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9年第1期 ID: 81260

[ 马长安 文选 ]   

文学阅读教学的原点:还原与转化

◇ 马长安


  时下学界对文学阅读教学的看法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要实现文学阅读教学的生成发展,必须“回到原点”研究。原点即事物的内在逻辑起点,既指理论的原点,也指实践的原点。它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最核心的要素。正如黑格尔所言,“前进就是回溯到原始的、真正的东西”。那么文学阅读教学的原点在哪里,确定原点后如何开展教学,应该是研究的关键,本文拟就此展开论述。
  
  一、原点之一:还原
  
  1.界定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客观事物自身存在的模糊性、作家主体意识的情感体验以及现实世界的广袤性,决定了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形象带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情状,体现在景物描绘的互变性、刻画事物的兼有性、意向反映的多义性、精神揭示的复杂性等几个方面。作家通过一定的手法与技巧将生活中读者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增加理解的难度与长度,并扩展人们的想象空间,产生一定的审美距离,因而形成审美情感。正因为文学的这一特点,再加上学生阅读经验的不足、语言文化知识储备的相对薄弱、社会阅历的缺乏,对文学作品往往会有一定的阅读障碍或阅读错误,因此将文学作品中陌生化的东西还原为熟悉的,将有理解难度与长度的转变为易读易解的,将扩大的想象空间进行有目的的缩小,使文学回到它所反映的现实的本来,也就是还原,应该是其内在艺术逻辑的起点,也是教学实践的起点,即原点,它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艺术形式层面上的,可以概括为下图:
  
  图示所反映的是针对文学作品的“陌生化”原则,通过还原来明确解读的方向。
  第二,哲学内容层面上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任何高雅的作品,要有自得的哲学,要进入人心的深处,要察知世间真相,总之是一件非常严肃当真不可的事业……”叶老的话经典地阐释了文学作品解读内容的三要素,即“哲理、人心、世相”。所谓哲理是文本主旨的哲学观念,而人心是作品中人物灵魂深处的精神蕴涵,世相则是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的生活及其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折射出来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而这些大都是隐蔽的、模糊的,因此将它们还原是文学阅读教学的一个任务。
  2.方法
  (1)还原作品的语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所蕴涵的内容首先隐藏在文本的语言中,作家善于利用一定的表现手法与写作技巧进行语言变形,打造一条条熟悉而又陌生的文字隧道,形成语义层面上的一层薄冰,所谓“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这一点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体现较多,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不是在叙述一架老水车的历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不是单纯地描摹秋天的景物;《祝福》中四婶第一次对祥林嫂说“祥林嫂,你放着吧”,第二次却说“你放着吧,祥林嫂”,从“先呼后阻”到“先阻后呼”,绝不仅仅是语序的颠倒,在言语的背后,隐藏着某种“激动人心的东西”。我们要用一定的语言学、文艺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语言现象、语言规律以及语言结构中的能指性、转换性、象征性,从而还原作品的语义。对语义的理解是理解作品的关键。只有通过了语言文字的障碍,才能将读者的主观经验与作者所描写的内容相契合,即达到视界融合,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才能融会贯通。
  (2)还原作者的原始意图
  所谓原始意图,是指文本作者在作品中对现实生活所作的最初的审美体现,是文学教育需要解读的“源头”和“根本”。虽然读者阅读作品有再创造的权利,但是正如王富仁先生所说,“必须接受作者设定的特定的空间”,“必须避免那种脱离开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而进行不着边际的思想批判和艺术挑剔”,否则就会曲解作者、曲解作品。如在有些课堂上将《愚公移山>批评为破坏生态平衡,从朱自清的《绿》中看出当时南方革命形势风起云涌的侧影,认为《荆轲刺秦王》破坏中国的统一,等等。
  还原作者的原始意图,就是尊重文本作者创作的主体性,将学生放在倾听者的地位,努力感受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进而发现作品的美,感受其社会价值。然而由于中国文化相对内敛与封闭,中国文人的保守与含蓄,以及文学作品的隐晦与曲折,决定了绝大多数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图是隐蔽的,如何还原?“知人论世”就是一个好方法。所谓知人就是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倾向,论世就是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状况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依据二者虽然不一定能求得对作品的充分认识,但是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与暗示性,因为作者创作作品,总是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并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和社会印迹。从《宝玉挨打》中我们能隐隐约约看到曹雪芹叛逆的影子,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能联想到作者舒婷的迷惘与深思,从《孔乙己》中能感受到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痛楚,而这些理解都源于对作者的考察与关注,再结合作品,就可以识得“庐山真面目”。分析文学作品时割裂了对作者的介绍、对作者所处时代的分析,将极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偏离。
  (3)还原文本的寓意
  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不等于文本的意义,因为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人物命运具有自己的规定性,这规定性甚至可以相对独立于作者的意志和愿望,这就是艺术心理学所定义的“自治”。正如阿Q的死出于鲁迅的意料,安娜·卡列尼娜的自杀,也为作者所无奈,《凤凰涅??》中的“凤凰”也摆脱了作者的控制一样。因此我们在尊重创作主体的同时,必须尊重文本,文本作为阐释的对象是最具关键性的,是理解的最重要的依据。但是文本的意义往往是隐藏的,文学作品的主题很少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不只适于诗,其他文学体裁亦然。因此还原文本的寓意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本历史性与作者历史性之间的超时空交接。文学作品的文本寓意往往是通过意象、隐喻、象征、描写等手法借助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文学体裁表现的方法不同,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不同文体的特征还原文本的寓意。诗歌教学要从意境入手,还原文本的寓意。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营造了宏伟壮观的意境,教学中我们应着重分析“为什么选择这些意象”“这些意象间有何审美联系”“这些意象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感情”等等。散文是最自由、最灵活的一种文体,它往往通过一定的人和事经过线索的贯穿来抒发情感。这里的人和事是“形”,而情感是“神”,“形”“神”往往是有逻辑关联的,因此经形而入神还原文本的寓意是较常用的方法。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是通过四次“我流泪了”这个“形”,来阐释父子之间的爱这个“神”的。小说都是通过情节发展来揭示主题的,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抓住曲折变化的情节,通过典型事件来还原文本寓意。如在《孔乙己》中,我们通过对其“手”的透视,通过“排出九 [##] 文大钱一蘸酒写字一摸出两文大钱一代脚走路”四个过程,真实地看出人物的性格,揭示孔乙己命运的变化。
  
  二、原点之二:转化
  
  1.界定
  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工具性是第一位的,文学的教学在某种意义上要为文章学服务。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中学生不必写文学是原则,能够写文学却是例外……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应该偏重在基本方面,以普通文为对象……唯有对于基本训练锲而不舍,熟而成习,接触文学才会左右逢源,头头是道。”文学的阅读教学一方面要将文学的相关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感受,促使其人文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将它们外化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以及语文素养的培养,促使其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这是文学教学的又一原点。
  2.方法
  (1)语言知识方向上的转化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语言知识存在三种形式:一是语文课程预设的,二是课本构建的,三是课堂生成的。在文学教学中忽视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并使其生成转化,是极大的失误。文学作品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语言材料,而且汉语松散而包容的语法原则以及词性之间的灵活转换都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作家往往根据自己的文学观念、创作方法和文学风格,借助一定的技巧,在一定的语境下对语言进行大胆的变异和创造,使语言世界异彩纷呈。它不仅对语言的学习和积累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语言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它不仅包括常见的词汇、句法的学习,还应该有语言的本质、特征、变迁以及具体语言知识产生的原因和过程等多个方面。这些语言知识的生成转化主要有三种方法:
  其一是细读揣摩。细读有利于加深语言的理解与记忆,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正确识读和感受,也有利于对文本对情感的把握,它一般是与揣摩联系在一起的。揣摩就是琢磨情景,咀嚼佳句。品味语言,着眼于字词义,即揣摩微言大义,着眼于字词味,即品味兴味神韵。
  其二是记忆。知识的储存与积累离不开记忆,要善于对文学作品一些优美的篇章、精美的语言,通过理解的方式加以记忆。现在有些老师,不敢让学生记忆,害怕给学生增负,这是不对的。
  其三是化脱。钱钟书先生曾说:“化书卷见闻,作吾性灵。”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善于将作家的东西灵活巧妙地转变为自己的,并付诸应用。
  (2)语言能力的转化
  学习文学作品是为了借助文学知识促进语文能力的形成,向内延伸到整个文学层面对文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向外延伸到与它相关的语文知识层面的知识联系,这应该是文学教学的一个目标。它不仅包括语言知识、情感意识、使用场合、实际运用的有效性、词汇的分析、词汇的构成等,也包括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谋篇布局、题材的选择、想象与联想的运用、综合与概括等。生成转化的方法有多种,比如续写与仿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引用与援例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复述与朗诵有利于表达与交流,考证与质疑有利于探究与合作等。
  (3)人文素养的转化
  文学作品中承载了大量历史和现实的文化,渗透了大量充满个性自由与个性批判的人文精神,也包含了作家个人以及那个时代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将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一个缺少人文素养的人,最多是知识的简单容器,因为缺少文化的原动力而失去创造力,因此文学作品相比较其他的文体更应该担负起培养人文素养的责任。其生成转化的方法有: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来让学生感受文化,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目的;可以利用文学理论观点,对作品进行审美分析;可以利用社会历史分析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历史、审视现在;可以利用文学作品多种形式的比较,让学生体验作家的情怀,领悟其独特风格;等等。这些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学阅读教学的原点:还原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