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当我们翻开《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个个闪亮的浙江籍作家的名字就会映入眼帘,如大家比较熟悉的鲁迅、茅盾、郁达夫、戴望舒、徐志摩……真是群星闪耀。有人评价说:现代文学史有半部是属于浙江的。在当代文坛上也有重量级的人物出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重量级的、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敢于独步于遥远的旷野、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的文化名人——余秋雨。(幻灯片:余秋雨的照片)
他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担任过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是一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他写了大量的文化散文,品读秋雨散文,可从散文集《文化苦旅》开始。(幻灯片:《文化苦旅》的封面画)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第一站就是道士塔。(幻灯片:道士塔的图片)
道士塔指的是在莫高窟的大门外的僧人圆寂塔。莫高窟的名气很大,它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洞窟呢?(幻灯片: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庞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有彩塑像2100多尊,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这么宝贵而灿烂的艺术宝库却屡遭破坏,其中重要的一段却是毁在了发现他的人的手上。是谁?
生:王圆?!
师:作者说“我见过他的照片”,那么我们也来看看他的照片。(幻灯片:王圆?照片)真是一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人!
他的经历有哪些?
生:农民—道士—不幸当了莫高窟的家—敦煌石窟的罪人。
师:那么,王圆?何以成了敦煌石窟的罪人?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二部分的第9—11节。(约2分钟)
师:下面,我们来讲故事。请根据刚才所读的内容,讲一段王圆?在莫高窟的故事。同桌两位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约3分钟)
请位同学来讲述一下这段故事。
生1:王道士觉得洞窟里太暗了,想要亮堂一点,于是找来两个帮手把四周精美的壁画刷白;后来又想起自己的道士身份,想在这里塑几个天师和灵官菩萨,于是他砸碎了雕塑,请邻村的泥匠塑了天师和灵官。
师:我们讲的故事和余秋雨讲的故事有怎样的不同?
生2:我们的故事较概括、集中,语言简洁,但缺乏文采,不够好看。
生3:余秋雨的故事语言很有文采,并且将自己的情感、观点融入其中。
生4:我们看余秋雨的故事就像在看电影一样,历历在目,很直观,极有影视文学的效果。
生5:余秋雨讲述故事的时候充分发挥了他的想像,揣摩人物的心理,把一些史料上只是概括叙述的事件写得形象、具体,如:“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
生6:作者其实是通过想像对史料进行了虚构,如:“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了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这样的描写,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们觉得余秋雨就在王道士的身边目击着这里的一切一样。
生7:我觉得作者不仅走进了历史,站在王道士身边目击着现场,并且与他直接对话起来,如:“‘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通过这样的虚拟对话,把自己的痛心、愤怒很好地表达出来了。
师:很好。同学们发现了余秋雨讲述历史故事的一些方法,那就是运用想像对史料进行虚构、描摹历史人物,让读者感觉作者似乎走进了历史目击着现场,并与历史人物直接对话。
但是,我有一个疑问:这是散文不是小说,它是否可以这样进行目击现场似的想像虚构、直接对话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讨论约3分钟)
生8:不可以。因为他这样对史料进行创造性加工,让人误以为这就是历史,信以为真,这样会歪曲历史的。
生9: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他对历史面貌没有做大的改动,而只是虚构了一些细节,事件的大体是真实的,王道士、斯坦因、伯希和等人物都是真实的,不会造成历史的变样。但正是这些想像虚构、直接对话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让我们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生10:我也认为可以。因为读史料太累、太枯燥了,而读余秋雨的散文则轻松得多,直观得多。他的文笔又极好,让我们大家都爱看。我想这也许就是秋雨散文在当今社会上广泛流行的原因之一吧。
师:大家讨论得非常激烈,观点有同也有异。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著名学者钱钟书的观点吧。钱钟书《管锥编》中说:“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时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相通。”(幻灯片:钱钟书的话)钱钟书认为即使是史家叙事也可以想像虚构、揣摩人物,事实上,《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史学名著之所以蜚声中外,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史学著作可读性强,生动、引人入胜,并使读者产生共鸣。
刚才同学们依据第二部分讲了故事,下面由我来讲一讲第三部分王道士的有关故事吧。
(同学们齐声说“好”!)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然后将文物送交给官员,官员却没有好好保护,于是他从外国冒险家手中接过极少的财物,就让他们运走难以计数的文物。在作者愤怒的质问中,我们感到“一个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作者向我们展示的是被野蛮践踏了的破碎文明。
我讲的故事是否精彩?
生11:还算精彩吧。(学生们大笑)
师:我讲得精彩是因为余秋雨先生写得精彩。接下来,就让我们进一步探究余秋雨是用什么方法讲历史故事的。让我们来交叉读课文,我来读12、14、15节,同学们齐读13、16节。(约2分钟)
我读的段落和同学们读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生12:老师读的段落是以记叙为主,我们读的则是议论抒情为主。作者叙事的线索多次中断,插入了抒情议论,这是夹叙夹议的写法。
师:对。这种把一个完整的事件切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片段的结构便称之为链环结构。这也是余秋雨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这一部分,有的段落却不是夹叙夹议,而是集中议论,让我们一起来看24—28节。看了这些文字,同学们有什么感觉?
生13:恨!
师:是啊,作者说“我好恨”,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恨”谁呢?
生14:恨王道士愚昧无知乃至痴呆,损毁甚至出卖文物;恨昏庸的官僚,没有那副赤肠,没有好好保护祖国的遗产;更恨外国文化强盗,用欺骗的手段掠夺我们的国宝;也恨自己没能拦住车队,即使拦住也不知该驶向哪里,恨“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最终恨的是“存不下几卷经文”的当时的腐败的朝廷!!
师:说得太好了!除了恨,是否还有其他的情感?
生15:还有爱!作者的恨根源于作者的爱。有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有对我们祖国深沉的爱!俗话说:爱之深,恨之切;恨之切,也显示他爱之深啊!
师:很好,同学们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余秋雨讲述历史故事的三种方法:目击现场、直接对话、链环结构,其实这正是他写作散文的主要方法。这三个方法,再配以秋雨独特的诗化的语言,抒发个人的文化感怀,也就基本上构成了秋雨笔法。用这种笔法写成的散文就是在余秋雨的手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文体:大文化散文。
[##]
通过《道士塔》这一篇文章,我们粗粗地领略了秋雨笔法,是否真的领略,我们来检验一下。下面请看几段文字,让我们来鉴别一下它们是不是余秋雨的散文:(幻灯片播放语段1)
1.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生16:这一段应该是余秋雨的文字。因为对王维这个历史人物的描写也是想像虚构的,很有现场感。
师:对了,这是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阳关雪》的一段文字。
(幻灯片播放语段2)
2.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
生17:这一段应该不是余秋雨的文字,因为它的语言不是余秋雨独特的诗化语言,而是比较朴实的。
师:感觉非常准确,这是朱自清的《冬天》里的一段。
(幻灯片播放语段3)
3.骄人的富裕培养了你(注:瑞士)的自负,百年的成功鼓励了你的保守,长久的安宁增加了你的琐碎,太多的福利吞食了你的追求,缺少文化积淀和精神主轴,你的美丽中埋藏着太多的隐忧。
生18:这一段一定是的。因为既是诗化的语言,又是通过直接对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对秋雨笔法很敏感,这确实是余秋雨的文字,选自他的《行者无疆·另一种贫富》。
(幻灯片播放语段4)
4他(注:都江堰的建造者李冰)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生19:这一段肯定是的。因为它对人物的描写很形象很有现场感,更主要的特征是它属于典型的叙议结合的链环结构。
师:对啊,这是余秋雨《文化苦旅·都江堰》中的一段。
今天,我们匆匆地结识了余秋雨,他的大文化散文只是翻开了第一页,读得更多才能更深地体会秋雨笔法。《道士塔》是《文化苦旅》的第一篇,余秋雨带着他那对历史的沉重的感怀,对文化的苦涩的回味,走过祖国的山山水水,这一路的苦旅结成的集子就是《文化苦旅》;1992年他闲居在香港沙田的一个山坡上,带着对中国历史的思考,整理了旅行中的笔记,于是又有了《山居笔记》;作者说“自己一生是来寻找河流的”,他以“霜冷长河的图景为背景,来谈谈人生”,这就是《霜冷长河》;千年之交他又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走过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印度等十个国家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坚持写下日记,就又出版了《千年一叹》;后来他又踏上了欧洲的土地,去寻找欧洲文明、解读欧洲文明,这便是2001年出版的《行者无疆》;就在今年,余秋雨又出版了《借我一生》,他以平实、真实的记忆来组成这部文学作品,其中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这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他说从此将退隐文坛。(幻灯片同时播放这几本书的封面图片)
现在有许多青年作家学习他模仿他,也有许多高中生学习这种写法,并且在高考中作文拿了很高的分。例如:2004年重庆的一篇满分作文《独上高楼》(发讲义。文见附录),就是用了秋雨笔法,请同学们课后仔细品味它的语言。希望大家今后能多读秋雨散文,有兴趣的还可以尝试用秋雨笔法进行写作。下课。
【附文】
独上高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题记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
一、李白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与古人直接对话的抒情评价)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想像、虚构,如在现场)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苏东坡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与古人直接对话的抒情评价)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想像、虚构,如在现场)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三、辛弃疾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与古人直接对话的抒情评价)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h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想像、虚构,如在现场)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篇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若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
浙江湖州中学 3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