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李哲峰,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邯郸市高中语文兼职教研员。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曾在《中国教育报》《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等刊物发表教学文章130多篇。在课堂教学方面,倡导“本色语文、生态语文、艺术语文”的理念,先后在省、市讲课交流或做专题报告30余次。2005年获河北省语文讲课大赛一等奖,2007年获全国教学艺术观摩课二等奖。曾被全国中语会授予“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教育观点
一堂好课的“三经”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当抽丝剥茧地分析一堂“满堂彩”的好课时,我们会发现它们一般都具备三个要素:真、实、巧。
一、真
所谓“真”是指真实,即要上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当前有一种流行的认识,那就是评价一节课的视角应该由传统的关注教师如何表现转变为关注学生如何活动,但冷静下来就会发现,这种认识也会将我们引向另一个误区:一是这样做往往会忽视教师”平等中的首席”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可能受到冲击;二是过多关注学生活动的热烈程度,反而会忽视活动本身的内容与价值。殊不知有时的活动是与语文脱节的,如过分夸大“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热闹的历史课、政治课、社会课、心理课等,就脱离了语言文字(或文学)的范围。其实表面上学生活动不热闹的课未必就不是好课,有时候教师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必然会有一段时间的“冷场”,然而这恰是学生思维高速运转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不热闹要比“热闹”更可贵,何况这种不热闹又往往孕育着“热闹”。例如我在讲《氓》时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思考:“《氓》中女子的悲剧属于个人悲剧、社会悲剧还是命运悲剧?请从文中找出依据说明。”三分钟后学生万炮齐发,依照课文,深入开掘,旁征博引,热闹空前。持有性格悲剧观点的同学对女子在恋爱、婚变、决裂三个时期所体现出的性格特点进行挖掘:恋爱时,女子见不到便“泣涕涟涟”,见到了便“载笑载言”,悲喜变化完全取决于能否见到恋人,过分坦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盲目热情,缺乏自矜与持重,这种感情的不设防预示着她今后婚姻上的不幸。婚变时,“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女子的自我解剖,从中可以看出她当时沉溺爱河而不能自拔,缺乏冷静的思考与分析,对丈夫过分依附与信任: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的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在恋爱中迷失了自己。决裂时,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中又可以得出,女子完全满足对方,丧失了自我意识,没有独立的人格——这是悲剧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学生的精彩回答赢得了听课教师的称赞。表面上看这节课的那三分钟是平静的,并不“热闹”,但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已经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他们正沉浸在思考的愉悦之中。这三分钟的确平淡至极,但能说这三分钟的思考没有必要吗?如果不让学生思考,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说明”,那将会怎样?学生信马由缰,或许这节课的讨论会更热闹,但这样做会使他们偏离文本,使课堂失去语文的特性。从文中找依据,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古典诗歌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诗风,借助问题涵泳诗歌语言内在的张力与表现力,又可以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女主人公复杂多变的情感过程,深入到她的内心世界,用人文关怀去体悟她在婚变后的痛楚与辛酸,同时这样还会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婚恋观。一石三鸟,不失语文本色,使学生真正接触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
二、实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起码应该是一节“实课”,即能让学生真正亲近、感受、品味、运用语言,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把课上实,不搞花架子,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真正地“作课”而非“作秀”或“演课”。例如对《病梅馆记》一文就可以考虑采用“三步诵读”的方法:一读感知,教师范读与学生朗读相结合,解决生字词,积累实词、虚词的用法及文言句式。二读感受,学生自由诵读,解决两个问题:(1)文中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他们分别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2)理清层次,搞清每段内容。三读感悟,自由默读与情感朗读相结合,披文入情,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揭示文章主旨。“三步诵读”法由感知到感受再到感悟,层层递进,不但合乎学生的理解、认识规律,而且教给了学生解读托物言志型小品文的方法,循序渐进。不仅如此,学习古文以诵读为主线本身就合乎学习文言文的规律,再加上诵读方式的不断变化,使学生在读的时候不觉枯燥单调。
三、巧
“真”与“实”是衡量一堂语文课好坏的基本要求:“真”告诉我们语文课姓“语”,将语文课拉回到语文的本位上来;“实”让语文课摆脱了形式主义作风,拉近了学生与语言文字(文学)的距离,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巧”是从教学设计角度提出的,它是对语文课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是要把课上得有特色、有亮色,能在把握课文重难点的前提下用最能激发学生兴趣、最省时省力的方式设计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原则上对于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文体都应该量体裁衣。
例如学习《将进酒》一文,当讲到“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篇恣欢谑”一句时,我问:“同学们能不能举几个例子来印证李白的‘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话音未落,立刻有几个学生站起来举孔子、孟子、屈原的例子来印证“古来圣贤皆寂寞”,有的则举了陶渊明、刘伶、杜甫等人的故事来印证“饮者留其名”。我看学生发言的热情很高,于是因势利导:“诸如此类寂寞的圣贤在中国历史上不一而足,而留下美名的‘饮者’也比比皆是,为什么李白都没有举,却偏偏选中了曹植呢?”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话音一落,学生便一个个站了起来:
生1:他们个性相似,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曹植的个性意识也常处于膨胀状态。
生2:学识方面,李白与曹植都才华横溢,学富五车。
生3:他们都爱喝酒。
生4: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个人遭际方面,他们都受人排挤,怀才不遇。
我看大家思考得比较全面透彻,就进一步引导:“由此看来,古诗中咏史、怀古的目的只是咏史怀古吗?”
学生恍然,其中一位起身说:“不是,他们往往是借他人酒杯,抒自己块垒,李白这里是借曹植的‘酒杯’抒发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而终不为统治者所用的激愤。”
学习该句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咏史、怀古的作用,如果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也未尝不可,但这样做无疑有两点不妥:一是脱离了文本,缺少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二是直接灌输,剥夺了学生思考、探究的权力。
教学是缺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语文课都不可能完美无瑕,但当仔细分析那些成功的教学设计时,我们发现它们往往都具备真、实、巧 [##] 的特点。
教学实录
师: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出生在江苏高邮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感染:他是大作家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的入室弟子,他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一枝独秀,蜚声文坛;他早年做过中学教师、历史博物馆管理员,后又任职于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50年代被错误打成“右派”下放到塞外的一个农业科技研究所,但却能够苦乐随缘:60年代初被反动集团“控制使用”,受尽屈辱却让一部现代京剧《沙家浜》名噪一时,家喻户晓。他就是——汪曾祺。
汪曾祺的主要成就是小说,中年以后才开始写散文,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写散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然而就是这一个“捎带脚”却“捎”出了“汪曾祺的散文写得比小说还要好”的评价。
汪老认为散文就是“文化休息”,“让读者得到一点文化气息,健康休息”。因此,他的散文大多都谈及文化,抑或渗透文化。看来读他的文章要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文化。
“文化”这个字眼说起来似乎很神秘,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文化无处不在,比如说吃饭就有“饮食文化”。大家还知道哪些文化,或对哪些文化感兴趣?
生:有酒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
生:我还知道快餐文化、课桌文化。
师:不错,课桌文化应该属于什么文化的一部分?
生:班级文化、校园文化。
师:对于我们大家的生活环境而言,小到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那大的还有哪些文化?
生:城市文化、邯郸文化。
生(七嘴八舌):邯郸有女娲文化、邺文化、赵文化、磁山文化、梦文化……
师:太好了,咱们邯郸又属于中原文化,而我们北方有草原文化,南方有水乡文化,共同形成了我们的中华文化。真是处处有文化!
师:汪曾祺先生虽然出生在江苏高邮,但却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四十多年,因此他对北京的胡同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审视老北京的胡同,发掘胡同的文化意蕴,他所关注的是胡同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汪老走进北京胡同,了解一下他的“胡同文化”。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然后找出答案。
(学生齐读课文)
生:我们通常说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
师:准确!请大家说说这一特殊的文化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师:胡同、四合院决定了北京人的居住方式、文化心态,而这种居住方式、文化心态便是文化。让我们一起翻翻胡同的老照片,看看这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
(听京韵大鼓《胡同谣》,播放北京胡同照片。)
师:请谈谈你对胡同的认识与感受。
生:四四方方的,很古朴,很亲切。
生:有的窄,还很破,我不太喜欢。
师:这是大家对胡同的认识,我们再走进汪老的文章,了解一下他笔下的胡同有何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前四段,边听边画,找出每一段中关于胡同特点的关键句,并尝试概括。
(教师范读)
生:关键句分别是:“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总是安安静静的”。
师:能不能试着概括一下?最好用一个字。
生:“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就是“正”,“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就是“多”,“总是安安静静的”就是“静”。
师:太简洁了,那“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又该如何概括呢?
生:……
师:“取名有各种来源”,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
生:石老娘胡同、大哑巴胡同,尤其是王寡妇胡同、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
师:这么多胡同,它们的名字有什么特点?……我将他们的名字改一下,石老娘胡同改名为“石大夫胡同”,大哑巴胡同改为“残疾人胡同”(生笑),王寡妇胡同改为“单身贵族胡同”(生大笑),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改为“皇城美食街”(生大笑)。
生:老师,我明白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原来的名字有市民气息。
师:具体点,用一个字就是——
生(齐说):俗!(笑)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胡同这些独有的特点——走向“正”、命名“俗”、数目“多”、环境“静”,会造就出怎样的文化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第6至12段,并思考: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北京人形成了怎样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找出关键句并概括。
(学生自由读)
生:“封闭的文化”,“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很讲究‘处街坊’”;“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师:能够抓住每段话的首括句来概括,提纲挈领,你很聪明。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第七段的主旨句应该是该段最后一句——“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师:是啊,这两句在同一段中出现,而且明显矛盾,那么到底北京人喜不喜欢处街坊?
生:不喜欢。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
生:从“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中的“也”,“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中的“但是”,以及段尾的“此外”可以看出。
(学生点头)
师:太细心了,看来虚词不“虚”呀!(生笑)胡同文化的形成是由于“封闭”,而精义是“忍”。下面请大家试着抽取关键句中的“四不”来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比如第六段我抽取“不愿搬家”,那其他三段呢?
生(齐):“过往不多”“要求不高”“不管闲事”。
师:刚才让同学们自由朗读的几个段落,大家读完后有什么感受?
生:口语化,写得有点随意。
生:总觉得不太像文章,好像在拉家常。
(生笑)
师:说得好!这正是汪老的追求,他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因此他的文章京味十足,富有生活气息。请看刘锡庆先生对汪老文章的评价:“(汪曾祺的)文字工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是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散文:五十年的沉浮与成就》)
师:“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重读“品”字),看来读汪老的文章得怎样才好?
生(齐):品!
师:下面请同学们选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来品一品。
生:我最喜欢第八段中的前几句:“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师:梁实秋先生说“窝头是贫穷的象征”,北京人真的就爱吃窝头?
生:不是,下面又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滴香油、虾米皮熬白菜,说明有更好的。
师:这一段写得好,生动地说明了北京人 [##] 易于满足的特点。大家想想,刚才说的这几样东西顺序能不能颠倒?比如说改成“有大腌萝卜,就知足了。虾米皮熬白菜,就不错……”
生:不行。前面“窝头”是主食,后面是副食。即便是副食之间也不能颠倒,一种副食代表一种生活档次、一种生活质量。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评价语言的变化:“就知足了”“就不错”“那还有什么说的”“可以待姑奶奶”“嘿”。
师:我这里还有一个版本比汪老这个更简洁,你看如何?“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生大笑)
生:不好。这样改少了京味,缺乏生活气息,而且评价太单一,远没有原来的丰富,有情趣。
师:是啊!这些评语看上去是平常话,但句句匠心独运!大家觉得哪个评语最有味道?
生:我最喜欢“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一听就是“京片子”的口吻。(生笑)
师:为什么是“姑奶奶”而不是“舅奶奶”“姨奶奶”?
(学生沉默)
师:大家想想,我们在家里和妈妈不高兴,小嘴一撅,妈妈此时无奈,她会怎样称呼我们?如果你是男孩子妈妈会说:“怎么啦,我的大少爷?”如果你是女孩子她又会说:“怎么啦,我的——”
生(齐):小姑奶奶!(生齐笑)
生:我明白了,旧社会姑奶奶地位高,难伺候!
师:是啊,这么难伺候的人只要有“臭豆腐滴几滴香油”也就应付了。难道这个真那么好吃?
生:因为北京人易于满足,觉得这已经是非分之想了。
生:老师,我最喜欢“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觉得这个“嘿”特有味。
师:你说这个“嘿”用得好,能不能将所有的评价语都改为“嘿!”如:“有窝头,嘿!大腌萝卜,嘿!小酱萝卜,嘿!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嘿!虾米皮熬白菜,嘿!”(生大笑)
生:不能,这样不富于变化,太单调,太随意,而且这个“嘿”字本身有着丰富的含义。
师:哦?怎么讲?
生:这个“嘿”的言外之意是“简直啦”!(生笑)
师:那为什么不干脆将它换成“简直啦”?试着读读看。
(生读,同学们摇头。)
生:没有原来那么丰富、生动。这是北京人物质要求的极致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师:那你觉得原句应该怎么读,尤其是这个“嘿”?
(生读,读到“嘿”时,有些急促,匆匆收尾。)
师:大家听听,对这个“嘿!”他读得那么急促有力,一听就知道,他读出来的是“愣头青”“吃饱了撑的”那种“满足”。(生大笑)还有别的读法吗?
(生读,读到“嘿!”时语气上扬,且拉长声,很有味道。学生鼓掌。)
师:为什么你做这样的处理?
生:我想读出一种骄傲和自豪,读出老北京人的“自恋”来。(生笑)
师:老师也想尝试读一读。
(师读,读到“嘿!”时语调向下,且拉长声,读出高兴。学生鼓掌。)
师:大家能听出老师的理解吗?
生:您读出的是北京人的满足感,吃饱了偷着乐,好像在说“就我吃到了,别人边儿呆着去!”(生笑)
师:于我心有戚戚焉。(生笑)看来我们的理解不同,朗读的处理也各不相同。大家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这样传神的京韵描写?
生:第11段中的对话:
“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师:好。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品味人物感情,然后表演。
(学生表演,积极性极高。)
师:注意,在这段话中有个省略号,请大家发挥想象,根据语境补上一句话。
生:咱活着不就是为了个棒子面吗?知足吧!
生: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生:忍了吧,您哪!(生笑)
师:北京的胡同里上演过多少这样让人回味的生活剧啊,可惜如今的胡同却在一步步淡出我们的视野,走下历史舞台。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三段,边读边画出关键句,看看作者对胡同文化的衰落、消失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齐读)
生:从怀旧、伤感、无可奈何中可以看出一种温柔的惆怅。
师:很好。但那是不是说汪老已经沉浸在这种苦闷中不能自拔了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7
生:没有,从“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两句中可以看出。
师:是啊!汪老耳濡目染了北京文化几十年,胡同不仅是他的生活家园,更是滋养他的文化土壤,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朝一夕无不蕴藏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无不寄予着汪老对传统文化的浓浓眷恋。因此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但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胡同必将走向衰落,这是历史的必然。对此汪老是达观的,他保持了一份清醒、一份超脱。
师:好吧,面对这衰落的胡同,就让我们道一声:再见吧,胡同!再见吧,胡同文化!再见吧,同学们!(生笑)
生(齐):再见吧,老师!(生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