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3年第8期 ID: 358604

[ 马艳文 文选 ]   

莫让材料牵着走

◇ 马艳文

  2013年全国18套语文高考试题中,除湖北省采用“材料+话题”的形式,其他17套都是材料作文。与2012年相似,材料作文成了一统天下的命题形式。笔者发现不少师生闻材料作文“丧胆”,“跑题”成了束缚写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透过18套试题的分析,掀开材料的面纱,我们会发现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方面独特的特点。
  一、作文命题的形式
  2006年以来,材料作文有了较大变化:一是题中材料涉及多个角度,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材料或提示;二是要求学生针对材料选择一个侧面自主确立角度立意,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角度与立意必须来自原材料。这样,材料的作用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境,立意不必涵盖整则材料,既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能给学生更多的写作自主权。这是材料作文日益受到命题者青睐的原因所在。2013年18套作文题在命题形式上都采用了“材料+限制”的格式,下面分别阐述。
  1.材料的内容
  第一,现象类材料(大纲版全国卷、四川、江西、山东、上海、广西),主要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内容涉及同学关系、中学生学习的困难、挑错、更重要的事、手机遗失等方面,关于中学生生活的话题异军突起。此前,从没有这样专门命制有关中学生材料的话题。这颇有契合现实及中学生实际之意,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
  第二,言语类材料(安徽、浙江、天津、北京),或使用名人名言,或采用对话。天津卷侧重一则名言引发的思考,安徽卷的两则名言是关于一个问题的两种见解,浙江卷是给出关于一个话题的三则名言,北京卷则借助文学家与科学家的对话引发人们对手机的思考。内容涉及求异思维、孩子的眼光、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以及手机的使用。这一类材料借名人的口,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及社会中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问题,其中大都蕴含着某种观点。
  第三,故事类材料(新课标全国卷、辽宁、江苏、广东),讲述某个故事,往往借故事中人物之口讲明一种道理。比如,新课标全国卷,老工匠的话“有些时候不仅需要足够的经验,更需要的是勇气”揭示命题用意;辽宁卷,围绕“如何被人承认并尊重”的话题,老人与年轻人发生了观点的碰撞;江苏卷,“是不是几只蜡烛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让人有了对材料理解的明确的指向;唯有广东卷,只讲故事,其中的观点任由学生思考得知。这类材料,可以从陈述对象、事情结果及对应原因等多角度思考,主要引导学生探求人生发展、社会生活哲理。
  第四,寓言类材料(福建、重庆),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这类材料映射生活中与材料中类似的事物,讲的也是人类社会、现实社会中的道理。一般具有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同时具有多义性,从不同角度看待不同事物,往往得到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
  湖南省的作文题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了两个材料,一个寓言类,一个现实类。虽然类别不同,但是都围绕“我愿意”的话题展开。
  2.材料呈现的观点
  有的材料在表述中,看不出明显的观点。例如,广东、江西、山东、四川、天津、重庆、大纲版全国卷、上海等八套作文题中的材料只交代事情或现象,湖北作文题的材料只是提供话题。
  有的基本明确地表达了一种倾向。福建卷给的是顾城的诗,广西卷中捡到手机的年轻人的话,江苏卷中人们最后的感悟,新课标卷中老切割师的话,材料中都揭示了某种观点。北京卷采用了科学家与文学家对话的形式,两人角度不同,但都是围绕手机令人新奇的特点加以评说。湖南卷中的两则材料、浙江卷中的三则名言,也是从不同角度解读相同话题。
  少数材料中出现了观点的碰撞。安徽卷交代了两种面对事情的态度:一是关注已经发生的,关注为什么会发生;一是关注未发生的,关注为什么不会发生。辽宁卷讲述了年轻人与老者关于承认与尊重的对话,启发思考沙子是否必须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
  3.命题的限制
  命题的限制主要指文体、辅助性表述等等。多数题目的限制相似:一是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二是自拟标题;三是明确文体,除广东、广西、湖北、辽宁、四川、大纲版全国卷、新课标全国卷之外,其他省明确规定诗歌文体除外;四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五是写作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纵观18套作文题,在文体方面加以限制的有湖南卷、江西卷。规定写议论文或者记叙文,首先违背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二是课程标准也没有“议论文”“记叙文”这样的表述,而是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章。
  二、作文命题的特点
  材料作文最大的优势在于公平与安全。近几年的命题作文呈现开放的态势,不可避免地带来提前准备并加以套用的应考方式。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猜题的成功率。与2012年的16套材料作文题相比,今年的命题有如下特点。
  1.审题难度降低
  张志公先生说:“如果说,我们现在讲的‘审题’,意思正是要学生先明确写这篇文章的对象和目的,那我赞成。如果‘审题’的意思是要学生把题目看清楚了再写,不要粗心大意,驴唇不对马嘴地瞎说,我也赞成。如果‘审题’的意思跟从前差不多,还是指题目出得‘深’,甚至出得‘玄’,出得‘绝’,得让学生去揣摩老师出这个题目的用意,那我是不赞成的。”[1]审题最忌故设陷阱,导致学生因深陷其中难以自悟,无法正常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缩短考生对题目的感知时间,消除题目给考生带来的距离感,促使考生快速立意,减少审题方面的障碍已成为大部分命题专家的共识。今年的大部分作文题体现了这一点。
  2013年作文题晦涩的材料减少。2012年湖南卷关于一双手的漫画材料消失,诗文材料由江苏、四川两套减少为一套,不再出现2012年山东卷那样文字较难理解的材料……这些变化明显减低了审题难度。但是,部分命题在表述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如四川卷将“平衡的生活”解释为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这样的解释令人费解。福建卷采用顾城的诗,内容既包含了“自由与限制、脚踏实地和轻浮漂浮”两组关系,又提出“我要拒绝这种‘自由’“”我愿意做一段树根”,诗中的情感与生活的逻辑纠缠一起,虚无缥缈,难以理解。假如有考生认为,我就是要追求没有引力、没有限制、无牵无挂的生活,不可以吗?虽然这种生活难以达到,但不能羡慕、不能追求吗?本诗“我要拒绝这种自由”的立意指向又让那些不能苟同材料观点的考生难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