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闺怨诗起源于《诗经》,“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卫风·伯兮》),借“谖草”表现对丈夫的思念之深,“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王风·君子于役》),借“羊牛下来”言远征的丈夫为何还不归来,这两首诗被誉为“千古闺怨诗之祖”。汉魏晋南北朝时,闺怨诗又有长足发展,比较著名的有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为什么这个精通音乐的女子唱不下去呢?因为心有所思啊。《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来芙蓉花又送给谁呢?思念的人可在远方啊。
到了唐代,闺怨诗与田园、山水、游侠、边塞等诗歌一道步入其鼎盛发展时期,而且,诗歌中所用的题材和意象在以前的花草动物上也有扩展,其中,“寒衣”出现的次数之多,描摹之深,均为历代所不及。一是因为唐初实行府兵制,士兵的生活用品,以至行军用具都要自备,负担极重,后来,府兵制虽然逐渐为募兵制所代替,但士兵的被服,还要家中缝制寄送。“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子夜吴歌》李白)。二是因为唐代的征戍之地主要在气候寒冷的西北、东北边疆,“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河西春暮忆秦中》岑参)。三是因为唐时男子服兵役时间很长,“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1],安史之乱前,士兵尚有探亲之期,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祸连绵,士兵长年征战,“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并不是夸张的说法,“八十秦翁老不归,南宾太守乞寒衣”(《赠康叟》白居易)。综上原因,“寒衣”成了寄托思念的最好媒介。
一、征衣一倍装绵厚,犹虑交河雪冻深。
这是陈陶《水调词十首》其七中的诗句,诗中的妇女考虑到征戍之地天寒地冻,在棉衣中装了比平时多一倍的棉花,还担心会冻着丈夫。言简意深,细腻流畅,语虽有尽而意尚未穷,全凭一股真挚赤诚的痴情,感人至深。这种在制作棉衣时柔肠百结的心情,在其他诗歌中也有所表现。如:
杂曲歌辞·闺怨词
白居易
关山征戍远,闺阁别离难。苦战应憔悴,寒衣不要宽。
诗写闺阁的妇女为远征的亲人制作寒衣,不仅表现思念心切,还从侧面反映戍边生活的艰苦卓绝。到偏远的边关要塞去打仗,经历许多艰苦的战斗,人一定会消瘦,寒衣不要做得太宽大。
越 中
许浑
石城花暖鹧鸪飞,征客春帆秋不归。犹自保郎心似石,绫梭夜夜织寒衣。
这首诗也有一说是杜牧所作。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诗中人因鹧鸪而想起征客,把自己的思念用绫用梭织在寒衣中。
编织寒衣不仅是民间妇女的事情,宫女也为边疆战士贡献力量。
开元中,颁赐边军纩衣,制于宫中。有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曰:“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重结后身缘。”兵士以诗白于帅,帅进之。玄宗命以诗遍示六宫曰:“有作者勿隐,吾不罪汝。”有一宫人自言万死。玄宗深悯之,遂以嫁得诗人,仍谓之曰:“我与汝结今身缘。”边人皆感泣。[2]
唐玄宗借一“寒衣”而大收民心士气,姑且不论。宫女长期幽居宫中,她们编织寒衣就不仅用棉花,更是用心与泪,在寒衣中所编织的情感就更为曲折多致了。
寒衣还是无字的家书,一些既能诗而又有一手精巧工艺的妇女还能借衣绣字传情让“家书”长久贴着征人的身体。如《诗话总龟》上卷二十三载:“唐会昌中,张睽防戎有功,勒留蕃徼十年。妻侯氏绣绵回文诗作龟形献进,曰:“……闻雁灯前修尺素,见霜心痛袭衣裳。开箱叠练先垂泪,拂杵调砧更断肠。绣作龟文献天子,愿教夫婿早还乡。”
二、征客去来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寒衣。
这是张?K《怨诗》中的诗句。对一个普通士兵的家庭来说,筹办寒衣固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在古代交通条件下,设法把寒衣寄出,送到征人手中,也是不容易的。诗中的妇女织好了寒衣,却不知寄向何处,其情之悲,愈催人泪下。
张仲素的《秋闺思二首》的第二首也是如此:
秋天一夜净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诗的前两句说明诗中人眼望秋空,耳听鸿声,一夜到晓,根本没有睡着。后两句“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说明她通宵不眠的原因是:除了平时对征人的思念外,入秋以来,她又想到边塞早寒,早就该把御寒的服装寄出,原来征人的驻地在居延城外,路途遥远,寄衣本已困难,现在听说又移军他往,连寄衣的地方都没有了。这样一个问题正在折磨着她,在已有痛苦之上又加上了新的痛苦,怎能不失眠呢?唐末女诗人刘采春歌唱的《曲六首》之四“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也是写所忆的人行踪无定,但所忆念的是一般外出或远去经商之人,而且究竟还知道他们的下落;这首《秋闺思》中忆念的则是归期不知生死难卜的远戍长征之人,其情、其事就更可悲了。
纵使寒衣寄出,也不等于放下了一件心事,思妇心中,又有新的担心,这寒衣会送到他手中吗?
晚唐女诗人陈玉兰的一首《寄夫》诗: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这是一首非常奇特的七绝,全诗四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句都包含两句相对或相关的意思。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这两句十分逼真地表现了少妇对丈夫体贴入微的心情。后两句又写出了少妇寄衣时的内心活动。一行书信——千行泪,一行书与千行泪强烈对比,极言纸短情长。寒到君边——衣到无?用与前三句不同的句法,采用虚拟,揣想的问话语气,让读者窥视到少妇极为焦虑的内心活动。同一句式反复运用,又以问句收尾,形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语调,把那哀怨、缠绵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是李白《子夜吴歌》中的两句诗,多有人认为是表现百姓的厌战情绪,但是,也要注意到“良人罢远征”是在“何日平胡虏”之后的,是凯旋而归。唐朝初期,国力强盛,众多男儿投身军旅,梦想立功塞外。思妇们也在寒衣中编织着对战争胜利的渴望。如:
送征夫
刘 驾
昔送征夫苦,今送征夫乐。寒衣纵携去,应向归时著。天子待功成,别造凌烟阁。
这首诗写的是妻子送郎上战场时的叮咛与祝福。送别的人都有体会,丈夫即将远行,这时即使有伤悲,思妇也会留给自己默默承受,而将最真挚的祝福送给丈夫。更何况丈夫是随军远征,更不该凄凄惨惨戚戚,以免动摇军心。千言万语都是建功立业后的光荣。诗中人劝慰征夫,我现在是快乐的(尽管她心里可能是无尽的悲),接着就是美好的祝愿,你带着寒衣吧,不过,你肯定是用不着的,因为天未冷,你们就胜利归来了。天子等待着你们的捷报,将会为你们另造凌烟阁,记载你们的功勋。
这首诗一反普通闺怨诗的伤感凄恻,让我们看到了“妻送儿郎上战场”的动人场面,听出了气遏流云的大唐雄声。战争,固然会有血有痛有悲,但如果是为了制止更多的流血与悲痛,人民还是会尽己之力支持的。唐时虽也有一些非战诗人哀吟痛悼,诅咒战争的残忍;但他们诅咒战争,乃是国内的战乱,惋惜无辜的死亡,他们对于与异族争雄,乃至开疆拓土,如唐灭高句丽的战争,却都存着同仇敌忾之志。素被称为非战诗人的杜少陵,也有“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邱!”[3]和“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4]的诗句。
[##]
古时大多数妇女不识字,更不识诗,几乎所有闺怨诗都是男性诗人揣摩女性心理所写成,其主题往往表现对战争的厌恶。但这不能说是诗人就反对厌恶战争,诗人在表现建功立业之情时会以男性的口吻,用一种更炽烈的语言,一般就不会用到“寒衣”这个物象了。
四、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
有战争就会有牺牲,但由于旧时信息传递缓慢,所以征夫已经战死,身为白骨,尚不知情的家人还在寄送着寒衣。《吊边人》(沈彬)诗,表现的就是这一幕人间悲剧。更让人惊心动魄的是许浑的一首绝句:
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家信,犹自寄寒衣。
《塞下曲》是许浑的一组以边塞风光和边塞战争为题材的新乐府辞。本诗是同题诗中最短小的一首,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在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有一位战士,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还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这是一个在战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实的悲剧。诗用纯客观的叙事,真实地反映现实。在艺术表现上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以少总多”的手法来反映现实,诗人在成千上万的牺牲战士中,选择了一个战士的典型性的情节,即“朝来有家信,犹自寄寒衣”来突出牺牲战士的悲剧,使人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这实际上是对制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的无声谴责。诗纯用白描手法,四句诗纯是叙事,不发任何议论,而倾向性却从作者提炼出来的典型事件上,自然流露出来。艺术风格显得自然、平淡、质朴。但平淡并不浅露,思想深刻,很耐人寻味,又能平中见奇,善作苦语,奇警动人。“朝来有家信,犹自寄寒衣”,令人不忍卒读,也不忍回味,悲剧的气氛很浓。唐代与此诗立意,构思相近的还有陈陶的《陇西行二首》之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以寒衣为物象的闺怨诗往往语浅自然,淳厚简朴,与此相对的是宫怨诗,表现幽闭于深宫中的妇女的不幸遭遇和苦闷心情,往往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如王昌龄《长信秋词(一)》: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迥异的诗风是感情的浓厚真挚程度不同所造成的,比起怨妇对征夫的思念来,宫女对皇宫的怅怨实在是算不了什么,故宫怨诗中的女主人公往往有闲情逸致细吟慢咏,而“寒衣诗”中的女主人公却是朴实真诚千叮万嘱,因为“情到真时无巧语”。明代顾凝远《画引》云:“拙则无作气,故雅,所谓雅人深致也。”正由于拙没有一丝做作,这就雅了,因而拙之至,也是雅之极,可见拙与雅是相通的。唐“寒衣诗”这种由拙而雅、由雅入拙的现象,是符合艺术辩证法的。
注释
[1]欧阳修主编《新唐书·兵志五十》
[2]孟?ぶ鞅唷侗臼率?で楦械谝弧
[3]杜甫《后出塞曲》之一
[4]杜甫《后出塞曲》之三
王永清,男,教师,现居浙江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