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5年第9期 ID: 78270

[ 尤志心 文选 ]   

《创造思想录》解读

◇ 尤志心


  《创造思想录》是美国当代著名思维科学学者罗吉·冯·奥赫所著,入选洪宗礼主编的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本文记录了作者关于创造思想的思考,阐述了创造思维的基本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帮助。但是,由于这种思想录是思想火花的散记,作者想到一点写一点,简短?永,所以,学生在理解上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者必须联系实际,补充丰富的事例,才能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故我写下这篇解读,供广大同仁参考。
  
  放松
  
  创造性思维需要严肃认真的态度,但有时“事事板着面孔则无必要”。这就是说,有时也需要适当的放松。保加利亚一位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心理学表明,人的精神处在放松状态下,记忆的能力反而会提高,创造力反而会爆发出来。同学们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并未有意识地背诵一首诗,但在休息时听了几次录音,却能背诵了。有的同学做一道数学题时,苦思冥想做不出来,但放一放,轻松一下,也许会在无意中突然豁然开朗,解开了这道题。和尚打禅,讲究放松,因为放松后才能入静,入静后才能顿悟。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行。”“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都是讲的在放松时有所发现的道理。
  有些重大的科学发明也是在放松状况下获得的。橡胶硫化技术的发明就是一例。19世纪初,有人制作了在两层布中间夹一层橡胶的雨衣,但它有一个缺点:在热天,橡胶会发黏;在冬天,橡胶又会发硬。如何克服这个缺点呢?美国科学家古意德对此进行长期探索,但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方案。1939年的一天,他不小心把橡胶和硫磺的混合物掉落到热得烫手的炉子上,当他赶忙从炉子上把它刮下来时,出乎意料地发现,这种经过加热的橡胶和硫磺的混合物,尽管很热,但不黏了,冷却后也不硬了。这个机遇是在放松状态下,无意识发现的。古意德抓住这个机遇,又做了多次实验,终于发明了橡胶的硫化技术,研制成了受热不黏、遇冷不硬,而且富有弹性的柔软的硫化橡胶。
  古意德在放松状态下获得的“无意识发现”,俗称“灵感”。这种“灵感”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他平时苦心钻研橡胶技术的结果,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他的胸中积累了大量创造性素材,处在一触即发之际,可是一时找不到能够冲出来的突破口,为此而苦恼不已。这个苦恼的过程是一个“严肃”的过程。他在放松的状态下,无意中受到外界事物的触动而突然产生了灵感——解决了橡胶难题的硫化技术。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境”说。第三境讲的是成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发现是在放松状态下出现的,是在前两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没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预期目标,如果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勤奋钻研,要获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独特发现是不可能的。
  《辞海》对灵感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创作者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酝酿思考的紧张阶段,由于有关事物的启发,促使创造活动中所探索的重要环节得到明确的解决,一般称为灵感。”这种灵感往往是在放松的状态中获得的。所以,奥赫把“放松”放在创造思维的首位,强调不要“事事板着面孔”,并以猴子抓痒为喻揶揄那种一味“严肃”的“声誉卓著的学者”,使文章充满幽默感,在幽默中发人深省。
  
  造就你自己的规则
  
  这一段是由古代的寓言故事悟出的思维独创法。作者用“一筹莫展”这个成语,说明采用常规思维方法解不开“高尔丁死结”之窘态。而亚历山大却能打破常规思维,采用剑劈成两半的非常规方法,轻而易举地解开了这个“高尔丁死结”,从而建立了“自己的解结规则”。这说明所谓“创造”,必须是独特的,新奇的,与众不同的。“高尔丁死结”既然称之为“死结”,那就意味着,采用常规的方法肯定是解不开的,许多人的失败就证明了这一点。亚历山大接受了他们的教训,采用逆向思维,即“倒过来想”的方法,干脆把它劈开,这是他的智慧,这是他的超人之处。造就你自己的规则,“规则”是规律、法则的意思;“自己的规则”,应该是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法则,但这种法则也应该是科学的,符合客观规律的。
  亚历山大为什么能具有创造性思维呢?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是头脑中固有的吗?不是的。原来,亚历山大(前356—前323)生于希腊境内的马其顿首都培拉。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他目光远大,能力卓越,平时注意对儿子的文化教育,请名闻遐迩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做儿子的教师。在名师教育下,亚历山大才具有很高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亚历山大的创造思维,是他接受良好教育的结果。
  他成为“亚洲王”原因又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解开了“高尔丁死结”吗?不是的。他20岁时,继承王位。攻打波斯帝国,他只带35000兵士,与彼斯大军相比,他兵力是微弱的,但他用“自己的规则”以少胜多,征服波斯王国。因为他自己的规则是科学的:其一,父亲留给他的那支军队训练有素,组织严密,大大优于波斯军队;其二,亚历山大是位颇负天才、举世无双的出色统帅;其三,亚历山大勇敢过人,打仗时身先士卒,冲锋在先,使他的战士个个勇气倍增,人人冲锋陷阵。后来又在挺进加沙、逼降埃及、进军中亚等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思维,“造就自己的原则”,建立了波斯——希腊王国。他创造了波斯——希腊文化,将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结合起来,成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亚洲王”。由此可见,真正使他成为“亚洲王”的原因是他运用创造性思维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同学们看了亚历山大这个典型例子,不妨问一问自己:你能为自己的观念确立什么新的法则呢?
  
  多问几个假若
  
  科学的发展是离不开“多问几个假若”的。胡适曾经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理论,此说虽然有人认为应该是“小心假设,大胆求证”。但无论是“大胆”还是“小心”,都没有否定假设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把“假设”看做是“科学的先遣的侦察兵”。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奥赫认为“假设可以扩展思路并导致新的观念”。奥赫这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假设能够为人们确定实验的目的和选择适当的实验方式提供线索。例如,没有“以太”的假设,就不会有迈克逊-莫雷实验、洛奇实验等一系列的实验。而如果没有这些实验作基础,也就不会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第二,假设能够为科学理论建立预制品。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门捷列夫关于元素周期律的假设等,都是“半成品”,经过反复雕琢、精细加工,才成为“成品”的科学理论。第三,假设可以把科学不断引向深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例如,现代高能物理确定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中子、质子、介子等等)是有结构的假设以后,1964年美国科学家提出了夸克模型,认为基本粒子是由下一层次的夸克粒子组成的。这一假设促使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所谓假设,就是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中的问题所提出的假定性的解释和说明。假设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具有一定的猜测性和或然性。我们在进行作文命题时,往往采用假设来命题。如:“50年后回母校”“假使我当市长”等等。这类题目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触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位教师在教完课文《愚公移山》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若愚公不移山……当这个问题一提出,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即议论纷纷。有位同学认为,这是愚公明智的选择,因为“移山不如搬家”。理由有三:(1)移山工程浩大,花费的人力物力太大,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要移山是根本办不到的;(2)搞开发,要讲究时间和速度,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开山铺路破坏生态环境,不如搬家省时省力,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开发旅游资源。这一见解是新颖的,独到的,而且有现实意义。很明显,学生的这一见解是老师运用“多问几个假设”的思维方法激发出来的。
   [##]
  多问的问题一定要“离奇”,所谓“离奇”,就是出人意料的,不平常的,古怪的。奥赫举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一个比一个“离奇”,我们不妨想一想:“对于自己正在思索的问题可以提出些什么离谱的问题呢?”
  
  使用你的想像力
  
  这一段是讲想像力在创造性思维中的重要性。它由3个句子组成。句①是讲幼年时的想像力。句②是引用人们的话,从反面说。句③是引用名人名言从正面说。通过正反对比,说明了保持想像力的重要性。这一段与第三段紧密联系。“多问几个假若”,其中也包含使用想像力的问题。
  想像是人们追忆形象的一种机能,更是一种通过温故而创造新形象的机能。人们把观察、了解到的各种材料,在大脑中重新组合,融会升华,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这种思维活动就叫想像。想像本质上是一种假设。想像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他的相对论学说,就是因他想像如果有人追上光速,会看到什么现象,人在自由下落的升降机中又会看到什么等问题而创建的。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分为感觉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像区四个功能部位。人们使用前三个区较多,而想像区利用最少。据测,一般人只用了自身想像力的15%。
  孩子是富有想像力的。鲁迅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且介亭杂文·看图识字》)一个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一个点,问中学生是什么,中学生的回答是“粉笔画在黑板上的一个点”。这是惟一答案。但幼儿园孩子的回答却有50多种不同的东西。是压扁的臭虫,是猫头鹰的眼睛,等等。雪融化了是什么?老师的惟一答案是“水”,但孩子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孩子答是“春天”。你看孩子的想像力是多么丰富!
  但是,当一个人进入青年时期后,知识贮量增加,判断力增强,这时,往往以判断代替想像,以抽象思维代替形象思维,不利用想像区以发展自己的想像力,从而导致想像力的衰退和枯竭。如果我们认识了想像的重要作用,重视开发自己的想像区,有意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就一定会使自己的想像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
  孩子的想像力出于他们的好奇心。长大后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就要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像孩子一样想”。这正是毕加索所说的要“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灵性就是人所具有的聪明才智,对事物的感受、理解、想像能力。“怎样让艺术家一直活在你的心中呢?”培养创造思维就应该经常想想奥赫提出的这个问题。
  
  以不同方式思考问题
  
  “创造性思维就是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看待同样的问题。”作者在引用了这一论断后,举了无用的锯末、块状焙烧苏打、牡蛎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其实第二段中亚历山大解“高尔丁死结”的例子,都是属于同类的例子。
  “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看待同样的问题”,讲的是转换思维视角。下面联系教学实际来谈这个问题。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讲不同角度看景物,会有着不同的形态。同一个事物,如果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结果会有所不同。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从不同的角度构思立意,往往就能翻出不同的新意来。选择新鲜的角度往往是创新的关键。例如,我们有一次要求同学写“滥竽充数的启示”一篇作文,一般同学从南郭先生角度考虑,以“滥竽无法充数”为题成文,表达了“需要真才实学”的观点。这个角度,一般同学都能想到,所以往往不容易“出新”。如果我们转换角度想,从齐宣王角度想,可得出“改革吃大锅饭的人事制度”“用人首先要真正识才”等观点;从齐?⊥踅嵌认耄?傻贸觥捌?⊥跤掠诟母锶耸轮贫取钡墓鄣悖淮哟刁亩咏嵌认耄?傻贸觥鞍?颖鹑说扔诤α吮鹑恕钡墓鄣恪U夂竺嫒?鼋嵌雀挥行乱猓?夷苡胂质瞪?钕嘟岷希???苄闯龈挥惺贝??实拇葱挛恼吕础
  换角度想,还要善于以独特的视角选择新颖的材料。例如,歌颂教师是作文中常见的主题,一般学生都写教师带病上课、雨夜家访、孤灯下批改作业,或者写为了学生而耽误了自己的孩子等等。这些材料都是“大路货”,流于一般。有位同学却独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写一位老师在退休的第一天,提着篮子上街买菜,不自觉地走进了学校大门。他每天提着备课本和学生的作业本,从家到学校,已养成了习惯,几十年如一日,从“小刘到大刘,再到老刘,再到刘老”。他刚退休,提着篮子上街买菜实在不习惯,故不知不觉又走进了校门。这个材料生动地表现了他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由此可见,新颖独特的切入角度,往往能使文章给人全新的感觉。
  每一个同学懂得了这一点后不妨想一想:你的头脑中有些什么与众不同的想法?
  
  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
  
  在我们的头脑中有许多无形的思维框架——“经训练而成的思想疆界”。这就是所谓“常规思维”“习惯性思维”,这也就是奥赫所说的“你的箱子”。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改变思维角度,打破常规,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桎梏,“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作者列举了“在五金店里看历史,在飞机场上看时装”的例子来说明。
  “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最常用的思维方法是逆向思维法。这是一种“倒过来想”的方法,在我国古代称之为“反弹琵琶”。它是以背逆常规现象或常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前提,通过逆向思维来实现发明或发现的方法。圆珠笔的改进就是一例。圆珠笔以其流畅方便的优点而受到欢迎,但它容易漏油。一般技术人员都着眼于改进圆珠笔的耐磨性或改进油的质量,而日本的中田藤三?打破常规思维,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解决圆珠笔漏油的问题。他发现圆珠笔写到2万次才开始漏油,2万以内没有漏油的问题。他主张,既不要改造圆珠,也不要改变油彩,只要把笔芯的书写次数控制在2万次以内,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漏油问题。在科学发展史上,诸如此类的例子是很多的。军事上也不乏其例:如诸葛亮的“空城计”;苏军穿插时是把所有的车灯点亮,坦克浩浩荡荡地前进,使德军误以为是自己的部队。
  逆向思维有三种途径:①从已有事物的相反功能去设想新的技术,寻找新的发明;②从已有事物的相反结构形式去设想新的发明;③通过倒转因果关系来发明创造。
  每一个同学懂得了这一点后不妨想一想:在外面的什么领域能找到新的思想?
  
  看到画面之外
  
  这一段是来自生活的感悟。一个农民看到铁路,只想到铁路不过是“铁轨加火车”,而没有看到更深层的东西,那就是市场的发展,交通的方便,知识的分享等等。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他不能透过“画面”的表层看到本质。而具有创造思维的人,能“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即“进一步想”,发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所谓“进一步想”,又叫深层开拓法,就是在原来的思想、意见的基础上,看到在“画面”背后更深刻的东西,从而开拓出新的思想、新的意见。这“进一步想”有两种方式:一是更深入地想,即纵向开拓法;二是扩展地想,即横向开拓法。
  纵向开拓法是纵向思路的体现。纵向思路又叫直通思路。它是前后联系的思维方法,也就是按时间线索展开联想的思路。“纵”是指事物的前后联系,反映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纵向开拓要求逐层深入思考,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使立意深刻透彻。所谓“深刻”就是立意不肤浅,中心开掘得深,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挖掘生活的底蕴。其关键是“进一步想”,也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做“小草”这个话题作文时,一般学生都想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赞扬“小草精神”。如果我们能引导他们“进一步想”,“小草为什么会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因为有阳光的照射,阳光无私地给它热量,否则小草也只能枯萎而死。这样,“阳光精神”不也是值得赞扬吗?再“进一步想”,如果小草只有阳光没有土壤,还是不能生长,土壤给予小草水分、肥料,小草才能蓬勃生长。这样一想,“土壤精神”不是值得赞扬吗?再“进一步想”,“阳光”“土壤”在生活中不是母亲的象征吗?所以“母爱”是伟大的,是值得赞扬的,由“母爱”再“进一步想”,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党”。歌颂祖国、歌颂党,这不是更深刻的主题吗?思想一步一步地深入开拓,也就一步步有了“新”意。这就是纵向开拓法。
   [##]
  横向开拓法,是一种横向思路,又叫旁通思路,它是进行“左右”联系的思想路线。我们平时说“左顾右盼”,就是一种横向思路。“横”是指事物不同方面或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由这个事物联想到那个事物,这个地方联想到那个地方,按空间、地点的转移展开联想,或按事件性质的分类展开联想。例如,我们在向学生布置以“高楼”为题的作文时,引导学生横向开拓,由现实社会中的楼,联想到人生的楼、知识的楼,并深入联想到它们之间隐含着的逻辑关系,一步步揭示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奔向小康的桥梁”等新观点。
  “纵向开拓”“横向开拓”往往紧密联系。有时先横向,再纵向;有时先纵向,后横向,纵横往往交叉进行。“纵向开拓”“横向开拓”,奥赫把它形象称做“看到画面之外”。
  我们学会“看到画面之外”的本质性东西后,经常问自己:“你的新观念新主意更大的含义是什么呢?它如何构成一幅更宏大的图画呢?”
  
  顺其自然
  
  这一段也是来自生活的感悟。“人行道的设计”一例,含有深刻的哲理。我国古代哲学家,主张“天人合一”,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其实就是“顺其自然”的意思。“顺其自然”,也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按照其本身的规律来解决问题。我国古代有则寓言故事,讲一个植树专家所植之树,棵棵成活,而且茁壮旺盛。人家请他介绍经验,他说,不过顺其自然而已。而有的人植树后,天天去摆弄它,用手摸摸它,摇摇它,这样怎么长得好呢?另有一则《揠苗助长》的故事,是从反面说明,违反植物的生长规律,去拔苗助长,其结果必然是“苗则槁矣”!这正反两个事例告诉我们,事物都是有其发展规律的,只有按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德·凯姆庇斯说:“理性的第一规范是自然法。”
  懂得了“顺其自然”的法则,让我们联系思想实际共同思考一下:“你在强迫自己做什么呢?怎样才能更容易一些呢?”
  综上所述本文从生活中、从小故事中、从名人名言中,引发出创造学思想,阐述了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观点,以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型人才。
  本文是思想录,想到一点写一点,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思想火花。这些思想火花有的来自小故事,如第2则“造就你自己的规律”;有的来自名言,如第5则“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第6则“从你箱子里走出来”;其他各则来自生活的感触。思想碎片,智慧火花,单看都有独到之处,整体看展现了新的思维世界,把读者引向深广高远的创造性思维空间,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这种写法,形式灵活,表达自由,显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吸引读者,发人深省。我国古代的《论语》采用语录式,老子的《道德经》采用感悟式,现代诗人艾青的《诗论》也是采用的随录式。这说明,随想随记的“思想录”,在我国文学史上并不少见。这种随录式虽然比较自由,但句与句之间,是有严密的逻辑联系的。例如第3则,5个句子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很紧密。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隽永含蓄,发人深省。具体表现在多用比喻,如第1则,运用猴子因“痒痒”而“俨然像声誉卓著的学者一般的严肃表情”这一拟人化比喻,生动地说明在发挥创造性思维时精神“放松”的必要性。
  总之,这篇文章充满了创造性思维的光辉,语言生动含蓄,发人深省,值得一读。
  江苏镇江市谷阳新村一区11幢502室 212003
  

《创造思想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