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平中学语文模块课程的整体构建
(一)模块课程的设置依据
第一,以语文新课标对高中阶段的拓展型课程设置具体内容与要求为参照,建立与基础型课程相匹配的模块教学课程体系。
第二,以建平中学确立的科学态度、共生意识、人文情怀等育人目标为指导,设置与学校文化建设相适应的模块教学课程体系。
第三,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特色为依托,选择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特点相契合的模块教学课程体系。
每一模块内容选择的依据是:教学内容应该体现人文特征,兼顾学生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同时还顾及语文教学的能级累进特点。
每一个模块根据本模块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A、B、C模块相对独立,并按照学生接受情况,纵向设置能力级别,供学生在高一、高二两个学年选择。
(二)模块课程的整体规划
(三)模块课程的资源开发
具有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灵活性等特点的模块教学,追求“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更强调体验性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因此,模块教学的资源不仅要着眼于“教”,更要着眼于“学”。在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获取、自主选择和自主运用现有的课程资源,还要指导学生共同丰富和完善课程资源。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实语文组网站,通过分工合作,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交流、反馈、评价平台,目前已具规模的有校园“鲁迅网站”“红楼梦网站”“诸子百家网站”等。
二、语文模块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总目标:突出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模块教学课程体系。着眼于母语学习,通过“沉浸”“体验”“感悟”“思辨”四个层次挖掘学生的语言潜能。
知识、技能方面:指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过程、方法方面: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探索研究方法,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指导学生在学习交流中,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提升文化品位,培养爱国感情和民族精神。
(二)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
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除了接受教师的教学指导外,在自主学习中还要有真正体现个体学习风格的自我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或者冲击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新的意义。教师强调自主学习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自主性接受式学习,第二层次是自主性探究式学习,而接受性学习应该也必须成为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一起讨论与交流,在协作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个体的智慧被群体共享。
而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是:
1.为每一位学生设计接近其最近发展区的自主学习目标。
2.鼓励学有所长的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假设,进一步通过查询各种资料论证假设,根据论证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规则,并在实施过程中完善原有知识。
(三)学生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
“协作学习环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环境”,意味着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性与学习自由。模块课程的教学设计起点不是老师准备“教”什么,而是学生想“学”什么。
一年的模块教学实践坚定了我们的信念,模块课程应该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小型化、动态性,模块课程本身就是一个课题。学生在选择模块课程的同时,也选择了研究课题。在课程的推进中,学生又会发现新的兴趣点、新的障碍点、发展点,教师就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问题,把全班分成若干个研究小组,每一个小组有各自的合作任务,全班还有学生组织的“学术委员会”或者“论文答辩委员会”,以学习促合作,以学习促研究。
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参与者、管理者,在课堂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
1.引导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提出能引起争论的问题,在交流与辩论中,引导观点对立的学生合作学习。
2.教师及时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作出评价,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质量。
(四)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设计
模块评价也应该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研究性和选择性。所谓综合性,实际上就是增加学生评价的体验性与灵活性,比如试卷评价、网页建设评价、合作小组学习评价、档案袋评价、社会实践与情感态度评价等。所谓研究性,就是以专题研究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比如论文答辩,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选择性,则是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考试内容、方式与时间等。
教师在模块教学开始前,就向学生出示模块教学学习效果评价指标(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结合):
1.自主学习能力
2.协作学习中所做出的贡献
3.能否达到学习目标
让全体学生在学习前,就对课程评价有一个了解,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调整自己、激励自己,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语文模块课程的教学设计案例
限于篇幅,下面只能十分简略地介绍五个不同教学案例的做法及思考。
【高一(上)A模块案例】
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眼光,让历史告诉未来
——《文化苦旅》学生论文答辩的教学设计
吴晗姿
余秋雨说:“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我赞同,我也试图带领学生走进这片人文山水。我希望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灵,站在余秋雨先生的肩膀上,面对自然风光,探究其背后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蕴,学会在习得中领悟,用文化叩问文化,真正进行一次“文化之旅”。
根据文本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阅读基础,我首先带领着学生一起研究,给学生做了论文汇报的范例,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分小组进行论文的创作。为了更有效地评定学生的研究成果,以达到教学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再加上余秋雨文章本身具有质疑性和探讨性的特点,于是我选择了以论文答辩的形式进行教学。因为这样既提升了论文作者的认识,扩大了其他学生的阅读量,改进学生的阅读方法,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课堂教学更生动。
我为论文答辩组建了学生学术委员会,并制定了相关的职责和要求,教师只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到学生小组中去,帮助他们一起选择论文角度,进行论文写作,同时,我与学生学术委员会的同学一起研读论文,设计答辩时的问题。所以,无论是论文的汇报,还是针对论文的质疑、讨论,我都希望较好地体现学生对于文本研读的水平、挑战作者的勇气,以及在学习中的合作精神。
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论文创作和论文答辩的过程中,始终秉承这样的原则:紧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引导学生在领悟作者对自然人文景观思考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眼光叩问文化和历史,站在作者的肩膀上,在习得中感悟,大胆质疑,用文化的视角打量和叩问文化,在创作、答辩和争论的过程中真正领悟作品的精髓。
最终的论文答辩使我欣慰地看到了我的希望正在一点一点地变成现实……
【高一(上)B模块案例】
浸入文本,焕出精彩
——“人间至爱者为死亡所捕获”教学镜头
宋文娟
“人间至爱者为死亡所捕获”一课的教学目标为:走近鲁迅遗嘱,感悟遗嘱中体现出的鲁迅人格。在课程设计中突出学生的“学”,为学生搭建阅读、质疑、论辩的平台。我始终坚信,有了师生对文本的“沉浸”,学生的“体验”才会有令人惊喜的收获。
[##]
镜头聚焦:“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学生提问:第五条遗嘱中为什么要加“空头”两字?
同学A:第五条遗嘱中的“空头”二字十分重要,鲁迅先生是借这条遗嘱叮嘱自己的儿子做事要踏实,不能浪得虚名。
同学B:我不同意。这不是鲁迅的原意。一九三六年九月五日鲁迅写作散文《死》,鲁迅遗嘱出自其中,当时冯雪峰认为“万不可去做文学家或美术家”容易给人误会,鲁迅想了一下,就加上了“空头”两个字……
同学A:这是不是说鲁迅先生原本不希望周海婴做文学家和美术家?可他自己就是一位以文学为“匕首”“投枪”的思想家、革命家啊……
教师: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啊。有谁能结合读到的鲁迅作品,谈谈自己的体会?
同学C:鲁迅弃医从文,怀着神圣的使命感和一腔热情去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然而,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先生又说,“我绝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他认识到在那个时代文学的力量是极为有限的,因此他当然不希望儿子再成为文学家。
同学D:我同意这个观点。因为我还读了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1927年国民党血腥大屠杀后,鲁迅在一封信中曾说:“我现在愈加相信说话和弄笔的都是不中用的人!”1927年春天,他又重复他在北京说过的话,“文学文学,是最不中用的,没有力量的人讲的;有实力的人并不开口,就杀人”,“文学本来就没有对抗专制的力量,它在黑暗中的命运,不过是被杀而已”。因此,鲁迅先生对文学家的命运感到悲观只是问题的表面,更深的意味是要告诉海婴,对于杀人的政府,不能只用“笔”。
同学F:大家的意见我很赞同,但不赞同只从一个思路上做文章。大家看,鲁迅为什么不愿意让海婴做文学家?当时,谁在做“文学家”?特别是“空头文学家”?钱理群先生的《周氏两兄弟》《与鲁迅相遇》,大家真应该去看一看,鲁迅有三种论敌,都是所谓的“文学家”……
同学G:这样我明白了,这条遗嘱如果用两个词来概括,就是“爱”与“恨”,鲁迅恨之深,因为爱之切啊……
同学H:大家都在说“空头文学家”,为什么没有人谈论“空头美术家”呢?鲁迅临终前,与绘画有一段不解之缘,他不读书不读报,手上只拿着一张小画……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次鲁迅模块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师生“沉浸”之后才会有“体验”,有了“体验”方可谈“感悟”与“思辨”,而这之中,师生对文本的“沉浸”深度,决定了课堂的广度与教学的效度。
【高一(上)C模块案例】
架起从课堂通往社会的桥梁
——一堂新闻模块教学课的反思
唐忠义
4月28日至30日,我校高一年级开展了“南京行”社会实践考察活动,我以这次活动作为新闻模块教学的设计素材,以“南京行——社会新闻调查采写与交流”为课题,先后完成了通过校园网发布新闻作品征稿启事、指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并开展实地调查采写活动、指导学生加工完成各类新闻作品、指导新闻评定小组评选优秀新闻作品等教学环节,最后在5月12日学校举行的模块教学公开展示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南京行”优秀新闻作品的展示与交流活动。
这真是一次艰难的教学之旅,“南京行”社会实践考察活动是新奇而欢快的,而整个围绕“南京行”展开的新闻模块教学的设计、指导与交流的过程则紧张而艰苦。因为有很多潜在的不可控因素的存在,决定了这次教学活动将呈现各种不可预知的或然走向。加上时间的紧迫,要将这样一次开放而动态的实践活动加工成一堂模块教学展示课,的确具有相当的难度与风险。
经过与备课组老师们的交流讨论,我逐渐将这次教学活动看成是继“新闻知识储备”“新闻作品导读”“新闻热点点击”等教学阶段之后的一次尝试新闻写作的实践演练,并将“动态生成”“自主合作”与“综合实践”确定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本次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正得益于这一指导思想的有效体现。具体而言,本次教学活动的主要收获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动态生成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力与探究意识。整个活动规划大致包括准备、实践与交流三个阶段。在网上发布征稿启事、成立调查采写小组、进行实地调查采写、整理加工新闻素材、评选优秀作品、开展展示交流等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学生的集体智慧与辛勤汗水。
二是在综合实践中,活化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了学生开展社会新闻调查采写的综合能力。在整个调查采写活动中,主题的确立、对象的选择、任务的安排、素材的获取、文本的加工等,都是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全面考验。
三是在合作交流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我展示与交流的能力。学生不仅是整个调查采写活动的设计者、实践者,也是整个展示交流活动的表演者。课堂采用学生集体交流讨论的组织形式,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展示、自己解说、自己点评。在举行简短的颁奖仪式之后,请获得优秀新闻作品奖的作者,分别结合自己的新闻作品,从主题、素材、文本特点及写作得失等角度介绍有关调查采写的经验与体会,形成主持人与作者之间、作者与同学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多向交流。
当然,一堂课的展示仅仅是冰山之一角,还有更多的东西被隐藏在整个教学活动的海面之下。这对师生双方都是一场情感与态度、学识与能力的持久考验。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存有指导不够细致、点面兼顾不够的问题。如在调查采写阶段,有些新闻小组的活动还不够深入,影响了对新闻素材的收集与加工的质量;在展示交流阶段,有些入选的优秀新闻作品展示交流得还很不深入,或者还来不及展示交流,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成效。
庄子曾用“得鱼忘筌”来形容一种“得意忘言”的学习境界。我想,如果一堂课也有境界可求的话,课堂本身不过是“筌”而已,而课前课后学生的实际收获才是真正所得之“鱼”。一节致力于架起从课堂通往社会的桥梁的新闻模块课,如果真能做到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去捕获生活之“鱼”,那就是最大的收获了。
【高一(下)诸子百家模块案例A】
改变教材呈现方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诸子百家哲学论著研读》校本教材的编制
张广录
(一)本课的培养目标
如果说高中必修课系列的主要目标还是立足于学生语文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话,那么,我们模块课的目标主要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通过具体的课程内容编制和学习活动设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在耳濡目染和反复熏陶中逐步建立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二)课程内容选择
对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在高中模块课程系列里,设计了《诸子百家作品选读及哲学思想研究》(主要选择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为主要研究对象)。
我们认为对诸子百家的学习属于文化传承方面的课程,所以强调选文的经典性和涵盖性。通过精心选择丰富多彩的名篇范文来展示诸子思想的核心精神与文学风格,以探寻中华文明的根。
儒家选择了《论语》63条(着眼于体现儒家“仁者爱人”“礼乐治国”“兼济天下”“勤勉自强”等核心思想);
道家选择了《逍遥游》节选(庄子人生观的核心体现)、《齐物论》节选(庄子宇宙观的集中体现)、《寓言》节选(庄子特有的文学表现方式的集中体现,解读庄子的“钥匙”);
[##]
法家选择了《外储·又上·说三》《说难》和《和氏第十三》(体现法家核心思想“法术势”);
墨家选择了《兼爱》节选、《非攻》节选、《节用》节选(着眼于墨家的“义利观”“崇尚和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等思想)。
(三)文本呈现
在对选文内容的编排加工处理上,我们借鉴中国传统书籍的编排法,在版面安排上设计了“核心领会”(针对能体现核心思想的关键段落和语句,采用行间点评和段后点评的方式进行“核心精讲”,要求学生深入“领会”)、“扫除文字障碍”(针对学生需要,疏通繁难文字,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背景补充”(针对增强学生“前理解”的需要及部分需要解读的典故,补充背景知识)“思维点拨”(针对在思维方式上需要提示说明的内容,加以点拨)以及“导言”(在选文的前面做有吸引力的介绍,确定选文在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位置及作用)、“结语”(总括性的评价,包括专家的已有定评以及学术界不同的主流观点)等多种方式方法,来应对阅读活动的复杂性,力争以全面而有针对性的结构设计,以准确简练而具启发性的语言,并配有一定的图像与图画,精心配置能够有效地辅助文字叙述的历史图片、图表、地图等,做到图文并茂。把选文内容讲解透彻,分析明白,并有重点地突出语文素养的建构。
(四)文本表述
在文本的叙述语言上,从内容到形式都力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尽量避免晦涩艰深的叙述和过于抽象复杂的概念;运用不同字体和字号,使呈现方式尽量多样化:需要重点强调的核心语句内容,选用黑体;一般地叙述阐释语言,选用宋体;旁批及注释,选用楷体;历代评论内容,选用仿宋体等。基本使用平等对话式和启发式的语言表述方式,避免说教式和灌输式,贯彻“逐渐浸润”的教学原则;语言文字尽量简洁、浅显、生动;并大量提供多种辅助性学习参考资料,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五)学习活动设计
在学习活动的设计安排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在关键地方往往设置带有悬念和思考力的问题及提示,并配有不同文化大家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目的在于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化,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主要的学习过程是“沉浸与体验”(两课时)、“感悟与质疑”(一课时)、“讨论交流”(两课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选文,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自由,并通过具体的讨论安排,创造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空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利用网络检索搜集资料,自主交流,自主探究,在对文本的学习、感受、体验、理解、思考中,慢慢悟出中华文化的精神核心与精髓,并力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篇选文的示范作用。
【高一(下)诸子百家模块案例B】
弱水三千,取哪一瓢饮?
谢海颖
林语堂曾在他的《论读书》一文中写道:读书的目的在于“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这与建平中学开设模块课的初衷可谓不谋而合。开设诸子百家模块课的目的就是:回望悠悠中华文明,探寻古老文化之根,力图由温故而知新,摒弃现代人浮躁的陋见,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进而涵养出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万千气象,让心灵不仅丰富阔大,而且超拔俊逸,游于万象之中。
但是,鲁迅也曾说过:中国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他认为,中国文化犹如一个大染缸,“每一制度,新学术,新名词,传入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乌黑一团,化为济私助焰之具”。所以面对诸子百家的弱水三千,该取哪一瓢饮,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我们的文化之根,吸收其精华又不被染黑,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站在时代的高度,获取诸子百家之中能转化为现代人的心灵养料的内容;从大文化背景出发,在与西方文化、现代文明的对接中观照、解读中国文化。在教材的取舍上,教师应该当仁不让地承担起筛选的重任,尽量高屋建瓴地引领阅读的方向,把最能体现民族心理积淀的精华传递给学生,让最具有时代感的中学生去沉浸、感悟、思考、审视、反思。
据此,我设计了《君子与庖丁》一课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
当今时代可谓是一个物欲蒸腾、幸福感却不断降低的时代,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让人们的精神升华,心灵往往如同笼中困兽一般;整个时代有如绷紧的弦,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危机四伏,一触即发。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共处,这就成为我们编选教材的依据和教学的重点。所以,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感受儒道精髓,解读《论语》中的和谐观和《庄子》的养生观,呵护现代人的焦渴心灵,以期达到林语堂所谓的读书的目的。
学生的读本可以丰博,而课堂则需要简约,一堂成功的课要如同一颗炮弹,击中学生的心灵,其冲击波还可久久在学习者心中回荡。《论语》中论及君子的言论有近六十条,选择哪些最好?在确定教学内容上我历经了一个痛苦的过程。通读《论语》之后,先筛选出有关君子的内在修养、行为准则、处世方式的十四条成语,可短短的一节课无法容纳,怎么办?我抓住了一个最能体现时代所需的关于和谐的关键词语: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个词语可以担当“开茅塞”炮弹之重任。然后又确定了另外三条论语,分别是《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宪问》:“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借此引导出一种平等相处、尊重差异的多元的现代文明观,反思时代中因为文明和价值观的不同所带来的各种冲突,在以“和”处世的方式中培养一种包容坦荡的心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和而不同”作广泛、深刻的解读也就成为本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构成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特点的不仅仅是儒家的进取精神,儒道互补是国人的特质。本堂课就是计划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一个传统国人的人格坐标,所以儒道两家不可有所偏废。那么道家该选什么作为突破口呢?
中国人有一种生活方式我认为是很明智的——入世做事,出世做人。《庄子·养生主》就是借一个个寓言故事阐明人如何在纷繁的世事中保全自己的心灵,如果说“和谐”是向外寻求一种共处的方式,客观上推动了文明的发展,那么庄子就在告诉我们如何向内寻求一种平衡,让心灵摆脱各种物累,挣脱枷锁,全心于万象之中。
故而“游刃有余”成为了又一个构成中国知识分子人格修养的关键词。我选择《庖丁解牛》作为突破口,将处于庙堂之高的君子与处于江湖之远的庖丁进行比照。通过对庖丁的“以刀解牛”“以技解牛”“以道解牛”三个境界的分析,感悟“刀”与“牛”的喻意——心灵之刀、世界之牛。体会养生之道:以“无厚”的心灵之刀在纷繁的世界之牛的间隙中游走。“道”很抽象,再借助《养生主》中的另两个小寓言《笼中的野鸡》《养虎的人》,明了游刃有余的必备条件——物外真游、顺其自然。“无厚”,就此没有物欲之累;“有间”,就在于顺其自然。通过这三个寓言故事了解庄子的游世观,在以“游”养生的方式中培养一种超脱自在的胸襟。
也许,中国人最为理想的境界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在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共处中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在纷繁的万象之中保全自己的心灵,达到精神之自由、人格之独立。这,正是时代的呼唤。
上海建平中学 20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