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称是诗歌的王国,在诗歌的天穹上,名家如繁星闪烁,才华横溢的女词人李清照,早在少年时代便跻身于这繁星之群,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称赞李清照说“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华华瞻,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夫人,当推李词第一。”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也称道“婉约以易安为宗。”更有联曰:大河百代众浪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盛开一枝女儿花。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县(今山东济南市)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文人,母亲王氏亦善属文,清照幼有才藻,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青年时就对金石按酒有兴趣,后成为金石学家,李清照与他志同道合,帮助他从事收藏和研究,感情甚笃,靖康之变后夫妻仓皇南渡,建炎三年,明诚病故,李清照开始过着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生活,晚年寄居临安,后悄然离世。李清照著述丰富,今均佚失。现在流传的《漱玉词》为后人所辑。清照开始诗词皆工,尤以词名,理论上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其词作令、慢兼擅,尤善于用白描手法,以清新活泼的口语入词,臻于天然而工、浑然无迹的化境,形成独树一帜的“易安体”。作品以南渡为界分成前后期,内容和风格均有变化。后期词作所寓的故国黍离之悲,对南宋词人辛稼轩、刘辰翁有一定的影响。
李清照的词不仅能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真实、自然、感人的意境,而且,其所表现出的艺术创造力也难以理解,她的词作魅力也因此而难以超越,李清照词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词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恐怕这就是身为女性的李清照所得天独厚的一个条件,也是众多男性词人所可望而不可及的主要原因。她的词作既然与她的生平和生活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和因果关系,那么追寻她的生活轨迹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李词的意境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李清照的生活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婚前、婚后及其丈夫赵明诚病逝后三个阶段。与此相对的是李清照现存48首词作,而在这些词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萦绕在词人心中那个难以抹去的“愁”字,词人或白描、或对比、或借景将其生动又深情地传达给我们,宋末词人刘辰翁在读其《永遇乐》后说:“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阔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一、婚前“愁”在乐中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时任北宋后期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亦善文。这样的书香门第之家无疑会给李清照以较高的天赋和极好的家庭熏陶,为她的文学创作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她的家庭气氛也比较宽松开明,因而造成了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奠定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李清照自幼聪慧,少女时代就已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生涯,并初步崭露了过人的文学才华。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因此她的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而其“愁”应该说是一种自然之愁、一种快乐之愁,以言“愁”来表物之美,以言“愁”来表心之乐。下面这首《如梦令》就比较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特点: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幅大自然的美景图。描绘她一天去溪亭游览,饮酒观景,直至日暮才兴尽而归。词中亭台、小溪、流水、夕阳、醉人,误入碧水池中藕世界,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形象可感,妙趣横生,读来叫人赞叹不已。就此词来说,首先意境是新奇的,生活中的素材,一到她的笔下,就象纯白的日光透过三棱镜,而显现出色彩缤纷的绚丽世界。在这首词中,诗人出人意料地把一刹那间美的感受,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人物,有场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其次,描叙婉曲性,语言通俗。词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抒情诗,通常更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字面不涉及本题,正意却要溢于字里行间。亦即所谓“只见眼前景色、口头语”,却有“弦外音,味外味”,能够“使人神远”,本词正得其妙。全词在忆中进行,在醉中表现,寥寥六句,委婉有致,再次,此词表现的是人情美与人性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面上——迷失归路,怎么办呢?而实质上——美景醉人,乐而忘归,词人率真、率性、爽快而多情的个性也在此真情流露。
纵观李清照新婚及以前的所有词作,词人一直是处在幸福之中的,笼罩在词人心头的只是一抹淡淡的、快乐的愁绪,然而,正如人们常说的“花无百日好”,李清照在婚后第二年就遭到了一系列的家庭变故。首先遭遇不幸的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他在朝廷的“新旧党争”中被罢官并遣返原籍,受此牵连,李清照也被迫随父还乡,饱尝了恩爱夫妻的离别相思之苦。一个“愁”字也真正地、悄悄地来到了李清照的词中。
二、婚后、南渡前深深的思夫之“愁”
让我们先来看两首脍炙人口的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重阳》)
在这两首词中,词人一改往昔那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少女形象而成了终日思情悠悠、愁肠绵绵的思妇,你看她出去划船已不似昔日那样“惊起一滩鸥鹭”,而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她已不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而是要去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你再看她的等待有多么长久,多么辛苦!“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种相思又是如何地折磨人啊,它已使我们的女词人“人比黄花瘦”了。这两首词真是把一个思妇的相思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了。诗人尽吐不忍离别的苦衷,独处一室对夫君的深深相思之情,用语工巧而平白如话,抒情含蓄而炼字高超。
此后虽然过了十年的幸福时光,但赵明诚不甘寂寞重返仕途。这事无异于打翻了一个五味瓶,霎那间,酸甜苦辣千般味,一起涌上了词人的心头:“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一首《凤凰台上忆吹萧》委婉地表达了她此刻的心情: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愁。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在这首词中,词人明白地告诉我们:她又“新来瘦”了,为什么会瘦?“非干病酒,不是悲愁”。在这里词人排除了她自身的原因,而我们也有理由排除生活方面的原因,因为词人曾表白过“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折磨得词人又消瘦了呢?似乎只能从“多少事欲说还休”这方面找答案了。这个“多少事”,我认为当指李清照夫妇深受其害的仕途之路。回想起仕途艰险,此去是福还是祸?不得而知。李清照心中自然会忐忑不安,因此她唱起了“千万遍阳关”,希望能挽留赵明诚。然而赵明诚却义无返顾地走了,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在词人心中,又增添“一段新愁”。在另一首《念奴娇》中,词人也表达了同样的愁怨:“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这由于词人屡遭磨难,故而愁情不断。因此,李清照常借咏梅来进行自我劝慰。例如,在《带人娇》中,词人写道:“坐上客来,尊中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在《玉楼春》中,词人劝道:“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在《满庭芳》中,她又自我安慰道:“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另外,她也会借伤春悲秋来抒发苦闷无奈的心情。例如,在伤春的《好事近》中哀道:“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鸿。”
[##]
综上所述,李清照在这个时期的情感和心境是悲苦的。除了居青州的那十年令她备感幸福而难以忘怀外,其余大多数时间则沉浸在愁情之中。此期只有一首词颇具欢快格调,那便是词人夫妻经历了久别之后又重新相聚时所写的《小重山》。可见李清照在这个时期是愁多于乐,悲多于喜的。
三、南渡后国破家亡之“愁”
公元1127年,李清照44岁时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兵荒马乱之中,赵明诚与李清照先后南渡,而青州老家和大量未能带走的书籍文物,则在“青州兵变”中化为灰烬。面对侵略者的豺狼行径,李清照义愤填膺,她以其过人的才气和锐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抗战愿望,却招来那些投降派的诽谤和打击。李清照是多么失望又是多么愤慨啊!一首颇具阳刚之气的豪放之词《渔家傲·记梦》倾诉了词人的这一情感: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磋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中的“有惊人句”表达了女词人的自信自负,然而一个“漫”字又把自信自负的情怀陡然引向了对摧折人才的现实社会的指责。的确,在李清照所处的那个年代,女子即使满腹经纶、语出“惊人”又有什么用呢?既不能报国也不能卫家,就连“甘心老是乡”的生活也由不得自已。词人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在梦中呼唤“九万里风鹏”加大威力,以便将她乘坐的“蓬舟”吹往那憧憬已久的仙山。
面对这国破家亡的处境,李清照的心情也格外沉重:过去曾“偏重三五”(《永遇乐·元宵》和热衷于寻找“雪里”“寒梅”的李清照,此刻丧失了如此兴致,只觉得“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永夜愤慨欢意少”(《蝶恋花·上已召亲族》)。她白天念着“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夜晚“空梦长安,直教她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捐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秋日里,她“仲宣怀远更凄凉”(《鹧鸪天》);到了冬天,她又“授尽梅花五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清平乐》)。词人的满腹愁情,使得一向受到青睐的桂花也受到斥责:“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摊破浣溪沙》)。如此度过了愤懑不乐的两年,接踵而来的遭遇是赵明诚不幸病逝,这无疑给李清照“又摧下千行泪”(《孤雁儿》)。她只能夜夜悲吟《南歌子》了:“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经过一段“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醒时空对烛花红”(《浣溪沙》)的日子,李清照病倒了,“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摊破浣溪沙》)。随着病势的日益加重,在“欲至膏肓,牛蚁不分,灰钉已具”(《投内翰綦公崇礼启》)的时候,一个内心险恶的小官吏张汝舟上门来花言巧语地向她求婚。一无所靠的李清照被迷惑了:“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瑞鹧鸪·双银杏》)。她“信被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投内翰綦公崇礼启》),匆匆改嫁了。可谁又曾料想,新的生活不仅没有把她重新带上天堂,反面将她推下了地狱。原来,张汝舟迎娶李清照的真正目的是觊觎她手中的文物,骗婚得逞即对李清照拳脚相加,极尽折磨之能事。李清照为了解除这一婚姻,不惜玉石俱焚,以决绝的态度亲至官府讼告张汝舟妄增举数人为官。有司判张有罪,被召除名,编管柳州。李张的百日婚姻至此结束。但依照宋律,以妇告夫,“虽得实,徙二年”。李清照因而被判入狱,后得綦崇礼等人营救方才幸免。此事使得李清照凄凉的心境更为雪上加霜:她“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青玉案·送别》;她“断香残酒情怀亚”(《忆秦娥》);对什么都感到绝望:“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她的愁情与日俱增,已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即便到了最为热闹的元宵佳节,面对“落日?金,暮云合璧”的美景,她仍然要问“人在何处”(《永遇乐·元宵》)?因为她忘不了那可爱的故乡,思乡之情时时萦绕在她的心头。曾在“中州盛日”的元宵佳节里,“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的才女,却“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动”(《永遇乐·元宵》),今昔的反差何其大也!透过李清照晚年的词作,我们仿佛看到了孤独而年迈的女词人终日以泪洗面的身影,这与她早年词中的自画像真是有着天壤之别!一曲《声声慢》更是将词人忧患余生、孤独无依的凄凉晚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个身历国破家亡的孤苦妇女,在秋日黄昏时分的孤寂愁苦之情。全词突出写一个“愁”字,却并不单调,运用铺叙手法,通过景象与事物的描写刻画,反复渲染,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揭示了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上阕:“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处就用十四字的叠字,总写心情的悲伤,细致地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所以“寻寻觅觅”。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的感受是由于寻思失坠的记忆,追忆如烟的往事而产生的。这种寻觅,只能使她更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所以感到“冷冷清清”。这是写外部感受。“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是写内心感受,比“冷冷清清”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这十四个字是作者长期孤独生活的写照。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表面上是说在这深秋季节,忽寒忽暖容易致病,身体最难调养。但词人的病主要是心病——愁苦,这愁苦主要是由于下文所写的四个方面造成的;其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晚风疾急,而没有温暖的家为自己遮风挡雨,没有丈夫相伴,靠三杯两盏淡酒来驱寒,身上的寒冷尚且驱不去,更不用说心中的寒冷了。其二,“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正在伤心的时候,大雁来了。这才是以前相识的大雁。可是丈夫死了,他再也不会托这些大雁给自己寄信来了,所以这些大雁都没有停留,就飞过去了。李清照《一剪梅》词中就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丈夫在外为官,自己一人在家,虽然寂寞,还有鸿雁传书,慰解寂寞,也随时有和丈夫团聚的希望。在这深秋季节,看到鸿雁,联想到鸿雁传书,而丈夫已逝,还有谁来慰解寂寞呢?看到这些大雁,当然只会使自己更加伤心。
下阕承接上阕:
其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折?”这满地的黄花(菊花)也惹自己伤心:从前每逢秋菊吐蕊,自有丈夫陪同采菊赏菊,可是现在,谁还有心思去采菊呢?只有眼看着它凋零,惹人伤感了。如此百无聊赖。时间难挨,就觉得特别长,难怪心中就想:“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而天却总也不黑,这日子怎么熬得下去啊!
其四,“梧桐更兼夜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黄昏时下起了雨,细雨洒在梧桐叶上沙沙作响,这点点滴滴的秋雨简直是打在自己的心上,只怕是又要愁这一夜怎么挨到天亮。
最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总结全篇;这情景——这种愁苦悲伤的心情,哪里是一个“愁”字包容得了呢?回过头去看,前面没有写一个“愁”字,但处处都在写愁。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说:“那种茕独?j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可以说真正设身处地领略到了词人的心境。
这首词在艺术上许多令人称道之处:
第一,切实真挚,痴情感人。这首词就是处处表现作者的痴情。想当初,作者看到天上的:“雁字”(《一剪梅》词:“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曾勾起她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到了中年,家门罹难,屏居乡里时,又产生了“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的惆怅之情;如今看到过雁这一“旧时相识”时,便愈加伤情。在一群人人常见的飞禽身上,寄托着纯真的夫妻之爱,渗透着作者的深情。这种深情还表现在作者对“黄花”形象的不同刻画上。早年她以“有暗香盈袖(《醉花阴》)的“黄花”象征自己的美好年华,而今“满地黄花堆积”,标志着自身的衰老和理想的破灭。此处正是从反面翻足其意,即用寒风冷雨对“黄花”的无情摧残,反衬“黄花”的痴情。
第二,委婉含蓄。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生活给予她精神的压力这般沉重,难怪她说不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容得了的。
第三,写作经过惨淡经营,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写的又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较典型地表现了作者晚年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
纵观李清照这个时期的词作,无不曲折又典型地概括着词人南渡以后的漂零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词中所表现的“愁”情,显然是个人不幸与国家沦亡交织在一起而发出的国愁家恨。这种“国愁家恨”与词人南渡前那种“离愁别恨”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包含着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内容,因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李清照南渡后正是在这种愁苦和悲愤中度过余生。
倪新,男,武汉商业服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