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7年第1期 ID: 359239

[ 施海刚 文选 ]   

解读《心声》里的陈老师

◇ 施海刚

  《心声》是一篇儿童小说,我们往往比较重视对主人公李京京的解读,而对另一位重要人物程老师却浅尝辄止,造成解读片面化。我认为,只有对程老师的深度解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本文主题,揭示出小说所反映的更本质的东西。
  程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许多时候,我们习惯从批判的角度来解读,认为她是—位对学生不公平,弄虚作假,缺少爱心的老师。果真如此吗?我以为这样的解读有失偏颇,原因是对人物的分析脱离了社会这一大背景,只有当我们把人物放在社会大环境中来解读,才能解读出一个更符合现实、更具有深刻意义的程老师。
  我要说,程老师是一位很负责任的老师。文章第一段写道:“大家都下课了,就是他们班还不下课。程老师总喜欢拖那么几分钟,好像这样就能让全班考一百分似的。”是的,作为一位学生来说,老师拖堂是他们极其不愿意的。但是,在以“分数”为主要升学标准的社会里,程老师这样做无疑是为学生的成绩着想,从远的说就是为学生的前途着想。虽然程老师的拖堂绝不可能“让全班都考一百分”,但这是她所认为能够提高学生成绩的一种方式。程老师是一位20多岁的年轻老师,我们不能用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的标准来衡量她,要她注重课堂效率,而绝不占用课外的一分一秒,学生的成绩又能考得相当好。这是名师的境界,而不是程老师所能做到的。
  程老师弄虚作假吗?是的,她不应该在公开课前对课文的朗读做精心的安排。但我们只理解了这一点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更深入地去理解程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仅仅为个人利益吗?显然不是。这是“区教育局第一次在我们班组织教学公开课,这关系到全校的荣誉问题”。很明显,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公开课,不仅代表程老师的个人水平,更代表着学校的水平。在一节课的成败关系到学校荣誉和个人前途的时候,又有谁敢掉以轻心。假如程老师没把课上好,评委会怎么想,学校会怎么看她。一位这么年轻的老师能承受住这些压力吗,敢拿学校的荣誉和个人的前途开玩笑吗?作为旁观者,我们当然可以用“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乃成功之母”等一类名言警句来安慰,我们甚至也可以说“只要上出风采来,结果怎么样不重要”,但那或许适用于拥有话语权的名师,对于年轻的程老师来说是万万不能的。这节课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样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程老师上课前对课文朗读的精心安排,对比起当前有些公开课“答案”都发给学生,我们是否可以谅解程老师的这一点“弄虚作假”呢?
  程老师不公平吗?是的,她不应该凭着自己的教师权威指定几位好学生来朗读课文,而没有给想读的李京京一次机会。除了这是一节极其“重要”的公开课外,还有一个原因,文中写道:“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对于课文朗读来说,声音响亮、清楚,是最基本的要求,在这样一堂“重要”的课中,让一个“嗓子沙哑得厉害”的李京京来读课文绝不是明智的选择。文章还写道,在公开课上,除了李京京就没有人举手的情况下,程老师并没有运用所谓的“教育机智”按照自己的事先安排进行,而是让李京京接着读。当李京京把本不该自己读的“也念完了”的时候,程老师没有打断他,更没有批评他,而是“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这难道不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吗?因此,在李京京“嗓子沙哑得厉害”,程老师并不了解他身世的情况下,事先没让他朗读,我们是否也可以理解呢?既然这是一堂非常态的教学课,那么我们不能仅凭这一节课,就认为程老师是不公平的,缺乏爱心的。否则,更可怕的是我们的片面评价就可能伤害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这篇小说反映出了教育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但我们应该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程老师只不过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教师中的一个代表,我们不能让她一个人来背黑锅,让她来承载中国教育的希望,更不能把对教育的不满发泄到“她”一个人身上。当我们联系社会大背景来解读程老师的时候,也许我们也就会多一分理解和同情。由于视界狭窄,本人以上的这些理解也难免有失偏颇,望各位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东阳市八达初中)

解读《心声》里的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