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议论过程,当然不能缺少论证分析,也不能绕过论证的方法。议论过程中,倘若作一些辩证分析,那会论述得透彻得多。
1.对立统一的观点
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矛盾规律,是指一事物与它事物不是绝对统一的,而是存在着内在的差别与对立,即便是同一个事物自身也不是绝对统一的,也是存在着差别与对立。统一以对立为前提,对立又与统一相联系,对立与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
应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问题,议论过程就会透彻得多。我们不妨以一些高考满分作文来印证。
2003年全国卷的高考作文话题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感情与认知,这是一对矛盾,它们是对立起来的双方,又是统一起来的双方,而且感情本身也有亲疏的矛盾关系在里面。遇上这样的话题,在写作过程中就可以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来分析,使得议论过程具体而透彻。
为说明问题,笔者选用了湖北考生的一篇满分作文《感时花溅泪》。这篇作文题目很有诗意,用的是杜甫的一句诗,从题目上已经能够看到“感情”与“花”之间在特定的环境里互相依存、互相排斥的关系了。再来看看这篇作文的议论过程。
我国诗人有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的感情有很大关系。
对于常人来说,一粒沙子就是沙子,一颗水珠就是水珠。而在诗人的眼里,一粒沙子可以弥漫整个世界,一颗水珠便可折射出社会、人生。因为诗人富于感情,对事物的认识便不同于一般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事物感情的亲疏不同造成的。
在“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李清照眼里,她的生活安定、幸福且少受战乱之苦,因此她才会“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然而世事沧桑,后期的她饱受战争流离之苦、丧夫之恨,对于她来说,这时的舟已是“载不动许多愁”。前一舟是幸福愉快的载体,后一舟却成为了愁绪与痛苦的寄托。难道是舟变了么?不,是她的感情变了——物是人非事事休。她对事物的认识抑或对,抑或错,其实本无定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有人说,中国人缔造了月。这话其实并未夸大。在科学上,月只是一块毫无生命和感情的矿石,但中国无数诗人无数美丽的诗篇,却赋予了月亮不朽的生命。在王维的诗中有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继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的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些优美的诗句,至今细细体味,仍给人口有余香、不绝于耳的感觉。但我们同时也会发现诗人的感情却不尽相同:王维的安适,张继的失意,李白的狂放不羁,苏轼的人世旷远。也正是如此,对于同一事物月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同样,对于其他事物,诗人们也同样有不同的认识,有人喜春,有人悲春;有人伤时,有人感时。感情是对事物认识的一个基点,一个发散源。
千百年后,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则抒发了一代伟人豁达的胸襟和壮志豪情。他对于“天”这一事物的认识也正是与他的宏大的志向和博大胸怀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便也不同。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感情亲,则对事物爱好,感情疏,则对事物厌倦。其实,这本是见仁见智的。
这篇作文的论述十分巧妙地着眼于“景随情迁”这一点,也十分巧妙地应用了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景”与“情”这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在这篇作文的特定环境里,“景”与“情”是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这样就有了“对一个事物的认识与一个人的感情有很大关系”的问题。在议论中,沙子、月与诗人,舟、天与词人,都贯穿着“景”与“情”的关系。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由于情感不同,产生的认识也不同。这就是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差别与对立。从这篇作文的议论中,还可以看到“同一事物的自身也不是绝对同一的”。分析一下“词人李清照与舟”的关系。同样是“舟”,“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的“舟”,这是“幸福愉快的载体”;而“载不动许多愁”中的“舟”,却“成为了愁绪与痛苦的寄托”。同是“舟”这个事物也不是绝对同一的,因为词人的感情变了。
这篇作文论述得如此深刻透彻,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作者恰到好处地应用了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我们很多人都注意到这篇作文在语言上很出色,其实,还应该注意到应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进行分析论证这一重要成功因素。
要想把议论过程写得深刻透彻,应用对立统一的思想来完成论述过程,应该是得力的一招。
2.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
“现象与本质”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之一,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容实质相互关系的范畴,它也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深度和认识过程。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统一的,是辩证的关系。这给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方法,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议论文的写作,就是要拨开现象的迷雾,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去,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分析论证,这样的议论过程才深刻与透彻。
怎样在议论过程中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展开分析论证,使得这个过程深刻透彻,具体而充实,2004年全国高考海南一位考生的满分作文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篇作文题为《思维,请守住幸福》,从题目上看,思维与幸福有关系,再从“守住”两字来看,发现“幸福”是一种表象,而“思维”才是本质,“幸福”的根本就在于“思维”能否“守住”它。一个好的题目就有了辩证的意蕴了,这当然还不是议论过程的表现,但已经为它进行辩证分析树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表明了一个鲜明的态度。
下面来看这篇考场作文,并思考这位考生是怎样在议论过程中表现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思想的。
一枝笔,刚画完前唐的雁落平沙,又滴淌着晚清的紫廖渔歌……
一杆桅,刚降下暮春的轻烟残月,又升起了霜秋的白荻劲风……
岁月在轮回,人生在飘逝,我们驾一叶扁舟于江渚之上,寻觅所谓的幸福。
茫茫中华史,从未忘记幸福的存在。有过去、有现在、还有未来。刘邦是幸福的,因为他胜利了;武则天是幸福的,因为她执政了;杨国忠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权了。然而,项羽是痛苦的,因为他失去了;李氏宗族是痛苦的,因为它遭弃了;李白是痛苦的,因为朝野乱了。于是,时间在追问历史:“何为幸福?”我追着时间在后现代的荒原上呐喊:“幸福在于自己的心!”
世界万象,无所不有。幸福,只有用心而且懂得去接受的人才能幸福。有些事,就像哈哈镜与平面镜的结合,从这面看,很好看,另一面,丑死了。给一个选择的机会,你是选好看的一面还是丑的一面?幸福在于自己的把握,或者,你对着丑的一面时万般痛苦,忘记了翻过来,于是,幸福与你只是一镜之隔,却隔若汪洋。有些人注定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看这样的镜子会翻看不同的一面,于是,幸福属于了他们。
贝多芬就是一位懂得看镜子的人。当有人问他是否为失聪而痛苦,他说:“没有,我很幸福!因为我仅仅失去六分之一!”除了耳,我们还有眼、鼻、嘴、手、脚。六分之一,这就是贝多芬幸福的概念。
幸福,只是“塞翁失马”,要懂“焉知非福”的道理。
求幸福,有时就要有阿Q的精神。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一个极具讽刺意义的人。然而,今天的我们,在困境中不妨把阿Q作为一种榜样。原来,阿Q也是幸福的。
[##]
面对已知的死亡,我们是恐惧,还是坦然?尼克松在知晓自己得癌症以后,他对死的定义是:酒吧打烂时我就离开!这也是一个“阿Q”,一个美国版“阿Q”。所以,在余留的生命中,他依然很幸福。
幸福,不能定义,幸福与快乐就是一种思维方式。选择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你就选择了幸福快乐。
千年的余晖摇曳那些花季,飘落那些雨季。我们不妨把或深或浅的记忆放进日记,把或多或少的往事交给岁月。选择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不再因外界的风声鹤唳而瑟瑟发抖,不再因世间的荣辱得失而锱铢必较,不再因生命的瞬忽飘逝而惆怅莫名——人生因此快乐、因此幸福!
这篇作文的观点是“幸福在于自己的心”。这里的“幸福”是一种现象,而本质上看就在于“自己的心”。作文通过很多幸与不幸的现象(典型事例),揭示了因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其实质是:幸与不幸皆取决于心。然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选择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你就选择了幸福快乐”。十分明确地让人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令人无比信服。
这篇作文的写作具有十分缜密的思辨性,现象与本质的哲学观点也体现得十分到位,但是,作者并没有在写作过程中像做哲学题那样生硬地阐述哲学观点,而是十分自然地运用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想来完成议论过程的。
3.全面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对待任何人任何事都应该全面分析,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不加分析地否定一切,实际上都是否定事物的发展。要坚持两点论,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否则,只看这面,不看那面;看了这面,却又丢了那面。因此,只有全面地分析问题,才能避免片面性。
在议论文中,就是要提出看法和主张,这种看法和主张是应该建立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的。在议论的过程中,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来分析,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防止片面性。只有用这样的观念来完成议论的过程,才能让人信服,才能使议论过程显得透彻。
这里介绍一篇陕西考生的题为《鱼乎?熊掌乎?》的作文。这是一篇2002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这一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心灵的选择”,而这位考生的作文拟题就引人关注。自古孟子就指出“两者不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但是这位考生是怎样来选择的呢?让我们来阅读这篇作文——
林清玄曾经洋洋洒洒地写道:“有些事在你犹豫不决时,哪怕只有五分钟,也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显而易见,他教会我们凡事要学会坚定地做出选择。我们正疾步行走在人生岔路口最多的那一地段上,做出选择对我们来说,是实现人生价值最关键的一步。
选择如果是为一己之利、片刻之悦而做,那它是卑鄙的,是不值一提的,只供人哂笑而已。就算这种选择不会让我们有所失有所放弃,也是不提倡的。正如释迦牟尼所说:“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中才不会干涸。”只求在翠微的草叶上绽放由太阳照射的、钻石一般光泽的露珠,固然能吸引赞赏的目光,但这炫目也是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黎巴嫩作家纪伯伦劝导我们:“制造我的尘土和元素也是制造众生的尘土和元素,毁坏了众生的尘土和元素,我的欢悦只能是行将入木的丧歌。”所以,在做出任何选择的时候,都不应该离开集体与社会这个大环境,毕竟我们依其而生,都是社会的产物。
要做切合实际的选择。虚荣就像凶恶的毒蛇,往往在最需要理智的时候却将理智吞噬殆尽。做选择要避免虚荣,恪守实事求是,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也不毫无主见。要实际全面地分析各方面的情况及态势,正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机遇与冲击两势俱在的情况下,坚持了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做出善用机遇迎接挑战的英明选择,虽然有所舍弃有其弊端,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大快人心之举。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在我看来,取鱼还是熊掌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但万不可因熊掌的昂贵而盲目舍鱼。
正确的选择应以丰富的知识为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制造数起触目惊心血案的****功练习者,多数为科学文化知识贫乏的群众,在选择人生道路与价值观上,与正确的意识背道而驰,可悲可叹。
选择虽然是强迫我们有所舍弃,但不意味着道路的绝对化,也不代表着绝对的成功或失败,俗语便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之说。即使真到了“山穷水尽”之时,说不定“柳暗花明又一村”。假若我们的选择并没有带我们通向成功,也毋须急躁懊丧,“祸兮,福之所伏”,古人之经验,今日也适用。当然,为了避免选择的绝对化,就要考虑各种情形,莫堵后路,就好比得了熊掌不要急忙扔掉鱼一样。
鱼乎?熊掌乎?大处着眼,兼顾自己,做出正确的抉择,一步步地推向成功便并非难事!
读了这篇作文,我们不难知道,这位考生在文章的阐述过程中是采用了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的。作者在论述中指出,选择不能为“一己之利,片刻之悦而做”,应该考虑到集体与社会,指出:“做出任何选择的时候,都不应该离开集体与社会这个大环境,毕竟我们依其而生,都是社会的产物。”这样的看问题是全面的,不是片面的;是联系的,不是孤立的。
作者在随后的论述中继续运用全面分析的哲学思想,指出“要做切合实际的选择”,要“恪守实事求是”,提出“取鱼还是熊掌应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但万不可因熊掌的昂贵而盲目舍鱼”。这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全面的观点来进行分析研究。
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地夸大事物,反对绝对化。作者在文中进一步指出:“为了避免选择的绝对化,就要考虑各种情形,莫堵后路,就好比得了熊掌不要急忙扔掉鱼一样。”在文章的结尾,再一次亮出全面看问题的观念,“大处着眼,兼顾自己”,作者自始至终体现了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辩证思想。
4.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着,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变化,是旧东西不断死亡和新东西不断产生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写作议论文时,就可以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论证,使得议论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避免静止地看问题而使分析不深刻,避免保守地进行思考而使论述缺乏远见性。
这里选用一篇2005年广东高考卷的满分作文作为例子。广东高考作文的话题是“纪念”,这位考生以“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为题目,在文中提出了“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更需要理性的引导”的观点,分析了国内外“纪念”的热点问题,作文的议论过程主要以发展的哲学观点进行辩证分析,论述的立足点高远,阐述的道理深刻透彻。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运用发展的观点来完成议论过程的。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
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然而,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跪”……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于是各地都掀起了声势壮大的抗议和纪念活动。但近来这些纪念活动在少数激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打砸抢日货商店的不理智举动。群众爱国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我国领导人多次表达出严正立场,但同时并不关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无疑就是对过去的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方能理智地纪念苦难。当纪念的洪波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制情感。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着,纪念活动也不例外。这篇作文提出观点之后,就进入例析:60年前,希特勒所发动的疯狂战争;60年来,德国人“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文章用了发展的观点来审视德国反思性的纪念,纪念活动也是发展着的。日本重视纪念,但日本的纪念是与“发展”相悖的,是“倒行逆施”的纪念,是“脱离理性制约”的纪念,“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作者然后论述到我国的抗议与纪念活动,指出“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应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如果是静止地看待“纪念”,作者就不可能对“纪念”在发展的层面作理性分析,也不可能想到正确对待“纪念”的方法。文章议论过程中正反分析,中外结合,运用发展的观点论析了怎样才是合理的纪念,“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制情感”。把纪念的问题放到国际环境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素质的高度上来分析,这实际上是审视了“纪念”这一活动的整个发展过程,它必将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位考生善于运用发展的观念,对“纪念”进行理性分析。所以,这篇作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体现出作者密切关注社会和关注世界的发展理念,整个议论过程是深刻透彻的。
其实,这篇作文还运用了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德国人能从和平大局出发,反思60年前那场战争的错误,“展示了理性力量”;而日本人只从狭隘的大和民族出发,没有从世界各国人民的和平愿望出发,于是出现“非理性的纪念”;对比了德日的截然不同的“纪念”,我国人民应该怎样来“纪念”?应该用全面的观点来看待,着眼和平发展这个大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达到最理性的、最深刻的“祭奠”。由于运用了发展的和全面的哲学观点来分析问题,全文的议论过程非常透彻,说理令人信服。
当然,用相关辩证观点完成议论过程,并不是在议论过程中直接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来进行分析,那样分析或许也可以,但毕竟有做哲学题目之嫌。所以,笔者强调的是,在议论过程应用辩证的思维或观念,于无形中体现辩证的思想,而且也不必严丝合缝式地引用辩证原则,那样的话,议论过程太过于理性了,因为作文毕竟还有一些非理性的成分,比如情感的、语言的,尽管这些成分与理性并不矛盾,但是太过于理性化,板着一个脸孔,用冷冰冰的语言来说教,就不一定能让人接受。鉴于这样的缘故,在前面的举例中,没有举那些直接运用辩证的原理来进行分析的范文,而且选了一些表象上看不出有辩证分析而实质上是体现了辩证思想的例文来进行说明,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深刻与透彻,这就是无招胜有招。
浙江临安市昌化中学 31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