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性说课,即围绕教育教学中的某一重点、难点、热点或其他问题而进行一种有主题、有重点的说课形式。一般是根据特定的文本内容提出一个问题,要求说课者针对这个问题,结合教育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阐述自己的观点、依据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还需要进行现场答辩。与面面俱到的“整体性说课”相比,专题性说课具有切入点小、便于深入、角度自由、可即时交流和评价等优势,因此为大家广泛使用。但实践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对专题性说课认识不足,以致在说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答非所问、就课说课、思路不清、重点不明等,甚至有人滔滔不绝说了半天却不知所云。
我们认为,在进行专题性说课时,必须以“简约”为基本原则。下面结合几个例子来具体阐释。
一、简约,是结构的简要而不失完备
[案例一]
说课题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你将怎样引导学生把握并理解这一重点?
说课摘要:
①课文在教材中的位置。教学本单元课文要达到的目标。
②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③本课的教学重点:了解新闻的要素、结构和新闻语言的特点。
④教学流程设计:导入——初步感知——学习“标题”——学习“导语”——学习“主体”——总结——情感教育。
很显然,上述案例最突出的问题是说课者不理解专题性说课的特点和要求,以致错误地进行了“整体性说课”:从教材位置到单元目标,从三维目标到重难点再到流程设计,几乎无一遗漏地说出了对本课教学的全部思考,却全然没有顾及说课题目的要求,属于典型的“答非所问”。退一步说,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说课者的“说”能涉及说课题目,至多也不过是蜻蜒点水,绝不可能对专题作具体、深入的阐述,因为专题性说课限定的时间一般都在十五分钟左右。
专题性说课的结构,应该有别于整体性说课的全面、完整,力求“简要”。这种简要不是盲目地、无原则地东削西减,而是以说课的题目为核心,以自己的观点或教学实践为主要内容,构建起一个要点式的说课提纲。上述案例,姑且不论其教学重点的把握是否准确,单从说课的结构来看,①②两条与问题无关,应删去。第④条的“流程设计”过于全面,没有突出“引导学生把握并理解这一重点”,应有所取舍。经过这样的删减,说课的结构就大大简化了,这才切合专题性说课的要求。
当然,“麻雀虽小”,也要“五脏俱全”,虽然说课的时间只有短短十几分钟,但整个过程还是应该有完整的起承转合和清晰的条理层次。
简而言之,专题性说课的结构大致可归纳为:开门见山地回答问题——要点清晰、内容集中地阐述观点和实践——首尾呼应地加以总结。
[示例]
说课题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你将怎样引导学生把握并理解这一重点?
说课摘要:
①教学重点:了解新闻的要素、基本结构;体味新闻语言的特点;学写简单的新闻。
②教学方法:通过朗读、复述、讨论、替换比较、练笔等方法突破教学重点。
③设计要点:
A.听录音,熟悉新闻内容;要求学生找出新闻的六要素(人、时、地、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然后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从而理解标题的作用和特点。
B.朗读全文(一大段),划分结构,理解导语和主体的作用和特点。
C.小组合作,利用地图提示分别复述中、西、东三路军队渡江的过程,初步感受新闻语言的特点——准确、简明。
D.就记叙东路军渡江的内容进行词语替换,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新闻语言的特点。
E.课堂练笔:试写一则“班级新闻”,要求要素齐全、结构完整、语言准确简明。
④简要小结说课内容。
二、简约,是内容的简省而不失丰厚
[案例二]
说课题目:食指《相信未来》一诗的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什么?你将如何指导学生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说课摘要:
①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悲伤、失望中依然执著的信念。后面一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
②教学中准备结合学习意象(群)知识,采用朗读法、知人论世法、点拨法、迁移法、比较法展开教学。
③教学设计:粗读,学生找诗中意象;细读,老师用点拨法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意象;品读,介绍时代背景,知人论世,理解诗人情感。
④简要小结说课内容。
粗一看,上面案例结构简要,思路清晰,回答问题有针对性,还能结合教学理论谈自己的设计,似乎挺不错。仔细一看,其内容不过是一些教法学法名称的堆砌,是没有实质性内容的泛泛而谈——说理论像“贴标签”,谈实践似“打太极”,透过表面上的“如数家珍”,看到的却是内容上的严重“营养不良”。
与结构上的“简要”相应,专题性说课的内容应该力求“简省”。但是这个“简省”不是简单、简陋,而应是在内容集中、丰厚基础上的简约,是经过精心“提纯”以后、重点突出的精约简省。
由于说课题目本身的限制,说课的时间又不很宽裕,我们只能尽量去芜存精、直切要害。无关紧要、可说可不说的内容不说;题目所指向的关键性问题则不仅要说,而且要说具体、说透彻。如上述案例中的②③两部分,与其这样笼统空泛,不如只抓住其中一两点具体深入地说一说,而舍去其他纯属“应景”的名词。比如为什么选择“朗读法”去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如何运用“朗读法”帮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歌的情感?在什么时候、用怎样的方式引入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使学生学会“知人论世”,从而理解诗人的情感?这样以“线性”的结构既说出实践,又阐明理念和依据,理论不会苍白,实践也不会单薄,才能真正达到内容的“简省”而不失丰厚。
[示例]
说课题目:食指《相信未来》一诗的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什么?你将如何指导学生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说课摘要:
①教学重点是通过反复的、各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是理解诗人直面困难的勇气,理解他失望中依然执著的信念。
②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诵读和提供写作的时代背景,帮助、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意象,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③教学流程设计:
初读: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调。指导读。前三诗节最后的“相信未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读?为什么?(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再读:重点读。江青读了此诗,称食指是“灰色诗人”,找出本诗的“灰色”所在。(先自主解读1、2诗节中的多种意象;再通过还原时代背景作更深入的解读。) [##]
三读:深入读。其实诗歌的“底色”并不灰,再找找诗中的其他颜色,联系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
④总结学生可能取得的收获(朗读、赏析诗歌的方法等)。
三、简约,是表述的简明而不失流畅
[案例三]
说课题目: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你将怎样引导学生感受融于文字之中的父子亲情并在感情上引起共鸣?
说课摘要:
①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展开教学。
②具体做法:
创设情境:配乐读课文,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并阐发自己的感受。
重点研读:分析第6节中的“背影”,体会作者的感情。
小组讨论:写了几个“背影”?又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探究文字中的父子亲情。
问题探究:父亲的“背影”为什么让“我”如此难忘?感受父子亲情。
上述案例的问题在于说课者思维混乱,表述缺乏内在逻辑,缺少一条清晰的主线,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结果越说越乱,到最后又回到原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根本上还得靠说课者对课堂教学多一些主动的钻研,多一些自己的思考。试想,一位每天都在钻研教材、独立备课的老师,到这种时候,他的头脑中怎么可能会“短路”呢?而一个平时备课总要依赖参考书、教案集之类,习惯做“二道贩子”的老师,到这种时候,他的头脑中自然不可能有清晰的思路和丰富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专题性说课确实还是能反映出老师真实的教学能力和语文素养的。
语言表达能力是直接外现于说课中的一项重要素质,在它的背后,是说课者要有一条清晰的思路。重复??隆⒋什淮镆狻⑶昂竺?堋⒈泶锊怀┑龋?蓟嶂苯佑跋焖悼蔚男Ч?T谧ㄌ庑运悼沃校??Ω米龅奖硎黾蛎鞫?皇Я鞒?
[示例]
说课题目: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你将怎样引导学生感受融于文字之中的父子亲情并在感情上引起共鸣?
说课摘要:
①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文中父亲对儿子、儿子对父亲的情感,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现实生活中的父子亲情。
②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情感,主要抓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文中几处“背影”描写。重点研读第6节,抓衣着、动作,感受父亲爱之切。
语言描写:读两位主人公的4处对话,结合当时家庭背景,理解父亲爱之深。
③感受儿子对父亲的情感,主要抓文中具体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几处落泪,理解“我”对父亲感情的变化,体会“我”内心的后悔、自责、思念。
④说读后感受,忆自己与父亲在一起时发生的难忘的事,体会其中的父子情。
⑤简要小结说课内容。
对专题性说课而言,简约既是一种方式,也是一种风格。它对立于只重形式、缺乏内容的繁复、华丽、夸夸其谈,也不同于捉襟见肘、苍白无力的简易、简单、简陋。遵循了简约的原则,把简约的结构、内容和语言有机结合起来,所呈现的必然是一种朴素、大气的简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