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5年第7期 ID: 359157

  

文体感:写作行为的目标预期

◇ 潘苇杭 潘新和

  如果有教师说阅读教学从没有留心解读过文本的文体归属与特点,我一点不会感到惊讶。因为在以往的阅读教学观念中,从没有真正关注过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与文体素养,教师也就没有辨析文体属性的自觉。
  在写作智能层面,文体感培养极其重要。夏丐尊认为,语文课程的内容(“语文学习的着眼点”)应该是“形式”,是一个个的词句以及整篇的文字所体现的词法、句法、章法等“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这一观点未必全对,因为语文学习的范围远比学形式要大得多;然而,其合理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写作的角度说,语文主要不是学习单篇文章的个性,因为文章的个性是学不到的;可以学而用之的是一类文体的共性,即体式规范。我以为,夏先生所谓“共同的法则”与“共通的样式”主要是指文章的体式规范。他所谓的“词法、句法、章法”之类,都是在具体体式制约下的,属于体式规范的范畴。
  文体,是表达知情意的载体。文体感的强弱,决定了表达知情意的质量。文体感的作用不只在于动手写这个阶段,不只是给内容找一个承载形式,而是贯穿于整个写作运思与表达过程。良好的文体感将沉潜进人的无意识中,就像给大脑装上写作软件,悄然支配着人的感知、思维与精神创造。写作如影随形,自动化地孕育、发生与生成文章。写作者不论白天还是夜晚,不论工作还是娱乐,不论吃饭还是睡觉,都在不停地“写”着。生活、书本之所在,即言语生命之所在,心灵与生活、书本、写作共存共生。成熟的文体感就是这么神奇、美妙,写作之灵感、冲动就是如此倏然而至,人类一切生命之作就是这么创造出来的。
  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写作体式素养,指的是适合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形式素养。其基本目标是培养良好的文体感——文章体式感(或称“文章图式感”),隶属于文体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行为素养是从体式素养中产生的。只有先懂得要写的文章是什么样的,才知道该怎样把它写出来。文体感好比是施工的蓝图,写作行为便是施工蓝图的实施。没有哪一篇名作是胸无成竹、信笔涂鸦而成的。
  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也就是说,在行动之前是否先预设好目标,在行动之前是否已有观念的存在,这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一个主要特性。写作,这一高级的精神创造活动更是如此。人在动手写之前,脑子里必须先有要写成什么样文章的形式感——体式规范、美感,最后才有符合预期的言语创造物的产生。文体感,是写作行为的目标预期。
  超越个体写作活动,从人类写作的宏观上说,可以认为文体感与行为感二者互为因果——虽然哪个在先似乎很难说清,但二者互动的心理机制是可揣测的:最初是从无文体写作开始,逐渐孕育出了文体特性,一旦形成了写作文体特性,势必反过来强势地规范着写作行为,在二者的博弈过程中,写作行为又进一步发展、丰富了文体特性……总而言之,二者相克相生、形影不离。我以为,从写作行为发生伊始,人类就在不断地完善文章、文体的形式美感。在脑子里建造理想的“蜂房”,这就是黑格尔说的人的精神创造性——自由能动性使然。
  对于写作与写作学习来说,文体感至关重要。文体感的强弱、优劣,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能否写好文章。写作(阅读)思维可以视为一种文体思维。作者写出的文章,可以看作是作者心中原有文体图式的复制、复呈(也可能是在这基础上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文体感,才有可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文体感水平,往往决定了写作水平。因此,不论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感。
  文体感既是一种写作智能,也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因素:文体喜好、文体审美,将驱动写作行为的发生。具备了良好的文体感,自然而然会产生对文体的审美追求,产生写出某一体式好文章的愿望;萌发写作冲动与创造激情,便对写作行为形成一种内驱力,使写作主体下意识地进入写作运思状态,诱发一系列写作行为,促成写作智能发展、提高。
  通俗地说就是,写作者喜爱什么文体、了解什么文体,就希望用什么文体形态去表情达意,写出自己心目中向往的美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清人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学诗读诗,学文读文,此古今一定之法。”之所以要“学诗读诗,学文读文”,就是要从读中悟出“诗”“文”的体式特点,可以“照葫芦画瓢”。
  由经典、美文的阅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体感十分必要。因为经典、美文具有足够强大的美感诱惑力,使人百读不厌,明知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反之,那些腐烂、垃圾时文,无助于培养良好的文体感,许多人还会产生厌恶写作的心理效应。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的培育文体感,不是指所谓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些伪文体的文体感,而是指真文体的文体感:童话、寓言、小说、诗歌、随笔、杂文、新闻……只有真文体写作,写作教学才是有意义的。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所谓的文体,约定俗成指的就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教学教的、考试考的,主要是记叙文、议论文。这是一个教育误区。这些所谓的“文体”,起初是作为“表达方式”,后来逐渐演变为虚拟的教学、考试体式,而在真实写作中并不存在。因此,这是没有应用价值的伪文体,伪文体自然导致伪写作。语文基础教育12年,学生基本上处于伪写作状态,什么真文体写作都没有涉及。
  伪文体感的思维定式会对培养真文体感产生干扰作用。例如,长期写记叙文(六要素、真人真事等),要学会写小说、散文、传记文学等就难了;长期写议论文(三要素、观点与材料统一等),要学会写随笔、杂文、评论、论文等就难了。因此,要彻底摒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些伪文体,以真文体建构写作文体系统,从学生刚接触写作时就要立足于培养真文体感。
  真文体一般分为三大类:文学体式(或称审美体式)与实用体式。文学体式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实用体式包括诸多二级文类,如新闻体式、公文体式、私文体式、法律文书体式、教育体式、论辨体式、演讲体式、报告体式等;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半审美半实用体式”,如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科学小品、杂文等。这些基本的文体知识要让学生知道,为他们打开广阔的文体视野,使之走进无比丰富的文体世界,感悟表情达意绚丽多姿的形式美,在写作学习上拥有充分的选择自由。   在文体感的培养中,尤以论文(研究报告)为要。因为它是唯一共性化的写作体式,是大多数知识人必须运用的写作体式,所以小学低年级就可以开始接触论文(研究报告)体式写作,并逐渐使学生知道论文写作是以阐明对某一事物的认知为目的,以大量相关资料、知识为基础,以辩证分析、说理为表现形态。论文文体感需要不间断地长期培育。对论文(研究报告)写作的重视,在美国、欧洲的母语教育实践中已得到了充分体现。美国小学一年级就有写“研究报告”的要求,这一要求是贯穿小学、中学语文教学的主线。从法国高考纯哲学化的作文题目中,更可以感受到对理性、思想的追求,培养“有思想的立言者”的教育目标。思想力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民族的创造力、竞争力水平,而思想力水平就集中体现在论文写作中。因此,我们要摆脱小学生只能读故事、写故事(写记叙文)的思维定式,让他们尽早进入研究性写作领域。这符合小学生心理、思维的发生、发展规律,也是语文、写作课改的大势所趋。
  写作文体特征主要体现为形式特征,也有其共性与个性要求。一般来说,所有的文体都有共性要求,如有浑凝整一的结构形式美感,有开头、中段、结尾等部分,有起承转合的结构需求,有篇章、段落、句子、词语等成分。每一种具体文体在文本形式上还有其个性特征,因此,文体形式感必须要落实到具体文体特征上,才有实际效用。要知道诗歌、小说、散文、随笔、杂文、评论等文本形态的特点,甚至还要知道律诗、绝句、现代诗是什么样的,或影视评论、文学评论、时事评论是什么样的。知道这些文体是怎么一回事,才知道喜欢什么,才有望写出像那么回事的文章。没有读过、琢磨过微型小说,就写不出微型小说;没有读过、琢磨过智性散文,就写不出智性散文。其他文体的写作也一样,都有一个“依样画葫芦”的揣摩、模仿、人格的过程,这便是文体形式感的形成过程。
  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辨析、复制这些文体形式的共性与个性。因此,在阅读经典、美文时,要有文体辨析意识。绝不能不论什么文体一律讲解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一律分析字词句、语修逻。文体感不但是写作的向导,也是解读文本的钥匙。从阅读中培养学生写作文体感,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指向写作的文本解读,千万不要忽视辨析、解读文体特征。
  文体形式特征自然也会涉及内容,同样有其不同的要求。就文体差异性来说,主要是在形式上,而不是内容。或者说,其内容要求是在形式规范下的内容要求。培养文体感,重在形式。因此,文体感可称之为文体形式感。拥有良好的文体形式感,即对某一文体形态美有了较为清晰、透彻的领悟,阅读、写作之门才能真正为学生敞开。
  参考文献
  [1]夏丐尊,叶圣陶.阅读与写作[M].北京:开明书店,1948:46.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