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逐渐加强了对学生审美情趣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中学语文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单纯的审美教育,而忽略了审丑教育。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确定思想意识和形成是非观念的重要时期,中学生已基本具备判定美丑善恶的能力。鉴于此,重庆市二十九中的语文教师,依据课程特点,挖掘课程资源,善于通过“审丑”,引导学生正确识别真善美和假丑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一、倡导“审丑”理念,提高审美素养
何谓“审丑”,在语文教育领域,尚无明确的概念界定,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审丑”是一种情感矛盾的心理行为,主体在“审丑”过程中既可以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又能够从中得到一种情感上的熏陶。正确的“审丑”,可以帮助我们以一种否定的形式去审视当代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并且通过了解社会、反观自我,使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审丑”教育着重通过识丑、辨丑,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十九中所倡导的“审丑”教育,旨在让学生辩证地认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认识自然与社会,更好地辨析美与丑的关系。
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的“丑”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一方面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细腻的文字描写,进行“审丑”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审丑”的课文较为丰富。如《皇帝的新装》中欺诈狡猾的骗子、虚伪做作的官员、愚蠢虚荣的皇帝;《变色龙》中专横跋扈、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奥楚蔑洛夫;《羚羊木雕》中将物的价值看得比孩子友情更重要的父母;《我的叔叔于勒》中爱慕虚荣、金钱至上的菲利普夫妇;《威尼斯商人》中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商人夏洛克;《孔乙己》中迂腐无能的孔乙己、愚昧麻木的看客、凶残冷酷的丁举人;《藤野先生》中不学无术、麻木不仁的留学生;《范进中举》中趋炎附势的“市侩小人”胡屠户、阿谀奉承的知县静斋、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范进,等等。这些人物形象为我们语文课堂的“审丑”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引入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丑”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二十九中教师根据“丑”的不同表现形式,践行他们的“审丑”教育之路:
(一)形丑质美
“形丑”指外在形式上的不和谐、不匀称、丑陋等,“质美”指内在品质的优秀,反映的是人类积极向上的力量。《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有着极为丑陋的外表: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他受尽嘲弄,但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灵魂高尚的人物。《变形记》中格里高异化为一只甲虫,但仍旧具有人的思维,具有真善美的品质,而他的亲人则在格里高变为甲虫后越来越冷漠,致使格里高在绝望中死去。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这类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让他们学会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增强他们识辨美丑的能力。
(二)形美质丑
“形美”指外在形式上的和谐、匀称、美好,“质丑”指内在品质败坏与恶劣,是对人类本质力量的扭曲。《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外表堪称人中之凤,美艳绝伦,可她的内在却是十分阴险毒辣的。在教学中,对这类丑,需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三)形丑质丑
这类人物从外在形式到内在品质都是恶劣丑陋的。《药》中康大叔“满脸横肉”,“抢、扯、裹、抓、捏”等粗野动作透露出的,不仅有外貌的丑陋,更有内在的凶狠。与康大叔的欺压者的丑形象相比,《阿Q正传》中阿Q的“丑”更多地表现在被奴役的形象上。他同样外形丑陋满头癞斑,骨子里更是丑陋粗鄙。他在强者面前自轻自贱,在弱者面前又无赖蛮横。对这类形象进行分析时,可引导学生一方面看清封建统治的实质,了解小人物的悲哀,另一方面要正视民族性格中特有的弱点,帮助学生反思自我,努力提高自我,树立自立自强的性格。
(四)“丑”的画面
相对于“丑”的人物形象,“丑”的画面主要是指画面营造出的氛围,对人的视觉造成的强烈冲击,并引起人的否定性情感。在中学教材中,“丑的画面”较多体现在诗歌散文方面,主要通过美丑的对比相互彰显,相互依存,形成强烈反差。如《死水》中诗人以丰富的意象生动地展示了一个丑陋的社会,通过“绝望的死水”“清风”“破铜烂铁”“剩菜残羹”“霉菌”“白沫”“铁罐”等意象,营造了一幅令人恶心作呕的画面,但从语言文字上看却也有种另类的“美”,诗人用色彩艳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来描绘污浊、肮脏的死水,这是用虚假的美来反衬真实的美。以美写丑,丑更丑。诗人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更鲜明地表现出死水的腐臭本质,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嘲讽意味。因此,在教学中,对“丑的画面”进行理解时,需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意象,仔细品味,结合全文整体把握,从而更好地了解“丑的画面”在文中的作用,同时锻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意象、对比美丑描绘画面的写作方法。
(五)大众文化中的“丑”
网络“审丑”,如“恶搞”行为等,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一类的“丑”,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大众文化中的一些现象,鼓励学生表达自己意见。
三、培养“审丑”能力的方法
在进行“审丑”教育时,教师需要掌握正确的鉴赏程序,遵循学生主体认知事物的正确发展方向。二十九中的语文教师按照以下鉴赏程序进行:
(一)感受叙述
感受叙述,指调动所有感官以最直观的方式去感受作品,并将所思所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具体到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对语言文字,特别是描述性的语言,有着敏锐的感受,从而使身心迅速地进入“审丑”状态,自觉地调动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构想生动画面。如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生动地描绘了别里科夫的“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1]。这几句简单而又形象的描述,能够使学生在头脑中迅速地联想出别里科夫这个人的形象。显然,这不是一个令人产生愉悦感受的形象。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作者叙述,初步了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