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与优化语文学习环境绝非抽象空洞的口号,更不是柏拉图式的理想,它完全可以践行于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丰富语文学习资源,营造语文学习良好的心理氛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特别强调语文学习环境的营造与优化,以下是笔者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社会与网络环境中营造与优化语文学习环境的实例。
一、阅读教学中语文学习环境的营造与优化
(以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的教学为例)
《祝福》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经典篇目,本文的教学目标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培养学生小说阅读的鉴赏能力。由于这篇小说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无论是时代、背景、思想、生活还是语言风格、习惯,都与今天学生接触的有较大差距,因此,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阅读动机普遍较低,这成为本课教学的一大障碍,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如何为《祝福》的课堂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成为本文教学成败的关键,为此,笔者在教学中重点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消除学生对文本的神秘感,距离感,敬畏感。《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在1924年3月1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上,根据这一信息,我在备课时,首先上网下载和复印《祝福》当年发表在《东方杂志》上的原始影像,并在课前将它张贴在教室的黑板报上。这一做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不仅非常鲜活,而且从侧面让学生认识到,鲁迅的《祝福》曾经只是发表在当年一本普通杂志上的文章而已,就像我们今天在图书馆阅览室看到的一篇杂志上的文章一样。这大大消除了《祝福》作为教材文本给学生带来的神秘感、距离感、敬畏感,给学生营造了轻松、亲切、自然的语文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学习本文时能像看课外杂志一样放松、自然。
2.强调、渲染《祝福》的影响和价值,激发阅读兴趣、强化阅读动机。鲁迅将《祝福》收入在他的第二部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我从图书馆借来《彷徨》让学生传阅,学生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不仅发现了《祝福》,而且发现了《彷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祝福》,可见其地位不言而喻。随即我顺势强调和渲染这篇小说在鲁迅小说集以及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影响和价值,并告诉学生,这篇小说还被新加坡等国的汉语教材收入,有一定的国际影响。通过这些介绍,我无形中告诉学生,这是一篇不可不读,不读会遗憾终生的经典之作。果然,所有学生开始对这篇小说肃然起敬。教育学原理表明,对学习对象的价值的强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充分展现语文教师的语文综合素养,营造一种“爱屋及乌”的语文学习氛围。“言教不如身教”,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环境。在本文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优美流畅的导入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面求索。’这是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里留下的两句名诗。鲁迅先生在第二部小说集《彷徨》出版时,将它题到了书的毒页上。可以看出1926年前后的鲁迅虽然苦闷、彷徨,但并不消沉,他依然紧握手中的笔,与一切反动势力作坚决斗争。《祝福》就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并在课前精心准备了小说第一部分与最后一部分的示范朗读。最后在分析完祥林嫂死亡原因之后,即兴抒怀:“祥林嫂你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你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你的种种迫害与摧残,你曾进行过不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出卖、被迫再嫁时,你挣扎;面对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你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上的迷信枷锁,你更是拼命地抗争;直到怀疑灵魂的有无。这一切表明你是一个很不容易被压垮、被吞噬的人,但终究还是被旧社会压垮、吞噬了。不但平平安安做人的权利没有争得,就是完完整整地保全自身的希望也已破灭。祥林嫂你是一位被‘病态社会’摧残致死的、勤劳、善良、坚强的旧中国劳动女子。如果说善良和光明的毁灭是悲剧,那么样林嫂正是一个被毁灭的悲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你以一种不寻常的死以及死前对旧世界兢治的疑感,去警醒和启示一切活着的人,你没有白死,你的死唤醒了一个民族,重若泰山。”通过上述这些做法,充分展现了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让学生陶醉在语文的美丽和魅力之中,直至欣赏崇拜教师,真正喜欢上语文。
4.开展形式多样新颖的课堂教学活动,让语文学习环境的氛围更加浓郁。本篇课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相对今天的学生来说都显得比较单调枯燥,开展形式多样新颖的课堂教学活动,既可以很好地调节这种学习环境,又可以更有效的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本篇课文我安排了两个课堂教学活动,一个是以“侦察祥林嫂死因”为主题的审判活动。祥林嫂的死固是解读本文主旨和分析人物形象的一把钥匙,围绕这一主题,借用法官审判嫌疑人的形式,让学生逐一“审判”生活在祥林嫂周围的人物:鲁四老爷、鲁四婶、婆婆、柳妈、鲁镇的群众和“我”,通过对这些人物语言、行动、肖像的“侦察”,分析他们的各自的性格特征,进而得出“谁都不是凶手,谁都又是凶手”的审判结论,而本文的主旨至此就不言而喻了: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才是谋杀祥林嫂的真正凶手。
第二个活动是要求根据上一节课的“审判”分析成果,按6人一组编写《祝福》一文的课本剧,并择优选出学生自己编写的课本剧,让学生表演,表演完毕后,其他学生对其作出评价。
这两个活动将《祝福》一文的学习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并且进一步深化了对小说主旨及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小说阅读鉴赏的技巧方法。
5.课后链接与延伸。课后的链接和延伸是语文学习环境营造与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完《祝福》之后,我首先组织学生观看《祝福》的录像,[主持人插话:这样的做法得当。不要在学习选文之前看录像,那样反而会削弱阅读能力的培养。]然后又要求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阅读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其他篇目,这不仅是扩大了教学资源,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教学成果,更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价值: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于生活。
二、写作教学中的语文学习环境的营造与优化 [##]
(以说明文《我们的学校》为题的写作教学为例)
要求:以《我们的学校》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1000字左右
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各种说明方法,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这次作文教学,我选择了两个平行班做了一个教学对比,A班采用普通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从审题到立意到列提纲再到行文;B班在采取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特别注意写作环境的营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强调说明文写作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对说明文写作的动机。在愈演愈烈的以话题作文为主导的人文性写作环境中,说明文、应用文等工具性文体的写作越来越被冷落和忽略,因为只有那些附庸风雅语言华美的散文、美文才能为他们在应试中带来实际的利益,这已经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写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我们的写作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专业作家,而是要教给学生一种生活、学习、工作的工具。在这种功利性、人文性的写作环境下,学生对说明文的写作动机之低就可想而知,没有良好的写作动机、又怎能期待学生写出好的文章呢?因此,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说明文写作环境,首先就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说明文的价值,激发学生写作说明文的动机,我重点讲述了说明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且将自己从各种渠道收集来的各式说明文:产品说明书、科普作品、解说词等张贴在教室的黑板报中,井要求学生课后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中收集一些说明文。
2.介绍我校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现状,特别是各个时期取得的骄人的成绩,同时张贴学校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字,图片资料,并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收集这方面的资料。
3.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当一次父母的导游,带父母到学校参观游览,向父母详细、生动、有条理地介绍学校的各种情况,并要求父母填写反馈卡,简要评价子女导游的得失。
4.最后要求每位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写作这篇说明文。每个学生准备好一个贴好邮票的信封,写好地址,要求写完之后,必须将它寄给你远方的亲戚、朋友,向他们介绍说明你所在学校。
“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几乎让学生麻木的文体和作文题目,通过上述环境的营造,学生变得异常兴奋,他们争先恐后地到图书馆查资料,又像一位初来乍到的客人一样,认真地观察学校的一草一木。显然,这种写作环境的营造,已经将学生写作的压力变成一种动力,一种需要,其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三、社会及网络语文学习环境的利用与净化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言的学习天然与生活紧密相连。学校的语文学习首先要立足于课堂学得,同时也要走出课堂,到更广阔的社会语言环境中去习得。课堂好比游泳池,教师好比游泳教练,而社会就好比大海,我们应该将游泳池中学到的游泳技巧运用到大海中去搏击风浪,一展身手。但同时,我们又必须认识到社会与网络语言环境的良莠不齐,既要为我所用,不可因噎废食,又必须严格把关,剔除糟粕。下面是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与净化社会及网络语言环境的实例。
1.欣赏短信,学习写作
由于手机的普及,短信已成为现代信息社会重要的交流方式,短信的写作也成为一种时尚,特别是各种节假日祝福性的短信,构思独特,形式新颖,语言优美,是语文学习可以利用的一大资源。为此,笔者组织了一次“欣赏短信,学习写作”的课堂语文教学活动,具体操作如下:
(1)组织学生课前收集各种短信,并按小姐编写短信手抄报,张贴在教室里展示,让全体同学共同欣赏。
(2)课堂上,教师从各组手抄报中精选有代表性的短信,然后组织学生就这些短信的构思、修辞、语言进行研究,讨论。
(3)教师总结短信写作特点和技巧:排比壮势,结构匀称;妙喻连珠,赏心悦目;“数列”层递,“组合”出新;比兴传情,含蓄动人;移花接木,别有意趣;正话反说,求新求异。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这些技巧创作1—2条短信,而当天刚好是父亲节,就以“父亲节”为主题,创作1—2条短信,并且用手机发给父亲。
(4)最后回归教学目标:本课不是为了写短信而写短信,欣赏短信、创作短信,最终是要培养学生在语言运用中的创新的精神和思维,“唯陈言之务去”,摒弃那种千篇一律的惰性思维、惯性思维。
2.针砭网络语言,净化语言环境
面对日益泛滥的网络语言,完全堵截学生与它的接触既不现实也不科学,不如公开地把它们请上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辨网络语言带来的危害,彻底清除学生对网络语言的盲从,这才是治标治本之术。
首先,我从网上收集各式网络语言,井要求学生解释:
(1)“昨天,JJ带着她的青蛙BF来家吃饭,JJ的BF不断地向我妈妈PMP”。
(2)“我看看她的眼睛,视线的俯角约20°,我们6只眼睛(我有只)的距离约20厘米。所以我和她身高的差异约tan20°=7.3。我171,因此她约164。”
(3)办公室新来的MM界面友好,生活方式很IN,还是几个 的斑zu呢
(4)886,不过告诉你也没关系,我们中午去吃><((*>呐! 当然了,是AA制。
学生登时傻了眼,不知所云。教师随即亮出这四句话的翻译:
(1)昨天,姐姐带着她长相不佳的男朋友来家吃饭,姐姐的男朋友不断地向我妈妈拍马屁。
(2)(第一次亲密接触)中男主角“痞子蔡”关于测算女主角“轻舞飞扬”身高方法的经典表述。
(3)办公室新来的小女孩长得很漂亮,生活方式时尚,还主管着几个网络论坛呢!
(4)再见了,不过告诉你也没关系,我们中午去吃鱼呐!当然了,是打平伙。
学生对比之后,个个啼笑皆非。我顺势引导学生讨论网络语言的危害,总结出网络语言的弊端: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作一团;怪字、错字、别字层出不穷;病句连篇;搞美,粗鄙,格调低下;颠覆传统,低级趣味。学生深有同感。最后,在我的倡议下,在班上成立“垃圾语言纠察队”,经常从社会上,网络上收集垃圾语言。并严格规定,在写作中禁止使用垃圾语言,每使用一个,扣十分,使用四个以上,就判为不及格,通过这种严格的评价制度将社会与网络语言的净化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挂钩,进一步强化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