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请大家阅读短文《“始作俑者”辩诬》,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
“始作俑者”辩诬
“始作俑者”一词出于《孟子·梁惠王上》,原文为“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译成现代文就是“孔子说:‘最早发明陪葬木偶的人,他没有子孙吧?’”显然,老夫子对以木偶陪葬极其不满,甚至顿足捶胸地诅咒发明这种东西的人断子绝孙。由此“始作俑者”被后世用来指称“带头做坏事的人”。
但是,用木偶陪葬真是一件坏事吗?众所周知,在我国奴隶社会,奴隶主死后往往用活人殉葬。从有据可查的考古资料看,商代人殉制度就已盛行,此后历朝历代这种恶习绵延不绝。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后以贵族子车氏的三个儿子以及其余一百七十七人集体殉葬,《诗经·秦风·黄鸟》反映的正是这一幕悲剧。战国时代的《墨子·节葬下》有“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的记载,可见当时殉葬作为一种制度的普遍性。到了秦始皇总算是以兵马俑代替了大批的杀殉,但殉葬现象直至明代还是史不绝书。唐代杜牧《奉陵宫人》诗:“玉颜不是黄金少,泪滴秋山入寿宫”,便是以活人终生陪侍死者即另一种意义上的殉葬悲剧的真实写照。当我们赞叹西安兵马俑的雄伟壮观时,大概还不曾料到它也代表着文明的一大进步吧!
由此看来,始作俑者革除了活人殉葬的弊陋,该当冠之以文明缔造者的美誉。那么主张温柔敦厚的孔子何以对此深恶痛绝呢?我们再求助于宋代朱熹的注:“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肌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这回弄清楚了,孔子主张“束草为人”,而不赞成用俑,因为一旦开了这个头,就可能用活人来殉葬了。
其实,考古史告诉我们,活人殉葬在前,以俑代之在后,俑是一项革命性的变革。孔子不了解这一点,所以对“始作俑者”深恶而痛绝之。语言习惯一旦养成,便成了一种稳定的结构。“始作俑者”便是一例。本文并不指望推翻这个词的传统语用习惯,只求能指出被掩盖了的历史真相。
生:圣人也有错了的时候,居然不知道人殉在前以俑代之在后,冤枉了“始作俑者”。
生:作者不迷信名人权威,敢干大胆质疑,可师可敬。
师:权威也有不权威的时候。读书使人明智,你的感受就是明证。
[质疑]
师:提醒大家,既然圣人都有犯错的时候,那么本文的说法难道就尽善尽美没有任何可疑之处?(众沉思)
生:好像没有。作者与孔子的观点不同,退一万步讲,也得算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吧?
师:这种辩证思考的品质是可贵的。哎,你早上吃东西没有?(生愕)这不应该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吧?(生笑)生活中有些问题真的就是非此即彼的,这就是所说的事实真理。你能概括一下本文的基本观点吗?
生:孔子不了解活人殉葬在前,以俑代之在后,俑是一项革命性的变革,所以对“始作俑者”深恶痛绝。
师:请你再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论据。
生:一是商代人殉已盛行,一是秦穆公人殉之事见《诗经·秦风·黄鸟》,一是战田《墨子》有记载。
师:你注意到了墨子的时代,很好。孔子是什么时代的人?
生:春秋末年。
师:请大家联系论点和论据,想想有没有什么可疑之处。(众沉思)
生:有点不合常理。作者是仅仅依据一点“有据可查的考古资料”便大胆推测的,难道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还不如作者知道得清楚?要知道孔子距离事实更近。再说,如果孔子错了,为何先前那么多皓首穷经的研究者没发现呢?(众点头)
师:反问得好!可是,如何反驳作者呢?与他争吵?没有说服力。另找事实证明?不巧妙。(众沉思)
生:如果我能证明他的论据不能证明他的论点,可以吗?
师:当然可以。这是反驳别人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同拆下大厦的基石,让大厦轰然倒塌。
生:我来试着拆一块。孔子是春秋末年人,既然在他之后生活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墨子都知道人殉之事,那么距离事实更近的孔子不会不知!
师:你认为孔子和墨子谁的信息更灵通、更丰富?你的根据在哪里?
生:应该是孔子。他有门徒三千,信息网覆盖天下;(众笑)曾周游列国,遍览各地风俗制度;曾做鲁国的大司寇,也就是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众笑)先前人殉的一些法律条文肯定背得滚瓜烂熟。(众鼓掌)
生:我来拆第二块。作者说秦穆公人殉之事见于《诗经·黄鸟》,而《诗经》乃孔子删订而成,孔子怎会不知?
师:何以证明是孔子删订而成?
生:孔子干完活后曾感慨:“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众笑)
师:很有说服力。你们知道(黄鸟)里是怎么记载这件事的吗?(众摇头)全诗共有三节,(老师背第一节)每节都在悲伤——‘谁从穆公?’每节都在哀号——“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良人就是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口虎。另外,提醒大家,(左传)里对这件事也有记载……
生:(急忙)老师,我来补充。(左传)和孔子也有关系。老师曾经讲过,《左传》原名《春秋左氏传》,传,即解经之作。董仲舒说,孔子作《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因为过于简洁含蓄,后世便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来为之作传。这也可以证明孔子不会不知。(众点头)
师:能够学以致用,很好!其实,还有一本书也和孔子有关,我们可以借它来击倒第三块基石。这本书就是《尚书》。一般认为,先秦历史散文《尚书》乃孔子编纂。《尚书》即上古之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汉书》说:“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由此看来,孔子不会不了解商代人殉之事。
生:不知怎的,我们越是证明作者对孔子的否定不成立,我越是不明白孔老夫子为何对“始作俑者”发那么大的火,甚至咬牙切齿。无论怎么说,用俑代替活人殉葬也是一个进步啊!(众点头)
师:问得好。想知道孔子为何发火吗?(众点头)怎么才能知道呢?(众沉思)
生:如果能查到相关资料,看看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的火就好了。(众点头)
师:你们找到了读书做学问的正确方法。今天,资料就不让大家查了,我已经查好了。(分发与“始作俑者”有关的两段资料,分别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和朱熹的《四书集注》。学生阅读,讨论)
相关材料三则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 [##] 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
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肌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必无后也。孟子言:“此作俑者,但用像人以葬,孔子犹恶之,况实使民饥而死乎?”(朱熹《四书集注》)
三十九年,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车氏三人名奄息、仲行、口虎亦在从死之中。(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生:(总结发言)孔子大动肝火,是因为“俑”太像真人,孔子恶其不仁。在孔子看来,以俑殉葬相对子活人殉葬是一个进步,但相对于“束草为人”则是一大倒退。孔子了解统治者的心态,因为一旦开了这个头就不会满足,就有可能再复古到用活人来殉葬。本文作者自己不也说“殉葬现象直到明代还是史不绝书”吗?可以证明孔子之虑不是多余。(众鼓掌)
师:精彩!至此,大家已经用知识的大锤击倒了作者精心营造的论据基石,使貌似创新的观点大厦轰然倒塌。不过,大功尚未告成。驳斥论敌就要暴露其所有谬误。文中还有两处常识错误,让我们乘胜追击。请大家雹资料,有一段选自《史记·秦本纪》的文字。与文中相关内容对照一下,看能否发现其错误。
生:殉葬的人数不对。子车氏的三个儿子“亦在从死之中”,不是作者所说的“贵族子车氏的三个儿子以及其余一百七十七人”。
师:对。作者凭空加了三人,这种粗心随意是做学问写文章之大忌。文中第一段“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翻译也有错误。
生:“俑”,不能只译作“木偶”,应译作“土偶木偶”。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土偶。(众笑)
生:“其无后乎”中的“其”不是代词,而是表示测度语气的一个副词,可译作“应该”或“大概”。
师:(转向先前说孔子“咬牙切齿”的同学)请你试着修改这句译文。
生:孔子说:“最早发明陪葬土偶木偶的人,应该没有子孙吧?”
师:这才是温柔敦厚的孔子,哪怕怒火中烧,说话也不失儒雅,绝不“咬牙切齿”。(生笑,众笑)
[表述]
师:大家所做的工作已经够伟大的了,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还孔子以清白。(众笑)但只是我们以及今天听课的老师知道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孔子的冤屈,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
生:写文章发表。
师:好主意。我们已经弄清了事实的真相,也能推翻原文的立论,写成一篇驳论文章不成问题。不过,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而最需要“文”的便是文章的题目,好的文题如同明亮的眼睛那样传神。“‘始作俑者’辩诬”这个题目就很吸引人。请大家给自己要写的文章拟个标题。(众沉思)
生:为孔子辩诬。
师:巧妙模仿。鲜明。
生:子曰:冤枉!(众笑)
师:借孔子之口表述,角度新颖。
生:考古与古人。
师:思考深广,有拓展。
(学生踊跃发言)
师:请大家课后写成一篇文章,小组交流,择优发表,至少在校刊发表。(众笑)
(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对阅读的认识更深了一层,读别人的文章不是只有颂扬,更可以质疑和批评。这篇短文尽管不幸成为了靶子,但作者不迷信敢质疑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不是怀疑一切,而是说不可把别人的见解完全当做真理。我们应该学习胡适的做法: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其实,当初我看到这篇文章后,作了大胆质疑,也进行了小心求证,写成(为孔子辩诬)一文,但编辑不愿发表。(众笑)可能是因为人微言轻,难以撼动权威;也可能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也可能是我的求证尚不严密。让我最后以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点评:
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灵魂
王敏锐
从教学的设计理念、设计手法、过程调控、手段运用等各个方面来看,程老师都尽力地展示着自己的风采,从总体上表现出较高的教学水平。如:
1.创意之美。这主要表现在对文章处理,教师教学设计的视角,教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辨精神巧妙引导学生层层推进进行深层次思考。如在“求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材料入手辩驳;在“表述”环节,教师关于读写结合的巧妙点拨等都充分表现出了教师精到的设计。对于学生思辨精神与“大胆质疑,小心求证”能力的培养,更是用心良苦,学生必将因此受益无穷。
2.才学之美。这主要表现于阅读教学的流程之中。作为一篇引经据典考据成语文化渊源的社科文,其文化含量不言而喻;而教师对史料深入浅出的熟练运用与学生对《左传》等的熟知可看出教师文学与史学的功力深厚。
3.细节之美。这主要表现于阅读教学的片段之中。如教师对学生辩证思考、质疑的启发,对求证过程、方法的引导过渡不露声色,最后对孔子其人神韵尽出的描述等,都在一定的程度上表现了教师高雅、机智、沉稳、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教学个人技艺与风格。
当然,这堂课也不是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1.没有将问题转化为课题。“阅读·质疑·表述”并没有形成一个课题,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在质疑并分析证明了所给材料的说法有误之后,教师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却没有为学生提供根据问题收集相关资料,提出假说,设计方案,进行论证,评估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对研究成果加以阐述,实现交流与共享的机会。
2.忽视过程,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是培养敢想敢干的学生,更要培养能想会干的创造性人才。学生不仅要知道论证的材料,更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通过什么途径方式找到我所需要的材料来证明。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出来的,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做学科知识,一节课一节课地“教”,更不能把学生局限于教室里。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综合实践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让我感觉最为遗憾的环节是当学生提出“越是证明作者对孔子的否定不成立,我越不明白孔老夫子为何对‘始作俑者’发那么大的火。用俑代替活人殉葬也是一个进步啊”时,学生已经激发出了查资料的欲望,但是,教师却把这个难能可贵的研究、整合活动过程一手包办:将事先查好了与“始作俑者”有关的两段资料分发给学生。
其实,教师的指导作用应该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尽管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相当活跃,可一旦进入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会具有相关能力吗?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资料到资料,应当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过程,注重亲历和体验,通过考察、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实际的体验,深化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
3.教师在观念上没有真正实现开放,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与协作能力的开发。整个过程教师没有放手学生合作研究,没有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而是“小心”地将学生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之中。
黑龙江牡丹江市二中 15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