,都去赴祭祀?
这作牺牲的小牛,对天鸣叫,
你要牵它到哪儿,神秘的祭司?
花环缀满着它光滑的身腰。
是从哪个傍河傍海的小镇,
[##]
或哪个静静的堡寨的山村,
来了这些人,在这敬神的清早?
呵,小镇,你的街道永远恬静;
再也不可能回来一个灵魂
告诉人你何必是这么寂寥。
面对古瓮上的祭祀场面,诗人感到些许疑惑:那些去祭祀的是什么人?从哪里来?要到何方去?人们将带哀鸣的小牛奔赴何地?这是什么样的小镇,如此空旷荒凉、寂静无声?诗人通过不断追问,把读者领上了用心思忖的征途,使读者陷入到一种捉摸不定、困惑疑虑的状态。其实,诗人和读者同样都无法确定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正是由此而引发的困顿的心绪强化了美感的浓度和深度,使之更加耐人寻味。正像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言:最美的东西,必须含有奇妙的要素,……使人永不了解,只留下不可思议的迷惑。
诗人所指的“真”,并非仅指“客观现实”的真实性,而是指“艺术”的真实性。尽管诗人在诗中并未着力渲染“真”,但全诗恰是通过对古瓮美的追寻来展现真,对古瓮美的感悟来映射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真实性曾做过精辟论述,为我们理解济慈的“真”提供了参考的依据。“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由此推知,艺术并不一定要与现实世界的真人真事相吻合,也不一定完全客观地描述或反映世界的真实,只要艺术能表现“可能发生的事”,能从整体上满足广大读者的心理期待或认同,从而具有艺术效果(即济慈所讲的美),那么真实性也就实现了。可见,艺术的想像性和虚构性也是实现艺术真实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从这个角度看,济慈的真并不仅指描述对象的客观真实,也不仅指主观情感的真实,而是客观现实与诗人内心情感发生交流撞击产生的感受的真实。古瓮上描述的美的世界在他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诗人当时生活的英国社会正处于产业革命和法国革命的双重激荡之下,人间遍布灾难,他本人的一生也经历了诸多不幸。外部世界的动荡在他心中唤起了复杂、多层、不安的感受,进而促发了诗人去想象世界中找寻他盼望的“可能出现”的永恒的美,这种美是诗人的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所创造的艺术成果,它蕴含着诗人以往的生命体验,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入体察,而这一切潜藏在对古瓮赞叹的诗性流露之中,读者难以用理性去辨析,而只能用心灵去感知和体悟诗人的艺术真实。章燕也曾就此做过如下评论:“这里的真包含了客观现实和历史的真实,即古瓮、绘画等艺术对象的真实,同时它也来自诗人的阐释,是他的想象中的真实,他对古瓮的解读和阐释中的真实,客观对象的真实激发诗人进行想象与创造的美感,这种想象与创造又同客观的物融为一体,互不分离,产生出艺术中美与真既矛盾分离又统一融合的状态。”
美即真,真即美,在二者之间架设统一桥梁的就是济慈所竭力推崇的想像力。曾有论者把《希腊古瓮颂》比作“人类灵魂激情拥抱幻想,以证明幻想真实存在的一出戏剧”,它充分说明了想象在全诗中的重要地位。在诗人看来,通往诗歌的最终之路是想象而非逻辑推理,因为想象时“感观、直觉和判断并不是作为各自独立的认知获得的,而需要彼此借鉴参考,相互结合转变,直接变为一种反应,去客观地接受自然的具体过程,甚至主动参与其中”。纵观全诗,尽管我们很难找到直接歌咏想像力的任何诗行,但整首诗自始至终都充满了对它的热情赞叹。诗人以对想象中的古瓮的描述开始,以想象中的古瓮对人类的诉说而结束,整首诗就是对美的意境的诗意想象。以诗中的第一节为例:
你委身于“寂静”的、完美的处子,
受过了“沉寂”和“悠久”的抚育,
呵,田园的史家,你竟能铺叙
一个如花的故事,比诗还瑰丽:
在你的形体上,岂非缭绕着
古老的传说,以绿叶为其边缘,
讲着人,或神!滕佩或阿卡狄?
呵,是怎样的人,或神!在舞乐前
多热烈的追求!少女怎样地躲避!
怎样的风笛和鼓铙!怎样的狂喜!
诗人凝视古瓮,任凭想像力飞驰,他先是把古瓮想象成新娘,嫁给了“寂静”,保持着童贞,暗指古瓮的秘密仍未被揭示,艺术品依然完整无损,至今光彩依旧。接着古瓮被想象为失去了父亲(指古瓮的制作者)并被“时间”和“寂静”收养的孩子,说明艺术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艺术的美永恒不衰。然后诗人又将其想象为田园的历史学家,在叙讲着瑰丽而古老的传说,继而诗人从瓮面上的图案进一步想象到世外桃源般的理想之地,想象出那里的歌舞笙箫,狂热追求。诗人的思绪在幻想中跃动,他随着诗意的想象在思考追索,把读者带入了现实与幻想相交融的美的意境,从而也引发出读者的想象与思索。
可见,恰恰是想像力引领着诗人和读者迈入了诗歌的艺术之门。这种想像力并非空洞的主观幻想,也非凭空产生的唯心主义的臆想,更非只囿于自我空间的狭隘内心天地,诗人的想象是客观外界与诗人的主观世界交相汇融的结果,更是通达美与真境界的精神甬道。在论述想像力、美与真三者的关系时,济慈曾指出:“除了心灵之外和想像力的真实所具有的神圣之外,我无法确定任何事物。想像力所捕捉到的美一定就是真,无论它事先是否存在。”章燕在解释济慈这一理论时指出,“他的想像力捕捉到的美更侧重于幻觉中或直觉中产生的美的意境。这种美更贴近心灵的感应,潜意识中的感悟,具有超越现实的、超越意识表层的审美境界。这种美所规定、所体现出来的真强调心灵的真实,感受的真实,是心灵在与外界碰撞中产生的想象的真实,也是一种艺术的真实。它不同于仅仅反映客观,认识客观,而是某种真诚的心灵碰撞之后的感悟或升华……”
三
美就像上帝所赐的果子,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份品尝。然而,遗憾的是,视力“衰盲”的人发现不到美,听力“弱化”的人聆听不到美,味觉“迟钝”的人品尝不出美,心灵“枯索”的人感悟不到美,惟有像诗人那样视觉敏锐、听觉敏感、内心丰盈、精神卓然的人才能感味到它的甜美与馨香,也才能迈向通往真理的艺术大道。然而,在商业与声讯时代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诗人们不再愿苦觅美真融合、丰厚凝重的艺术风格之时,当艺术家们不再去抒发积淀于心的真诚感怀之时,当文学阅读仅成为满足欣赏者感官愉悦的简单本能的交流之时,当艺术的创造仅成为物质利益牵引之下“速成”的商业行为之时,《希腊古瓮颂》无疑会给内心充满激情、渴望真正艺术的人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它是一首美与真的赞歌,它的美是经过作家特有的过滤而生发的美,它渗透着诗人心灵的甘泉,涂满了诗人个性的色彩;它的真映射了诗人独特的审美理想,贯注了诗人睿智的哲理思考。这篇美与真统一的诗化记录,将载入不朽的史册,作为古与今永恒的真理在后世恒久留长,诗人短暂的诗化人生也将因此流芳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