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第3期 ID: 402261

  

谈谈作文的模仿与创新

◇ 生升

   写作中的模仿,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课题。茅盾先生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行为主义心理学也提出“模仿”是人类学习不可逾越的阶段。然而许多教师一提起“模仿”,就认为这是一种机械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会禁锢学生的思想。其实这种认识是偏颇的。
   一.写作中的举一反三可以从模仿开始
   从社会学的意义看,“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一切或者几乎一切社会相似性都来自于模仿”。个体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写作的初始阶段首先是一种技能,也离不开模仿。
   我国学生数量众多,高考压力巨大,多门学科的压力致使学生不可能普遍地、长期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因此,学生的体验与快乐只是暂时的,长期面对的仍然是封闭式的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结合我国教育现状有效拓展写作教学空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我们不妨将视野由课外实践转向语文课堂教学本身,从学科教学内部寻找更为有效的拓展方式,那就是读写结合。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恰当地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作文的举一反三,首先可以从模仿开始。
   二.成功的模仿范例不在少数,古今皆有
   关于模仿的争议历来不少,反对模仿者大有人在。但是朱光潜先生说:“我们不必唱高调轻视模仿,古今大艺术家,据我所知,没有一个不经过模仿阶段的。第一步模仿,可得规模法度,第二步才能集合诗家的长处,造成自家特有的风格。”其实古今中外许多名家也都有过模仿的先例: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曹禺的《雷雨》模仿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宗福先的《于无声处》又模仿《雷雨》;鲁迅的《狂人日记》曾借鉴过果戈理的作品,《药》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烈夫的阴冷;郭沫若的诗作受过泰戈尔、惠特曼及歌德作品的影响;这些经过时间历练的作品就为写作教学提供了模仿的资源。《荷塘月色》中月下荷塘笼罩的淡淡哀愁,《故都的秋》那凄冷的亘古悲凉,《祝福》里三次肖像描写所展示的人生悲剧,无不在学生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记,当然也可以成为学生习作模仿的极好范本。但这些模仿都不应是单纯的抄袭,而是在模仿基础上的创新。模仿和创新总是交织、糅合在一起。恰当、有效地使用例文,常常给我们以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
   即使从最实用主义的角度看,纵观历届高考高分作文,很多也是得力于名著或课文的。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就是选取课本中庄子、李白、陶潜等历史人物的故事来论述这些古人张扬的个性,阐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江苏省的高分作文《傻子的凤头猪肚豹尾》就是取材于小说名篇《尘埃落定》的。
   三.很多课文本身就是经典,是很好的模仿对象
   教材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而我们对熟悉的东西往往忽视,殊不知中学语文教材里收入了数百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信息,每一篇课文都是文化的精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学好它们受益无穷!
   1.学习课文的思想,提升作文立意。一篇文章能否真实地反映生活,准确地传递信息,即内容的好坏,取决于作者的思想认识。众多的课文里,包涵着许多思想教育的因素。《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表现出的祖国山河之美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前方》宣扬的珍视民族友好、祖国大融合的主旨等等,都是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学习这些课文可以使我们的文章走向崇高的思想境界,培养美好情操,塑造美的心灵,提高思想素质。这是从课文学写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容忽视。
   2.借鉴课文的写法,提升作文技巧。文章有多种体裁,各具特点,写作要素及一般的结构方式均不相同。例如从表现方法来说,仅“描写”一类,就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其中人物描写又包括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而在具体行文过程中,作家们常常是神思泉涌,独具匠心,灵活洒脱,各有所长,写法不尽相同。或激情澎湃,直抒胸臆,或含蓄委婉,曲境通幽;或开门见山,语言犀利;或由此及彼,娓娓而谈……作家们的创作个性,形成了文章不同的风格。课文的选编,注意到了文字的多样性,表现方法的丰富性,以及作家们行文的独特性,为模仿提供了各种类型的优秀范例。从中可以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及写法,琢磨、借鉴前人的写作技巧,把握文章的架子,摸熟行文的路子,养成良好的“文体感”。我们胸中有数百篇名篇佳作,就会懂得怎样写文章。
   3.汲取语言精华,提升作文品位。课文里,富有情趣、富有哲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比比皆是,充分显示了作者们驾御语言的深厚功底。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所用的语言,传神、达意,生动、形象,简直把物写活了,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流露其间,使读者感受到语言的美、意境的美。这样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魅力。从课文优美、凝练的文笔中,我们不但能学到知识,启迪智慧,积累大量的“制作”所需的语言材料,而且能得到思想情操方面的良好熏陶。习作中完全可以采撷其中有表现力、生命力的词句,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活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去,以提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在高中语文课本里,即使是一些文言文,甚至也可以成为我们模仿学习的范例。不妨看看魏征的名篇《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必修四):
   文章开篇,作者就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两个比喻从正面来导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点,开门见山,凸显题旨。第二段,正反论证。作者从历史的兴替出发,总结“凡百元首”“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经验与教训,指出其原因是“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并进一步揭示出两者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后果:“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充分论证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必要性,为唐太宗敲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警钟。第三段,作者进一步指出了“思国安,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谈谈作文的模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