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9期 ID: 78742

[ 赵庭芳 文选 ]   

古民居楹联文化内涵探寻

◇ 赵庭芳


  学习了《胡同文化》,学生对民居有了崭新的理解:中国民居原来具有这般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学习的兴趣,我提出了“探寻本地民居文化内涵”的建议,学生兴趣很大。经过调查了解和讨论表决,我和全班同学最后确定的课题是“徽州古民居楹联文化内涵探寻”。
  师:经过一个阶段的研究,大家对徽州古民居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穿行在黟县宏村,我们不仅能欣赏到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的美妙风光,还能处处感受到她丰厚的文化传统。她的每一副楹联,每一处雕刻,每一个特别的设计,都会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我们的心灵。在这些民居中,经常可见许多书法精美含义深刻隽永的楹联。这些对联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人文内涵,今天我们要侧重探讨一下。请大家选择一副感受最深的楹联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我最喜欢徽州承志堂里的一副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师:能分析一下吗?
  生:这副对联的意思是说:对于汪家这样在当地几百年间都非常风光的富贵人家来说,应该一贯做善事,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读书。
  师:徽州人为什么那么重视读书呢?
  生:想做官。(学生纷纷回答)
  师:哦。很多徽商十分富有,为什么还要做官呢?(学生很活跃,各抒己见)
  生:那个时候商人社会地位很低。
  生:他们是被排在“九流”之外的。
  生:这就与他们有钱的经济地位不相称了。
  师: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改变这种不相称的状态呢?
  生:做官。(生齐答)
  师:能举例说说吗?
  生:宏村承志堂里一幅梁上木雕就能证明这一点。(学生出示“唐肃宗宴官图”图片)
  师:这幅木雕很能说明问题。承志堂的主人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他于1855年修建这个私宅时,在房梁上雕上“唐肃宗宴官图”,反映了他一种什么样的微妙心态?
  生:有钱之后想做官的心态。
  生:富了之后想贵——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心态。
  师: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成功了吗?
  生:成功了。绩溪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以商人的身份参与政治活动的。
  生:据《雄村曹氏文献资料》记载,明清两代歙县雄村曹氏考中举人的有52人,其中经魁7人,考上进士的有29人。最为显赫的是曹文埴、曹振镛父子,他们家在明朝时拥有“一门四进士,四世四经魁”的美称,清朝时拥有“同科五进士,一朝三学政”的盛誉。(学生出示资料)
  师:材料很有说服力。要做官当然首先就得读书,所以,徽商对读书是非常重视的。但这副对联似乎还提到徽州人的另外一个人生追求,哪位同学说说看。
  生:还讲到了“积善”。
  生:古人读的都是儒家圣贤之书,这些书里讲究的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所以,多读书,就会多做善事……
  师:他们做了哪些善事?
  众生纷纷:修路,架桥,立牌坊,建书院,赈济灾民。
  师:今天也有许多成功人士致力于慈善事业。这确实是值得社会肯定的善举。还有哪些好的对联?
  生:“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师:看了这副对联,你有什么感想?
  生:这副对联应该是长辈对子孙的告诫,上联是要晚辈们不仅要读好书,还要经好商。
  师:上联是不是仅仅谈了这两个方面?
  生:“效好便好”还可以理解为:在一切方面都要学好,而不能学坏。
  生:我觉得还可以这样理解:不管是读书还是经商,只要有成效都是值得肯定的。
  师:你是说“不管白猫黑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生大笑,表赞同)我也同意你的意见。你怎么看下联?
  生:下联是说:父辈创业艰难,子孙守业也不易,应该对将来面对的各种困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师:大家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徽州人对商业高度重视,思想太前卫了。
  师: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么浓厚的重商思想呢?
  生:徽州地处皖南山区,交通闭塞,那里山多,土地少,当地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桥梁”的说法,所以外出经商就成了很多人的谋生手段。
  生:他们发现经商是改变他们生存条件最方便的途径。
  师:是啊。这是一种生存智慧。其实,当地人的这种闭塞的生存状态也会体现在民居形式上的。大家可以朝这个方向去想想。
  生:徽州民居和北京的四合院一样,都是封闭式建筑,外墙一般都很高。
  师:为什么要砌那么高的外墙?
  生:那是出于防盗的需要。很多徽商在外面赚了钱,就回来盖豪华的房子,但又长年在外面做生意,家里只有老人、妇女和小孩,自然要注意防盗。
  师:在一些装饰性的物品上也体现出徽州人的生活特点。比如,砖雕是徽雕中杰出的艺术形式,当地许多人家窗户上都有用青石镂空雕刻成的“喜鹊登梅”的图案。有谁能够说说它的意思呢?
  生:它的寓意是报到冬去春来的喜讯,既表达了家人对外出亲人的思念,又表达了对在外亲人经商成功,科举高中,仕途顺达的祝福。(一生主动回答)
  师:你了解得真不少。徽雕不仅艺术精湛,而且还有丰富的寓意呢。谁还能举出更好的例子?
  生:黟县宏村的承志堂里的木雕就非常出色。它前厅的横梁上,雕有一幅“宴官图”,两边的额坊上,雕了“元宝”与“金钩钓鱼”图;中门上方阁楼护板上,有“渔、樵、耕、读”四根木雕立柱,下面雕有“南北财神”;中门上方面临厅堂的正中处雕有“百子闹元宵”图。前厅上方的拱棚上,还有国内罕见的“倒立双狮戏球”式木雕棚托,厅堂两侧卧室的厢房上,雕有“福、禄、寿、喜”四位神灵和各带一名道童的“八仙”。后厅是父母、长辈的场所,每根柱子的基石上,都刻有一个“寿”字。梁坊间雕有“郭子仪上寿”及“九世同堂”图。而且,有的木雕表面还涂有金粉呢!(学生出示资料)
  师:好一个金粉世家!难怪专家们把承志堂称赞为“中国民间故宫”!从这些雕刻的名称就可以大致揣摩出主人的用意了。大家还注意到什么?
  生:有的大门也很有讲究。他们在大门上方用砖石砌成别致的多层门檐,使整个大门成了个缺“口”的商字。这样,不论你是什么人,只要你来到我家,就必须从这“商”字下经过。
  师:徽商还真是“进出皆商”啊!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徽州人对财富的追求。
  生:天井,徽州古民居一般都建有天井。在徽商看来,天上下雨,就是下金子,下雪,就是下银子,他们不想财源外流,就造个天井,使屋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着木枧纳入天井之中,寓意是“四水到堂,肥水不外流”。 [##]
  生:我觉得这里面有些迷信的色彩。
  师:很好,我们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哪位同学来和他辩一辩。
  生:这种做法也是有科学道理的,造个天井,可以通风,还可以透光;当然同时也包含着聚财、希望发财的意思。
  生:聚财代表着他们很节俭,希望发财表示他们积极进取。这没什么不好。
  师:这位同学观念很新。正是对财富的追求,才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徽商,而这些又在民居中留下了鲜明的特征。还有值得大家欣赏的对联吗?
  生:“退一步海阔天高,忍一忍心平气和。”
  师:你为什么欣赏它?
  生:表面上看来,它讲的是“忍”字,可细细品味,这里面包含了徽州人外出经商的艰辛与不易,其中好像有很多的委屈和眼泪。(学生鼓掌)
  师:你的品味很细腻,也很感人!大家说这里面还有什么内涵?
  生:它还反映了徽州人的坚忍、宽容、乐观、理智。(学生纷纷回答)
  师:是的,徽州人总是以淳朴善良行谦让之德以营造和谐的经商环境。明清时期,徽州人外出经商大获成功,就是与其自身的优良品质有极大的关系。类似的对联还有,哪位同学再给我们介绍一些。
  生:“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
  生:“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这副对联让我感触很深。
  师:为什么?
  生:我去参观时,一开始看到它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后来听人介绍,才注意到,原来写对联的人在“辛”字下面多加了一横,而在“亏”字上多了一点。意思是“快乐”需要你付出更多的辛苦才能得到,而与人相处中多吃一点亏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它告诉我们做事要勤劳,不怕辛苦;做人要厚道,不贪小便宜。
  师:对联的创作者真是煞费苦心啊!还有吗?
  生:“惜衣、惜食、惜财兼惜福;求名、求利、求己胜求人”
  师:你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生:富而不奢,勤俭节约,自强自立!
  师:真是要言不烦!还有精彩的吗?
  生:“得地还须进一步,知天更上一层楼”,它表现了徽州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生:它还具有哲理内涵,也可以看做是对所有奋斗者的鼓舞和鞭策!
  生:我在参观时,发现有的人家把门砌成圆形。一开始只觉得新鲜,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房主人砌圆门是告诫家人要在家“团结”、与邻“和气”。我听了后,心里很感动,它也告诉我们应该怎样与人相处。
  师:和气不仅能生财,还能营造家庭幸福和邻里间和谐的关系呢。
  生:我在西递村看到的“大夫第”的一处设计非常独特。它的彩楼正处在街角,门就在彩楼的下面。主人想到街角人来人往,有人挑担子来去很不方便,就把门朝后凹进去一块,把墙角一人高以下砌成圆角。更妙的是,主人还在门楣上写着这样几个字,“作退一步想”。
  师:与人方便方为善,多具有人性化的设计!
  生:我在一产人家的正厅看到这样的摆设:正厅上有一个供桌,供桌两头上摆着两样东西:一面镜子,两个像笔筒样的瓶子,中间是一只钟。它们的谐音就是“终(钟)生平(瓶)静(镜)”。
  师:这样巧妙的摆设体现了徽州人对生活的更高层次的理解和追求,有着很深的儒家传统文化内涵,想来也会对大家有所启发的。
  同学们,徽州古民居蕴涵的文化内涵是丰富多彩的,会让我们从中有很多收益。下面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我们今天探讨了徽州古民居文化哪几个方面的内涵。
  生:徽商重视对财富的追求与积累。
  生:徽商想通过求学与做官去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生:徽州人特别重视做人的修养,体现了儒家传统文化向古民居的渗透。
  
  点评:
  
  处处文化皆语文
  滕佳彤
  这是一节优秀的综合实践课,教师理念先进,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以师生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共同进行了一次实践研讨活动,教育功能得到了极好的实现。
  首先,综合实践课题选得适宜。
  徽州文化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在全国已领风骚800年之久,以徽州文化研究为内容的“徽学”也被誉为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学生们对家乡文化内涵的理解把握,揣摩研究,传承发扬是责无旁贷的。学生从徽州文化的一脉分支——民居楹联文化研究人手,立题精巧,视野开阔,既符合学生兴趣,也符合语文能力提升的需求,具有极大的家乡情感教育的开放性空间和延展性。
  本节课教师由《胡同文化》教学延伸开来,结合家乡特色,开掘出“探寻本地民居文化内涵”的话题,通过学生讨论表决,和学生一起确立了研究课题,体现出了学习内容和研究层次的递进序列,较好地实现了综合实践课与学科课程在内容、形式、目标上的渗透和互补。徽州民居对于学生而言可见、可及、可感,真实的生活为学生开展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基础,便于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将所学的知识同现实世界建立联系,也便于教师调控指导。
  其次,综合实践课实施过程合理。
  师生们走人生活,观察记录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除大量楹联外还包括了民居构造模式、民居摆设设计、雕刻装饰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建在黟县宏村的第一课堂上的活动是积极活跃的,这足见学生们开始实践前的计划是周详的,实施实践活动的过程切实,获取资源的途径也非常丰富。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自由度及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搜集网络资源,馆藏资源,课程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实践研究场面。
  透过学生们积极地展示图片、资料与分析、争辩的场面,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学生们正享受着这样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走访、调研、分析、总结的完整过程和丰硕成果。
  黑龙江牡丹江市二中 157000

古民居楹联文化内涵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