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9年第1期 ID: 81267

[ 周爱金 文选 ]   

完美儒

◇ 周爱金


  唐传奇多以描绘女性形象见长,在爱情故事里,男主角的形象往往是软弱的、消极的、黯淡的。如“始乱终弃”的张生(元稹《莺莺传》),“薄情寡义”的李益(蒋防《霍小玉传》),但也有例外,那就是李朝威在《柳毅传》中塑造的柳毅——一个近乎完美的儒生,仁爱、刚直、见义勇为、豪情满怀,寄托了唐代士子几乎所有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一、“吾义夫也”——树立理想人格
  
  李朝威的《柳毅传》是一篇糅合了爱情与侠义的优美神话小说。作者通过“传书—拒婚—与龙女人间化身结合”三个主要情节,描述了柳毅与龙女最终圆满的爱情故事,热情地歌颂了柳毅的侠骨柔肠。自始至终,柳毅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着完美的侠义风范,闪耀着理想人格的光辉。
  
  (一)传书:见义勇为 重诺守信
  柳毅名落孙山,于泾河之滨遇见遭受夫家虐待,正在荒野牧羊的龙女。柳毅代抱不平,锐意救人,毫无退缩疑惧之感。“吾,义夫也。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寥寥数语突出了他的疾恶如仇、见义勇为。待龙女解书“再拜以进,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也“深为之戚”,可见他千里传书,完全是出于不平和激情,没有任何个人企图。
  践约不易,进入洞庭湖底的柳毅充分地体现了他的胆识。尤其当钱塘君怒而冲天而去时,他虽“恐蹶仆地”,“良久稍安,乃获自定”,但已有了英雄底蕴。他想辞归,可当洞庭君说明原委,他又能坦然与之相酌,静等钱塘君救人归来。一个文弱书生能如此豪气>中天,救人救彻,皆源于一个“信”字。龙女被救回宫,上下“笑语熙熙”,只有柳毅发现她“若喜若悲,零泪如丝”,所以他在宴会上起身而歌,暗暗劝慰:“哀冤果雪兮,还处自休。”
  
  (二)拒婚:富贵不淫威武不屈
  “拒婚”一节,柳毅的形象最为丰满。首先是他光明磊落,不贪富贵。龙女获救,龙宫上下对他感激涕零,酬报丰厚。这可有违柳毅救人的初衷。无奈盛情难却,他只得“辞谢而受”,“笑语四顾,愧谢不暇”。这与《柳毅传》的前身——《广异记》中的三卫形成了鲜明对比:“洞庭君命左右取绢二匹赠使者。三卫不悦,心怨二匹之少也。”说明作者注意到这个细节对完善柳毅人格所起的重要作用。一个嫌两匹绢少,心存芥蒂,直到卖出高价,才稍释怀,是施恩图报的凡夫俗子:一个却将传书之举看成分内之事,并不自为功,谦逊有礼,实乃真君子。
  “逼婚”一节最能突出柳毅的气节。面对钱塘君“如可,则俱在云霄;如不可,则皆夷粪壤”的威胁,柳毅没有屈服。他传书可不是为了“杀其婿而纳其妻”,何况“始以义行为之志”,“善素以操真为志尚”,所以他“率肆胸臆,酬酢纷纶,唯直是图,不遑避害”。这又与三卫有了人格高下的对比。龙女告诫三卫提防泾河小龙报复。“三卫大惧,即时还京”,地地道道一个懦夫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剑拔弩张的场景中,柳毅始终不卑不亢。钱塘君强提亲,柳毅甚是不快,但他“肃然而作,炊然而笑”,欲“抑”先“扬”,先夸赞钱塘君“刚决明直”,有“真丈夫之志”:然后马上话锋一转:“奈何……不顾其道,以威加人?”接下来他在假设对比中寄寓褒贬:“若遇公于洪波之中,玄山之间……将迫毅以死,毅则以禽兽视之,亦何恨哉!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义……虽人世贤杰,有不如者……”然后语气犀利,开始责难:“而……将迫于人,岂近直哉!”最后摆明自己的立场:“敢以不服之心,胜王不道之气。惟王筹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步步为营,点滴不漏,让钱塘君心服口服,当场道歉。柳毅则既往不咎,非常大度:“其夕,复欢宴,其乐如旧”,“遂为知心友”。
  
  (三)与龙女的化身结合:“无重色之心,有感余之意”
  “无重色之心,有感余之意”是婚后龙女对柳毅的最高评价。而“慕色”在唐传奇中是占有很大比重的。《莺莺传》中,张生直言:“余真好色者。”他“善补过”也只因莺莺是“天生尤物”。《霍小玉传》中李益初见霍小玉,便说:“小娘子爱才,鄙夫重色。”可这“郎才女貌”的传统模式在《柳毅传》中几乎见不到。柳毅见龙女四次,虽说也曾提起她的美貌,但都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乃殊色也”,“自然娥眉”。龙女的美貌应该不亚于莺莺、霍小玉。然而柳毅关注得更多的还是她心里的悲戚。他后来也与龙女提起此事:“枉抑憔悴,诚有不平之志。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至于再约相见,也是“偶然耳,岂有意哉”。至于龙女的人间化身卢氏,柳毅“深觉类于龙女,而艳逸丰厚,则又过之”,仍是简简单单几个字。这说明他举止稳重,不是乘人之危的轻薄之徒。
  不重容貌重情意,柳毅看重的是夫妻之间心灵的契合。他从不以卢氏嫁过人为念,只是“深觉类于龙女”,才与之话昔事。妻子岔开话题,柳毅却“益重之”。后来他还耐心地向龙女解释当初拒婚真因,并安慰她:“从此以往,永奉欢好,心无纤虑也。”他并不以龙为异类而惊恐,反而嘉之曰:“吾不知国客,乃复为神仙之饵!”乃“相与觐洞庭”,皆大欢喜。这建立在真正感情基础上的婚姻,比起那些以貌取人、以财权开道的婚姻,甚至比起之前龙女以身相许、纯粹报恩的婚姻,都要高尚、牢靠得多。但这可贵的报偿却是柳毅未曾料到的,他始终是施恩不图报。
  
  二、“愚义之,为斯文”——透视中唐士子心态
  
  唐传奇兴盛有社会的、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外原因,它在文学史上的真正价值还是“假小说以寄笔端”。比起六朝志怪,唐传奇更关注个体生命和情感,全方位展示纷纭复杂的人世生活,让诸色人等在作品中跃动,借以寄遇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理想追求。
  李朝威活动的时代大约在中唐大历、贞元前后。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他塑造出柳毅这样一个完美的儒生形象绝不是偶然。下面就让我们深刻地解读文中所隐藏的李朝威等中唐士子的复杂心态。
  
  (一)追求情节文采以谋晋身之阶
  唐朝以诗文取士,但也看他们在社会上的名声,采用的是考试和推荐相结合的科举制度,所以“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其间虽亦或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李朝威也不例外,他借绚丽的辞章、诗意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示了自己扎实的文学功底。
  
  (二)追求心灵契合以成美满婚姻
  在婚恋观上,中唐士子的关注与思考已进入十分自觉的程度。《柳毅传》中,柳毅与龙女并不是出于郎才女貌,一见钟情,而是几经波折。柳毅不“慕色”,也不在意续娶的卢氏是否“已为他人妇”。夫妻相亲相爱、琴瑟和谐。当初钱塘君提亲所强调的也不是侄女的美貌,而是美德:“淑性茂质,为九姻所重。”柳毅动心乃至后悔话说得有些过头了,也是因为在告别 [##] 之际,看到了龙女的端庄,从而念念不忘。
  《柳毅传》中,龙女全家对柳毅的恭敬与感恩戴德、龙女对柳毅的倾慕与追求,使此文寄托了比一般“才子佳人”小说更高的道德理想和美学理想。那就是士子阶层并不苛求妻子容颜娇美、舍生求节,所重视的乃是那份纯真执著的爱情与至高无上的美德。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这才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真正的幸福。所以柳毅无意去爱,最后却拥有了更加完美的爱情;无心富贵,最后却享尽荣华、寿与仙齐;未曾图报,他的善举义行却给他带来了最丰厚的馈赠——不期而然的幸福。都说“只羡鸳鸯不羡仙”,他可是兼而有之了。这是作者对士子们理想人格的最高赞扬。
  虽说作者对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不忍坐视,安排柳毅传书,主张男女婚姻自主,反对父母包办,但是,书中仍是从男权社会的主体来考察的,这与当时社会女性意识的高扬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文中龙女的婚姻还得钱塘君去提,被拒绝也只有自怨自艾、苦苦等待。柳毅虽悦龙女,但为大义所阻,致使失之交臂。后经龙女苦苦追求,方纳为妻。
  
  (三)昭彰信义以期重振儒学
  文章开头柳毅就说:“吾,义夫也”,文中洞庭君击席而歌曰“荷真人兮信义长”,钱塘君保媒时也言“将欲求高义”,柳毅拒婚也是用不合礼义赢得了大家的敬重。乃至后来龙女问其真因,他仍言“夫始以义行为之志”“善素以操真为志尚”。为何整篇主旨皆不离义?这得从大的时代背景中寻找原因。
  贞观二年,唐太宗谓侍臣曰:“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可事实是,自东汉末至唐代前,佛道二教日益兴盛,儒学受到严重>中击和压抑,逐渐呈现颓废之势。安史之乱又使唐王朝的政治、经济遭到了全面破坏,人心不古,士风硗薄。为了振兴王室,许多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自我价值感的士子们除了改良政治外,还希望重建儒家文化秩序,发扬儒家价值观。他们面对现实,积极入世,所以才有柳毅这样一个寄寓了儒家仁、义、礼、智、信,尤以义突出的正派儒生作为他们的代表被李朝威塑造出来。文中借他之言之行,并通过与洞庭君、钱塘君、泾河小龙等角色的对比,渗透了一系列儒家的进步思想。这样一个“义夫”“真儒”典范的树立,寄托了中唐士子的政治理想与人生追求。
  
  (四)遁世以独善其身显清高
  与大多士子一样,李朝威作传奇是为了得到赏识,博取功名。可柳毅一出场就落第,最终又因不堪烦扰乃归洞庭,并不有意于高官厚禄。如此真切的现实,却偏偏带着一个虚幻缥缈的结局,这样的结构安排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因为儒家主张入世,很大成分是因为士子阶层关心的是社会现实的变革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对佛道二教采取的是为我所用的态度。当政治失意时,不妨也谈点佛理佛性,以达到“独善其身”。而“独善其身”实际上与“兼济天下”一样,都追求自我的价值,都是儒家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往深里说,也体现了一种干预现实、变革人生的精神。因此入世与出世,归根结底都是为现实人生寻求出路。
  另外,作者安排这样的结局也有标榜清高之意。淡泊名利,所以柳毅避世;不忘根本,所以泽被族人,赠药薛嘏以延年,并劝慰他:“无久居人世以自苦也。”这种现象的内核很重要。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中国文人向来是含蓄谦和的,行卷中,赤裸裸的功名之念不好直接提起。所谓意在此而言在彼,越是渴望被举荐,越要表现自己欲行天下之大道,为的是能济天下之苍生。所以李朝威特地写柳毅的脱凡不俗,无意富贵荣华。但就是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最后却拥有了士子们所渴望得到的一切。这样的人格美反过来也就衬托了李朝威等士子们道德的高尚,这对那些渴望振兴唐朝的有司们来说无疑也是一剂强心针,自然更容易得到他们的赏识。
  传奇家沈既济在《任氏传》文末说:“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李朝威创作《柳毅传》,塑造柳毅这么一个完美的士子形象,其一言一行无不体现着儒家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作者熟练地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和丰富的艺术想象,把现实性和超现实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一方面根植于社会现实生活,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问题:一方面又以飞腾的想象力和艺术虚构,寄托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想借以教化社会,振兴儒学,来挽救盛世不再的唐王朝。
  尽管《柳毅传》轰动一时,但仅靠做传奇来改变社会风貌,只是士子们的希望罢了。所以,最终柳毅还是归了洞庭。不过柳毅作为道德理想的楷模,一直活跃在文学的舞台上。后世根据此传奇改编的杂剧小说很多,如宋代《柳毅大圣乐》、元代《洞庭湖柳毅传书》,这说明柳毅已是文人士子心中的一面旗帜,他的侠义风范、理想人格在唐传奇乃至整个文学长廊中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完美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