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9期 ID: 78729

  

《湖心亭看雪》释疑二题

◇ 邹兆文 单 君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一篇精美的山水小品文,是众多古代散文选本经常收录的一篇,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也有数个版本选录了此文。我们有幸多次在省市级教学研讨活动中观摩了此文的教学,并查阅了一些书刊和网上资料,发现对于作品中“更定”和“强饮”(“强饮三大白”)两个词语的理解,各个方面之间存有较大的分歧,甚至有人在网上有奖征求对“更定”的解释,有人向北大中文论坛网站求助,可惜至今都无人回应。
  准确地把握这两个词语的意义,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文本以及对张岱其人的理解,值得考证清楚,故撰此文,以求教于方家。
  
  一、关于“更定”
  
  对于“更定”释义的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都反映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
  人教版认为,更定“指凌晨时分”。“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语文版认为,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每晚八点开始击鼓报更,称更定。”
  查阅《汉语大词典》,①在古代表时间的词汇中,找不到“更定”一词;通过“中国知网”(CNKI知识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在2315条信息中,也没有发现其他作家将“更定”用作表示时间的专有名词。看来“更定”一词似为张岱专用,要理解“更定”一词,只能到张岱的作品中去寻找依据。
  通过对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和《夜航船》等著作的搜索,我们共找到三处“更定”,一在《湖心亭看雪》,一在《虎丘中秋月》,一在《闵老子茶》。而《虎丘中秋月》一文中因有其他表示时间的词语作为参照,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判断的线索和依据。
  ?莼⑶鸢嗽掳耄?林?髟ⅰ⑹糠蚓焓簟⑴?稚?弧⑶?忻?讼菲拧⒚窦渖俑竞门?⑨套渔??坝我倍裆佟⑶蹇桶锵小?葙鬃呖罩?玻?薏涣奂? 自生公台、个人石、鹅涧、剑池、中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饶渐歌,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涩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萧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唯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从以上的描写来看,这段文字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天瞑月上”一“更定”一“更深”一“二鼓”一“三鼓”,将虎丘中秋夜的节庆场面从热闹繁乱到逐渐清寂,一路写来,让读者如临其境。假如不能断定“更定”的时间,我们可以由后向前推溯:可以确定的是古代的“三鼓”是“夜里11—1”点,即12点左右;二鼓为10点左右;“更深”的一般意义是“夜深”,在这里是一个模糊的时间,当为9、10点左右;而“更定”在文中是虎丘节日庆典正戏开场的时候,结合当时的情境和其与文中其他表示时间的词语间的关系状况,可大致判定为初更,即晚上8点左右。这样的时间推测与张岱笔下的人群聚散是相吻合的,由“更定”的“鼓饶渐歇,丝管繁兴”到“更深”的“人渐散去”,到“二鼓”的“人静”,再到“三鼓”的“月孤气肃,人皆寂阒”,整体上是由最初的热闹到最后的安静,写出了时间的逐渐推移过程。因此可以推定“更定”当为晚上8点左右,而非凌晨时分。
  《闵老子茶》一文讲的是张岱日晡(黄昏)时分去拜访闵汶水,一直等到“更定”时分。虽不能有力证明“更定”即晚上8点左右,但如果按晚上8点左右理解此文,比“凌晨”时分的理解更合乎情理。
  也许有人会问,张岱晚上8点左右去湖心亭看雪,能看得到吗?根据生活经验,因为雪光的反射,应该是能看得到的。王徽之的“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看雪典故就是发生在晚上。张岱也是一个性情中人,完全有可能这样做。
  另据汉语大词典有一条“定更”的释义,可与“更定”相互参照理解:
  [定更]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从以上“更定”的时间推测,与《汉语大词典》中的“定更”的时间完全吻合,加上“更定”表时间为张岱所独用的现象,我们推测,张岱笔下的“更定”当为“定更”,即“旧时晚上八时左右”。
  
  二、关于“强饮”
  
  “强饮三大白而别”的“强饮”,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的教学参考书认为,是“痛快地喝下”,而岳麓书社2003年出版发行的《陶庵梦忆》则译作“勉强地喝下”,听过好几节公开课,都有让学生讨论“强饮”二字的词义的教学环节,结果师生多是根据上下文或张岱生平的相关资料进行推断,也就是借助文本或文本外的语境进行分析,由于大家对这些“语境”的理解本身就存在分歧,自然也讨论不出什么结果。
  我们认为,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首先要从该字(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出发,要从辞典中找依据,而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只是一种辅助方法,否则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词语匹配一个自以为是的语境,其结果必然是每个人都在自说自话,没法形成具有学术价值的观点。
  我们认为本课的“强饮”是“勉强喝下”的意思。下面分别从词典的义项分析、词语的组合关系分析和相关的语境分析三个角度来说明。
  
  (一)词典义项分析
  (汉语大辞典)中“强”字有五大类用法,读音也分别不同:1.qiáng,2.qiǎng,3.jiàng,4.jiāng,5.qiāng。后三类读音用法比较单纯,分别是jiàng:倔强;jiāng:①硬弓,②通“僵”,③通“疆”;qiang:强水,即强酸的俗称。这三类用法均与我们今天的话题无关,可以排除不作考虑。第一类用法(读qiàng)中有16种用法,主要用作名词和形容词,能够直接用作状语修辞动词的只有第12种用法,是“坚决”的意思。以此“强饮三大白”可译作“坚决地喝下三大杯酒”,这也许是“畅快”说论者的立论依据,“畅快”是由“坚决”引申而来。然而仔细推究,“坚决”是主观上一种坚定决然的态度,引申为“畅快”是比较牵强的。第二类用法(读qiǎng),其中可以用作状语的就是“勉强”意,以此解释“强饮三大白”,自然贴切;顺理成章。
  
  (二)词语的组合关系分析
  《汉语大辞典》中没有“强饮”这一词条,但“强”字跟表示“吃”或“喝”这一类动词搭配,构成状语+中心词关系的词语一共有五条,现全部照抄如下:
  [强食]①努力加餐;②饮食过量;
  [强酒]勉强喝酒; [##]
  [强啜]勉强喝下;
  [强饭]努力加餐,勉强进食;
  [强醉]勉强醉饮。
  这五个例子中的“强”字均读qiǎng,应该可以说明“强”后接表示吃或喝一类意义的动词时,是“勉强”和“凭努力方能完成”的意思。
  另外,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作者想要表达畅饮的意思,完全可以选用诸如畅饮、痛饮、豪饮、快饮等词语,而不应该选择一个容易生发歧义的“强饮”。
  
  (三)语境分析
  课文中提到:“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请注意这里一个“拉”和“饮三大白而别”的连续动作。金陵人见有知音到来,“大惊喜”,自然是先邀我同饮,而张岱一定是有所推辞,于是才有了“拉”的动作。张岱为什么会推辞,一种可能是不善饮酒,另一种可能是此时并不想喝,不管是哪一种,都会使他“饮三大白”的行为显得勉强。再有,如果是“畅饮”的话,张岱理应入座续饮,且饮且谈,怎么会喝下三杯马上就走呢?
  以上我们通过具体的文章语境进行推断,如果联系到文章以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张岱善于饮酒吗?这我们可以从张岱本人的文字中找到答案。他在《自为墓志铭》中这样描述自己的性情癖好:“……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师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这些文字,简直不是写出来,而是流出、淌出的,在这样的文势下,如果张岱好酒,怎么可能不写出来呢?
  《张东谷好酒》一文则描述了张岱先祖太仆公以豪饮著称,而后辈却不善饮酒的情况:“余家自太仆公称豪饮,后竟失传,余父余叔不能饮一蠡壳,食糟茄,面即发?,家常宴会,但留心烹饪,庖厨之精,遂甲江左。一簋进,兄弟争啖之立尽,饱即自去,终席未尝举杯。有客在,不待客辞,亦即自去。”从文中看,到张岱父叔这一辈,一螺壳的酒也喝不下去,吃酒糟炒的茄子也要面红。文中未提到张岱这一辈有所改观,看来先祖豪饮的风范是真的失传了。
  能够直接表明张岱不善饮酒的是《龙山雪》的一段文字:“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欲之,竟不得醉。”天寒地冻,以酒御寒,理应多喝一些,而张岱却是“勉强”举大觥敌寒;以积雪助酒,居然没有喝醉,想必作者本人也是很奇怪自己的超水平发挥,所以用了“竟不得醉”的表述:看来张岱的确不是一个善饮之人了。
  总之,无论是从“强”字的义项分析角度,还是从“强”跟表示吃或喝一类动词的组合来看,或是从课文的语境角度分析,“强饮三大白”的“强”都应当是“勉强”的意思。而我们着意考证张岱不善饮酒这一事实,就更确凿地支持了这一观点。
  ①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89年版
  ②③④⑤张岱《陶庵梦忆》,青岛出版社,2005
  浙江临海市教育局教研室,临海市台州初级中学 317000

《湖心亭看雪》释疑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