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5年第7期 ID: 359155

  

立足语用构建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 朱雨时 靳彤

  直语文大讨论已经延续近三年,从最初对语文课堂中“假语文”“非语文”的批判,到对语文课程本真的探索,及至目前立足语用视角的研究,其背后投射出的仍然是对“语文是什么”这一话题的探究。真语文的语用学转向,紧扣语言运用这一概念,利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进行阐释,力图从学理到操作实现课程标准对语文这门实践性课程的目标定位。这样的语用转型,是从语文观的转型进入语文课程,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也极具启发意义。
  一、语文课程的语用功能决定了语文教师发展的语用观
  有什么样的语文观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师观,研究者或实践者秉持的语文观直接体现在其对语文课程功能的认识上。
  有一点毋庸置疑,要明确语文课程的功能,首先应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课程,这是语文课程作为母语课程的本质属性,其核心功能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此有明确表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修订版课程标准开篇第一段以发展的眼光强调语言文字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对于人的发展,对于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性,也是很好的证明。认为语文是语言文章或是语言文学,体现了对语文课程核心功能的不同认识,或侧重实用或侧重审美,这直接波及普通文章与文学作品在教科书选文中的比例问题。无论是立足于文章还是文学,都有一个共同的载体——语言文字。文章需要语言文字作为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文学的形成同样要依靠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反过来,不论文章教学还是文学作品教学,均应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基本立足点。认为语文是语言文化,则着眼于语文的传承功能。如果以广义的文化概念来理解,此处的“文化”涉及的范围就显得过于宽泛了,显然不是一门学科所能够承载的。因此,这里的文化应该立足于狭义范围内的语言文化,从语言学角度来看,以语言文字符号构成的语言本身就承载着所对应语言的文化内容,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
  可见语文本体的核心是语言文字,语文课程的核心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里对语文本体的认识,并不是认为语文的本质就是语言,相反,语文包含了文章、文学、文化的诸多内容,但上述这三方面的内容,都需要通过语言文字这种具象形式承载并展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性质部分也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中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指向的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实在实际语言交际表达的操作层面之上,属于动态化的语言内容,而非静态成形的语言结构或语言历史发展,从属于语用学领域。因此,整个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的构建、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围绕语言运用这一核心目标。接下来需要思考的就是,什么样的语文教师才能胜任这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践性课程”。
  二、树立语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语用理念
  教师的专业素养一般由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方面组成。教师专业理念指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体现了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及其教育态度、职业道德等;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一般涉及学科本体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等方面的内容;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学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圈层结构,其中专业理念居于核心圈层,是整个教师素质结构的基础;专业知识居于专业理念与专业能力之间,衔接理念与能力的转化;专业能力居于整个圈层的外围,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外显,体现教师专业性。
  专业理念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决定了一个教师的专业理想、专业态度、专业情操等。从教师素养的圈层结构来看,学科教师的专业理念是整个教师专业素养的中心,架构整个教师素养的理论深度和思想高度,并将教师对待教育的思考外延渗透在教师素养的知识与能力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所展现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背后都体现了教师所持有的学科教育观。当前出现诸多“非语文”“假语文”教学现象,归根结底还是教师专业理念的偏差,实质还是语文观的问题,因此,基于语用立场的教师专业素养建构,应当建立语文教师语用专业理念。
  一方面,教师应当建立语文教育的语用观。即教师对整个语文教育的理解应当建立在语言运用的本体之上,明确语文教育的整体过程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以识字写字为语言运用的基础和起点,以阅读与写作和口语交际理解为语言运用理解和表达的交际双向,以综合性学习为语言运用的整合,系统构建以听、说、读、写为载体,以语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语文课程体系。
  另一方面,教师应当立足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性质,将语文课程定位在语言运用综合实践之上,建立起语文教学的语用观。即语文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按照语用规则,通过语言运用活动实践,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过程的教学观。并以此教学观,相应构建以语用能力为核心,语用活动为载体,语用实践为内容,技能训练与能力提升为目标的语用教学体系。
  在语用的课程观与教学观基础上,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方向应立足语文课程和学生发展、自身发展的需求,将提高自身语文学科的语用教学能力作为专业素养发展的主导方向。教师将更多关注学生的语用能力成长,构建语用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明确自身的辅助地位、助推功能。这样一来,语文课堂教学就不再仅是教师展示自身语文素养,而是将课堂教学回归到发展学生语用能力的本体之上;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也不再是专注教师个体语文素养,而是立足教学、注重学科专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
  三、构建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语用知识体系
  从教师素养的结构来看,教师素养的专业性往往通过教师学科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外显出来,背后依托的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是衔接专业理念与专业能力之间的桥梁,一方面受到专业理念的影响和制约,是专业理念的体现,并按照专业理念构建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专业知识又是提升专业能力的内容,并以专业能力为载体外显出来。对于学科专业教师而言,专业知识一般由学科本体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构成,因此语文教师的语用知识主要由语用学科专业知识与语用教学知识所构成。   教师语用学科专业知识主要来源于语用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语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70年)至今才四十多年,即使从现代语用学这个名词诞生的时间(20世纪30年代)算起,也只有八十多年,目前的研究状况仍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还未形成稳定的知识体系。因此,本文通过对语用学专著的研究内容和国内外、英语界和汉语界语用学研究成果的比较和分析,结合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实际需要,将教师语用专业知识界定为语境、言语行为、会话含义、话语结构、语用规则、指示、预设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静态的语用知识,主要是语用学领域内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另一部分是动态的语用知识,主要是分析语用现象,运用语用原则进行交际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教师除了掌握基本的语用学知识,还应具备语用教学知识。这里的语用教学,并不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教授的语用学相关理论等静态知识,而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语用实践活动,教授动态语用实践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将语用学理论内容转化为依托教学内容的语用知识点,通过设计语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态过程中内化习得语用知识相关内容。秉承传统的教师教学知识,教师的语用教学知识主要集中在语用教学法的相关内容,具体包括理解语用的知识、设计语用实践的知识和开展语用实践的知识等内容。
  四、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语用教学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处于整个教师素养圈层结构的外围,是教师实施教育、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观条件和必备技能。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是教师专业理念和专业知识的外显,在教育实践活动展现出教师对学科专业的理解和自身专业知识的背景。教师的专业能力在整个教师素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成为教师素养发展的核心,是整个教师素养提升的目标和归宿。
  在整个教师素养结构中,专业能力是教师整体素养的表层显现,因此教师素养的专业性也体现在教师的专业能力之中。教师的专业性主要体现为学科的专业性和教育教学的专业性,因而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划分为学科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基于这样的划分,教师的语用专业能力是由教师的语用学科能力和语用教学能力组成的。
  教师的语用学科能力主要是指教师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交际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依据的是教师的语用学知识背景。教师通过了解和学习语文课程所涉及相关的语用学知识,系统了解语用学相关理论概念,在此基础上掌握语言运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促进自身语用能力的发展和提升。这种以语用学知识为背景的语用能力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教师应当具有熟练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表达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等同于教师听、说、读、写的自身资质,而是教师在内化语用学知识后,按语言交际原则进行表达的语言运用能力。第二,由于教师的专业特性,教师不仅要自己会交际、会表达,还需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与表达能力;另外,因为学生对于语用现象还无法运用理论概念进行理性分析,所以教师还应当具有利用语用学知识分析语用现象与语用成品的能力,即语用分析能力。
  教师的语用教学能力主要是指教师立足语言运用的立场,开展语用实践活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的能力。知识并不能够直接衔接能力,需要通过中间介质才能转换为能力。在教育领域,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换是通过教育过程实现的,具体落实在学校教育则是以课堂教学作为转换的载体。对于语文课程而言,并不需要教授学生具体的静态语用知识,而应是利用这些知识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的语用教学能力就需要将语用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具有筛选语用学知识和建构语文课堂语用教学内容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围绕教师如何将语用理念和知识传递给学生这一命题展开,以建立促进学生语用能力提升的语用学科教学能力为发展的方向,具体包括构建语用教学内容的能力,设计和开展语用实践活动的能力,提升学生语用的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总之,立足于语用本体的语文教师语用专业素养建构,实质就是将语文课程理解为发展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据此建立语文教师的语用专业理念、语用学科知识和语用教学知识,突出发展和提升教师语用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