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材《语文》第二册收入了谈家桢先生的说明文《奇妙的克隆》,文章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了“克隆”这一最新的科技成果,读起来饶有兴味。但细读全文,觉得有一个段落其中某些词似乎用得不妥,特拟成小文,以就教于大家。
文章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最后一段有:“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在这里,首先是“设想”这个词与文学创作中的“想象”混淆了,加上在它前面又有一个郑重其事的介词“关于”,在说明文的语言环境中,这就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吴承恩真的曾经提出过关于克隆的科学设想了。我们知道,“设想”在科学的过程中是一个步骤,是人们在把握某些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对某些事物的发展结果所作的预测,它是需要证明的,而文学中的“想象”则不需证明。
还有最后一句,“猴毛变猴”是一个过程,“克隆猴”是一种物,准确的表达应该是“猴毛变的猴就是克隆猴”。估计这是谈老的一个笔误。但是,尽管这样改了以后也还是不够确切,因为,猴毛变猴还没有成为既成的事实。所以,在这前面还应再加上一个词——“姑且”。
因此,原文这一段可以作如下表述:
可以这样说,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已经有类似于克隆的精彩想象——孙悟空经常在紧急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克隆。由猴毛变成的猴,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克隆猴。
(作者单位:金华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