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地域文学和精神能区别地区与地区的个性特色,培育和发扬地域精神才能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不竭源泉;成为地方经济前进的持久动力,以及文学精神的深厚支撑。“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1],世居的少数民族构成了一个稳定的共同体,使地方的发展充满了活力与潜力。如果说迷人的自然景观是民族地区动人容颜的话,那么浑厚的民族文学就构成了她的风骨和脊梁,而经济的发展又为她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文化等外部环境将对民族地区产生日益强烈的影响。虽然在充满活力的新的文学系统中,区域观念、生活方式应是开放的系统,但是特色文学的特点和生命在于它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一个优秀的民族必须有自己丰富的、独特的、自傲的民族文学。文学作为支撑人文文化的基石,其作用是其他的成分不能替代的。个性化文学教育就是结合地域文学与其他文学的特色因素,联系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以文学为契机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更加完美的一种文学教育方式。因为“人们在接受文学教育时,必定加以估量并赋予它一定的价值,同时把外在的事物表象化为自己内部的价值观念”[2],所以个性化的文学教育模式,能吸收少数民族文学中谦和、勇敢、独立奋斗的不屈精神和其他文学中的先进成分,从而让少数民族受教育者形成独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少数民族个性化文学教育的基础
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学。少数民族及其创造的文学都极具地域的个性特点,再加上社会的发展要求文学及人的思想开放的同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于是,少数民族文学的背景与少数民族受教育者的成长环境和现实状况对文学与人的要求就构成了少数民族个性化文学教育的基础。
(一)少数民族个性化文学教育的背景。1、少数民族文学的独特背景。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上留下了清晰而丰富的印迹,他们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在这样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上,产生了具有浓郁地域风情,反映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情感的,以及渗透地方特有地貌的,弥漫着各族人民韵味风情的独特文学。以现代眼光探求浓郁地域文化内涵的本土作家用小说、诗歌、散文等艺术形式,根植于民族文化中而创造的优秀文学作品引起了全国文坛的关注,同时文艺理论与批评、民族文学史研究等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少数民族受教育者成长的背景。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比较贫穷落后,交通不便,经济、文化、教育滞后。在少数民族的个人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生育、家庭、宗族等社会制度对其地位规定和角色认可,同时文化也对他们的人格进行塑造和要求,所以少数民族的个性就加上了当地社会的规范和属性。再加上自然环境因素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受教育者的成长环境有别于其他地区,从而影响着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造就了其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格;在特定的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独立、坚强;但固执、短浅的个性。
(二)少数民族文学教育面临的现实。1、社会发展对文学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更好地发掘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学资源。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学发展就会淡化某一个中心而多元化就成为现代社会文学的必然发展趋势,“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因此只有不断自我超越,同时保持民族风俗情调,充分发扬个性化的民族文学意境和语言魅力,才能更具分量、更具价值地保持民族文学的独具个性的审美风格。2、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现代社会要求人具有独立的创造才能,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多重现代素质。少数民族勇敢、独立、坚强,但自身也存在着许多个性的弱点,所以要保持民族个性的冷静、自信和自尊。为此我们的文学教育就要从青少年抓起,以文学为契机,来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战略,让文学教育以个性化为主导,吸收多元文学元素,在民族的背景中成就少数民族人才的成长。
二、少数民族个性化文学教育的理论依据
文学教育要考虑到地方特色和人的接受心理。少数民族受教育者有其民族的个性心理结构,加上对本民族和外民族文学的文化认同心理结构就构成了我们的个性化文学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个性心理依据。个性指一个人的全部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其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而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的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这两大部分有机地结合构成统一的个性心理结构整体。但是,“个性是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4],可见人的个性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社会因素制约,社会的力量将个性的可能性特征转化为现实,本地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理环境对人的个性倾向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个性化教育就是利用社会教育的力量培养人的特质,对人的个性倾向性加以影响,培养极具个性人才的一个动态教育过程,也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有用的教育举措。“个性分别是由个人的本性(原本趋向)及其内在的发育成熟和他生活与受教育训练势力共同作用形成的”[5],可见从心理层面看,后天的教育训练对促进个性化人才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从民族地区的文学和其他文学中吸收人文精神,再结合本地的实际和本地的成长环境,让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才能更具本地的文化和地域个性,成长为更具特色的建设人才。
(二)文化心理依据。人类学和社会学强调:并不存在适合一切人的正常心理学,我们的情感和态度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生活的环境,取决于不可分割的交织在一起的文化环境和个体环境。每一种文化所提供的生活环境都会导致某种意向思维,没有人能逃避,由于个人生命环境的不同,这种意向思维还具有量上和质上与文化模式的偏离。同时,在一定文化中的个体会因为某些保护性的措施(种种禁忌、仪式、风俗习惯)而受到个性的制约。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用他们独特的心灵和智慧创立和发展着自己的文学,少数民族的文学虽然同样具有多维性的特点,但也因此构成了地域的独立共同文化体。“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有昌盛、发达、普及程度的差异。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作为一种价值,无论对于其民族本身还是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6]。故而文学教育就应该吸收民族文学中的独特个性价值,从上层文化、中层文化(市民文化)、下层文化中看到独特个性,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把握住文学中贯穿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核心精神,顺应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个性化文学教育就能很好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的社会主义文化,也更能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民族地区地域的发展需要。
三、少数民族个性化文学教育实施意义和作用
对于传统文学中的科学性、民主性的精华必须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其糟粕则应该坚决剔除。文学是人类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成果的总和,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与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将少数民族文学与现代化建设基本战略相结合,才能更具生命力。少数民族的本土文学让青少年看到本民族的光辉和灿烂,同时更加感到了自己担负的责任和重担,“强烈的自我效能感能培养个体对活动的兴趣和投入,并使个体在一次次克服困难中证实和强化自我的效能,从而使他在人生与事业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成就而走向人性的辉煌”[7],个性化文学教育的实施,弘扬和培育了青少年的民族精神,使受教育者受到优秀的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发展事业的精神品格,从而形成少数民族青年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
“接受反应始终是个人的心理因子和社会的、文化的因子的扭结点,因而它一方面包含了趋向无穷甚至难以预料的变化的潜力,另一方面则总是一种心理到文化的意义的独特注脚”[8],从这种意义上说,让受教育者接受的民族文学和其他文学就不应是纯粹的传统观念中所认定的欣赏模式,接受者多姿多彩的个性化接受反应就应得到保护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将文学教育根植于现实,面向历史和未来,放眼世界;拓宽文学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使我们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广纳博收的视野,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少数民族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重视少数民族的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个性化文学教育就能更深入理解民族文学和其他文学中的个性内涵,对受教育者的精神领域产生深广的影响,在符合受教育者个性的多元文学理解中,使少数民族受教育者受到熏陶感染,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个性化文学的教育模式关注了文学本身的差异和接受者个体差异及不同的学习需求,进而充分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更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
四、少数民族个性化文学教育实施策略
文学阅读是人类带有普遍意义的特有行为,是人类社会中不可少的思想交流活动,这是一种复杂的智能过程,但“由于时代的不同,读者的不同,每个人的阅读在动机和兴趣、需求和方法上都有明显的差异”[9],所以,文学教育的出发点应有助于受教育者能力培养、丰富其知识、陶冶其情操。少数民族个性化文学教育的策略应是:
(一)转变文学教育观念,重视本民族优秀文学。要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现状,就要把教育的内容和精神内化为学生个人身心的发展,将可能转向现实的实质领域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现在的城市社会已经面临着多重的缺失,人们在角逐利益时不愿受理性、良心、正义和道德的制约,所以我们的文学教育就要对此进行校正。发展少数民族受教育者特有的独立好强的个性,在国家提出的共同教育要求中考虑我们民族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尊重其兴趣爱好,重视本民族的优秀文学,让文学教育从表面教育的流弊中摆脱,向个性化的文学素质教育发展,实施可行的策略。为少数民族受教育者成长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在与文学的交流互动中逐步建立个人情感。
有效地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全面而准确地认识、了解我们的文学实情,用辩证的思维方法看待民族文学所处环境。优秀的民族文学对于情绪、自我和社会理解、道德发展都有独到的见解,少数民族受教育者自信心的培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紧迫问题。我们应该找到民族优秀文学中对于人生的支撑点,针对受教育者情感薄弱点展开个性化的文学引导教育。注重文学中经验与弘扬主体性个性的关系,减少民族文学与学生天性固有的矛盾。注重民族文学教育对受教育者身心、精神整体健康及其发展的影响,整体平衡;结合文学与受教育者独特个性和与生俱来的智慧本质实现自我,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现代生活越来越缺乏自然特性,而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的成长有一个最良好的自然环境,让少数民族青少年成长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极富个性的自己,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二)采用“双文学”教育模式,整合优化多元文学。“双文学”教育模式是指在文学教学过程中,过程的实施要求真正面向本民族的文学和其他文学的个性特征,充分考虑本民族文学与其他民族文学的个别差异,针对实际进行对比,将单一的文学教育变为比较文学教育。模式的具体操作是:1、不同文学的比较指导,认识心理问题。在比较中找到本民族的优点看到其他民族的弱势,矫治对本地区贫穷的心理障碍;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抚平自卑心理皱褶。2、对不同个性的文学和民族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注重民族文学和其他文学的情感变化过程,鼓励受教育者横向思维的发展变化状况,看到自己的潜质,感到人生的成功。3、增加民族文学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文学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实现教育重心的转移,比如针对孤独的个性心理问题,把着眼点转移到思考文学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的问题上。4、探究的创作动机,发现的情感思路,研究方法与习惯的内涵。以“双文学”为纽带,围绕多元文学,以独立或合作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多思路、多角度地进行探索、研究。“文学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使其达到平衡与兼顾”[10],这样使文学教育真正意义上因材施教、分类教育,实现激发人性动机,直接进入少数民族受教育者的精神和感情世界,影响其态度和品格的形成。
整合优化多元文学,吸收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眼于受教育者的意识发展过程的特点,从各种文学背景中学习做一个完美的人;学会探索各民族生活的意义;明白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是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日益加强和加深,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所以文学教育更应与自然科学和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结合,迎合认识心理在急剧变化的少数民族受教育者的特点,让他们以一种“人性复兴”的角度来审视我们所处的少数民族世界。在发掘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形成多元文学来关心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健全其人格;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生活、感受文化。根据实际特点和条件,把不同民族的文学元素糅合在一起,以人本化来追求真善美;艺术、科学和信仰等方面的教育与文学教育平衡地进行;引导用不同的视角去认识外面的世界,在发现一个真实的世界的同时也发现一个美的世界。
(三)加强民族自豪感熏陶。少数民族受教育者由于生活的环境原因,自尊心较弱,然而自尊与人的心理健康有直接联系,较高水平的自尊往往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指标,“如果社会一开始就对少数民族歧视,他们的家庭教育及儿童的成长阶段注定会遇到更多的不利于自我发展的因素”[11],所以他们需要个性化的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受教育者和施教者在文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应不断地融合本民族文学和其他民族文学的自信心营养,迎合少数民族受教育者的叛逆心态,抓住其好胜的心理,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实现的中坚力量即是新时期的民族青少年,面对现代社会剧烈而迅速的变化,我们民族文学教育必须从新审视,塑造新型的文学学习观念,以个体性的健康来追求自身的发展,用个性的特色来追求多样的发展,通过个性化的文学教育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以自豪、自信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才能适应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引导少数民族受教育者逐步认识和协调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与成熟;找到个性化的发展方向;拓展成才空间作为。同时,文学教育内涵的变化能引起受教育者行为的改变,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施教者个性的发展。
五、结语
少数民族个性化文学教育应以人为本,基于丰富的民族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和本民族高尚的人文精神之上;结合少数民族受教育者本身的个性特点和其他文学的有利因素,从而形成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文学教育思想和体系。从色彩斑斓的少数民族发展史中发掘宝贵的精神财富,解读其演绎的地区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繁荣与衰败;看到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社会历史情景造就形成的不同民族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同时“文学具有超时空的稳定性和很强的凝聚力,一个民族的文学模式一经形成必然持久地支配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12] 因此只有实施少数民族个性化的文学教育,才能充分体现民族特性、塑造民族认同心理;培育中华民族的统一意识;凝聚民族独立精神;形成强大的民族合力,从而规范社会行为。并在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保持鲜明个性的前提下,给世界带来更多的信任和理解、繁荣与昌盛。
参考文献:
[1]《斯大林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294.
[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
[3]王宁.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8.
[4]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武汉: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385.
[5][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191.
[6]刘魁立.民俗学论集:关于民族文化[C].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85.
[7]Bandura,A.(1986)social foundatio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EnglewoadCliffs,N.J.:Prentice-Hall,Inc.257
[8]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97.
[9]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69.
[10][美]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167.
[11]Erikson,E.(1968).Identity:Youth and Crisis.New York:Norton Co-Inc,285
[12]徐则平.试论民族文化认同的特殊功效[J].广西民族研究,2006,(1):10
唐冲,佟艺,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200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