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7年第1期 ID: 359243

[ 李廷周 文选 ]   

从“非人间”谈开去

◇ 李廷周

  高语第三册《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多种教参都从“悲愤”这条情感线索来剖析。这固然很好,但在多次教授过程中,我发观从“悲愤”人手来阐释,学生很难走进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所以,我换了一个剖析角度,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我把对本篇文章的理解提出来以供方家指点。
  《记念刘和珍君》的第一和第二部分中,鲁迅先生提到了“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从中可以筛选出一个重要概念“非人间”,鲁迅先生几乎所有的作品又何尝不是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非人间”的世界呢?此篇散文的“非人间”具体又指什么呢?如果学生在学习时理解了本文的这个焦点概念,那么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基于此,我引导学生把理解“非人间”作为打开此文大门的一把钥匙。
  这篇散文的中心事件是“三一八”惨案,中心人物是刘和珍君。那么社会各界人士对刘和珍的死是作何反应呢?这是理解“非人间”的关键所在。问题抛出之后,同学们纷纷寻找鲁迅先生在文中提到的对刘和珍、杨德群等遇害者有所反应的人群:有杀了人却昂起头来污蔑她们为“暴徒”的反动当局段政府,有说是受人利用的散布阴险论调的所谓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或流言家),有把她们的死作饭后谈资的冷漠的无恶意的闲人和长于遗忘的麻木愚昧的庸人,有如“我”一般清醒的苟活者,也有将更奋然前行的真的猛士。这些人群中,如刘和珍般真的猛士很少,即使如“我”一般清醒的苟活者也所占比例甚少,这就是鲁迅在此文中为我们描绘的“非人间”。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全年、敢于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欣然前往请愿虽殒身而不恤、始终微笑着的态度和蔼的刘和珍君死了,她的死没有激起更多的人愤怒和悲痛哀伤,而是遭遇了“非人间”的卑鄙无耻的污蔑、流言的恶意中伤、麻木冷漠和无动于衷,岂不悲哉?
  通过对“非人间”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在此文中所表现的复杂情感,那就是对反动政府及流言家的气愤,对进步青年刘和珍之死的悲痛哀思和对大众庸人麻木冷漠的悲凉失望。至此,理清了文章思路,我们才探求到了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心路历程。
  
  (作者单位:郧县第一中学)

从“非人间”谈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