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中学作文教学主要承担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对中学生来说,提高他们写作能力是提高全民族基本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交流思想、沟通信息、表达情感、传授知识、阐述观点无不仰仗语言文字,所以写好作文,是为了适应生活,终身受益。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写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学作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信息化、高社交化、高效率化的现代社会和文明与进步,正日益要求人们更加精确地有条理地快速地运用语言文字去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以促进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的每一方面,也都不可能完全不借助书面表达这根纽带来沟通联系,这就意味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平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写作还是发展智能、培养开拓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思维也在向更高阶段发展,反映这种发展着的思维的语言也必须相应发展。作文教学即是以思维训练作为基础的,通过作文教学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作为现代人才的最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创造性,而写作的过程就是以思维为核心的综合能力体现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性的劳动的过程,所以写作是培养创造意识、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写作还是提高思想、陶冶情操、积累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工具。决不能把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从思想修养、经验学识之中孤立出来,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决不能把作文教学从各个方面的教育之中孤立出来,作文教学必须置身在与各方面教育密切结合的前提之下。就写作训练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来看,写作对一个人的思想、学问和能力的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学得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上,写作早已成为中学生学习各科的工具,如各科的笔记、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学习计划与总结,各科作业等等,这些都表明中学生们已经在不断地运用这个工具,去探索人生与自然的奥秘,去积累文化科学知识了。
作为21世纪的新人,所面临的将是一个飞速发展而又充满竞争的时代,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变化更新。作为一代新人,在学校必须是聪明伶俐的孩子,走上社会则应该是讲究效率而又敢于探索的勇士,这一切都离不开作文功底。为了熟练地运用写作这个工具去探索新知,积学长才,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去确立作文教学的重要地位,必须更加努力地去提高作文教学的水平。
纵观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轨迹,事实上人们对作文教学始终还是重视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十分重视。”这就从语文教育的总体结构和学生语文程度评价标准两个方面,肯定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作文教学从来就是实现语文教学最终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作用是别的任何教学所无法取代的。
然而,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认识与实际常常有不相一致的地方。时至今日,作文教学依然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仍然面临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早就疾呼过:“十年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这“不过关”的,我想主要指的是作为“重要尺度”的作文。对此,张志公先生就这么论断过:“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为什么会这么难呢?张志公先生有这么一段精辟的论述:“我想,这也许跟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不大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然会导致教学中不大合适的作法。看法不大对头,教学的作法不大合适,训练的效果自然就不会很好,久而久之,成了“老大难”。可见作文教学低效率的状况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和整个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的陈腐落后密切相关。所以要解决作文教学的“老大难”的问题,第一位的工作就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应需”而不是“单一应试”的作文教学目的观。只有这样,“看法”才能“对头”,“作法”才可能达到“合适”。
强调以“应需”为首要的作文教学目的观,是基于对语文学科性质观的深刻认识,并由此生发出的对作文教学方向大彻大悟的坚定信念与深切的体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用语言形成的文章或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及其人文内涵。这就决定,作文教学为社会、为人生实用的本质特点。其应用的范围是最大的——与社会人生的活动区等同;介入的程度是最深的——与思维同体同步。所以作文教学的“应需”是固有的,而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新近才发现的。
叶圣陶先生反对作文教学以“应试”为首务,力主以“应需”为目的,这一见解渗透在他的多篇作文教学论稿之中。他一再强调写作和阅读一样,都应当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项目,好比谈话和吃饭是生活中的一个项目”一样,他认为写作是人的一种生活能力,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需求,“把语文习惯锻炼得良好,至少就有了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他还说,“尽量运用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需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基于这种极具现代的写作教育观念,他极力反对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教学,多次撰文阐明以“必需”为练习作文目的的重要性。他说:“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对这个问题,老师必须有正确的认识。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如果说考试,人在一生中不知道要遇到多少次的作文考试,写信,写通知,写计划,写总结,写报告等等,全是作文考试。如果升学考试通过了,写封信却词不达意,按实说,这个人的作文考试还没有及格。从广义的考试看,升学,升学考试的次数极其少,一生中不过几回,而别种考试却天天碰到,并且成绩的好坏,不但关系自己,还跟别人有关,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这些真知灼见可谓切中肯綮,可惜不为众多教师所接受,作文教学始终牢牢地被捆绑在“应试”的战车上,虽左冲右突,疲于奔命,但终究低效少功。
纵观作文教学的现状,低效少功的症结主要有二个:一个是命题不当;二是训练量严重不足。命题不当造成三个弊端:其一是让学生视作文为畏途;其二是滋生了形式主义为作文而作文的倾向;其三是偏离了作文教学的重点。训练量严重不足的原因是毕其功于课内,课外训练是少之又少。命题不当的根源在于以“应试”为目的。所以只有变“应试”为“应需”,让课程教育素质化,素质教育课程化,才可能打开封闭型的课堂教学的大门,使课外无限的时空,均成为学生“应需”的战场。
现在有一种流行说法,认为中学生作文首先是“无话说”、“没的写”。所以中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这反映了中学生作文的某些现象,但本质上应该说这是应试性作文训练所带来的误区。因为就实际而言,将来学生离开学校步入社会需要提笔写东西的时候,困扰他们的经常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的问题。没东西可写,他可以扩大阅读范围,不断丰富知识储备;他可以深入观察生活,从生活源泉中摄取写作素材,做到厚积薄发。而眼下要急于解决的倒是有东西想写,要写却苦于不知道该怎么写。即使是升入高校的学生大多也是这种情况。他们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毕业论文,经常遇到的也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的问题。中学作文教学花大气力教学生“写什么”,教审题本领,而对终生受用的“怎么写”的知识和技巧却掉以轻心,轻描淡写,不花大力气指导、批改,这实际上是一种偏离、一种倒置。“为什么不用这份精力教给他们终身受用的‘怎么写’的本领?”张志公先生的质问是令人深思的。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中学作文教学主要承担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对中学生来说,提高他们写作能力是提高全民族基本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交流思想、沟通信息、表达情感、传授知识、阐述观点无不仰仗语言文字,所以写好作文,是为了适应生活,终身受益。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写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学作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信息化、高社交化、高效率化的现代社会和文明与进步,正日益要求人们更加精确地有条理地快速地运用语言文字去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以促进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的每一方面,也都不可能完全不借助书面表达这根纽带来沟通联系,这就意味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平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写作还是发展智能、培养开拓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思维也在向更高阶段发展,反映这种发展着的思维的语言也必须相应发展。作文教学即是以思维训练作为基础的,通过作文教学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作为现代人才的最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创造性,而写作的过程就是以思维为核心的综合能力体现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性的劳动的过程,所以写作是培养创造意识、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写作还是提高思想、陶冶情操、积累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工具。决不能把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从思想修养、经验学识之中孤立出来,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决不能把作文教学从各个方面的教育之中孤立出来,作文教学必须置身在与各方面教育密切结合的前提之下。就写作训练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来看,写作对一个人的思想、学问和能力的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学得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上,写作早已成为中学生学习各科的工具,如各科的笔记、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学习计划与总结,各科作业等等,这些都表明中学生们已经在不断地运用这个工具,去探索人生与自然的奥秘,去积累文化科学知识了。
作为21世纪的新人,所面临的将是一个飞速发展而又充满竞争的时代,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变化更新。作为一代新人,在学校必须是聪明伶俐的孩子,走上社会则应该是讲究效率而又敢于探索的勇士,这一切都离不开作文功底。为了熟练地运用写作这个工具去探索新知,积学长才,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去确立作文教学的重要地位,必须更加努力地去提高作文教学的水平。
纵观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轨迹,事实上人们对作文教学始终还是重视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十分重视。”这就从语文教育的总体结构和学生语文程度评价标准两个方面,肯定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作文教学从来就是实现语文教学最终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作用是别的任何教学所无法取代的。
然而,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认识与实际常常有不相一致的地方。时至今日,作文教学依然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仍然面临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早就疾呼过:“十年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这“不过关”的,我想主要指的是作为“重要尺度”的作文。对此,张志公先生就这么论断过:“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为什么会这么难呢?张志公先生有这么一段精辟的论述:“我想,这也许跟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不大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然会导致教学中不大合适的作法。看法不大对头,教学的作法不大合适,训练的效果自然就不会很好,久而久之,成了“老大难”。可见作文教学低效率的状况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和整个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的陈腐落后密切相关。所以要解决作文教学的“老大难”的问题,第一位的工作就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应需”而不是“单一应试”的作文教学目的观。只有这样,“看法”才能“对头”,“作法”才可能达到“合适”。
强调以“应需”为首要的作文教学目的观,是基于对语文学科性质观的深刻认识,并由此生发出的对作文教学方向大彻大悟的坚定信念与深切的体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用语言形成的文章或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及其人文内涵。这就决定,作文教学为社会、为人生实用的本质特点。其应用的范围是最大的——与社会人生的活动区等同;介入的程度是最深的——与思维同体同步。所以作文教学的“应需”是固有的,而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新近才发现的。
叶圣陶先生反对作文教学以“应试”为首务,力主以“应需”为目的,这一见解渗透在他的多篇作文教学论稿之中。他一再强调写作和阅读一样,都应当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项目,好比谈话和吃饭是生活中的一个项目”一样,他认为写作是人的一种生活能力,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需求,“把语文习惯锻炼得良好,至少就有了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他还说,“尽量运用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需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基于这种极具现代的写作教育观念,他极力反对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教学,多次撰文阐明以“必需”为练习作文目的的重要性。他说:“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对这个问题,老师必须有正确的认识。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如果说考试,人在一生中不知道要遇到多少次的作文考试,写信,写通知,写计划,写总结,写报告等等,全是作文考试。如果升学考试通过了,写封信却词不达意,按实说,这个人的作文考试还没有及格。从广义的考试看,升学,升学考试的次数极其少,一生中不过几回,而别种考试却天天碰到,并且成绩的好坏,不但关系自己,还跟别人有关,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这些真知灼见可谓切中肯綮,可惜不为众多教师所接受,作文教学始终牢牢地被捆绑在“应试”的战车上,虽左冲右突,疲于奔命,但终究低效少功。
纵观作文教学的现状,低效少功的症结主要有二个:一个是命题不当;二是训练量严重不足。命题不当造成三个弊端:其一是让学生视作文为畏途;其二是滋生了形式主义为作文而作文的倾向;其三是偏离了作文教学的重点。训练量严重不足的原因是毕其功于课内,课外训练是少之又少。命题不当的根源在于以“应试”为目的。所以只有变“应试”为“应需”,让课程教育素质化,素质教育课程化,才可能打开封闭型的课堂教学的大门,使课外无限的时空,均成为学生“应需”的战场。
现在有一种流行说法,认为中学生作文首先是“无话说”、“没的写”。所以中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这反映了中学生作文的某些现象,但本质上应该说这是应试性作文训练所带来的误区。因为就实际而言,将来学生离开学校步入社会需要提笔写东西的时候,困扰他们的经常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的问题。没东西可写,他可以扩大阅读范围,不断丰富知识储备;他可以深入观察生活,从生活源泉中摄取写作素材,做到厚积薄发。而眼下要急于解决的倒是有东西想写,要写却苦于不知道该怎么写。即使是升入高校的学生大多也是这种情况。他们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毕业论文,经常遇到的也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的问题。中学作文教学花大气力教学生“写什么”,教审题本领,而对终生受用的“怎么写”的知识和技巧却掉以轻心,轻描淡写,不花大力气指导、批改,这实际上是一种偏离、一种倒置。“为什么不用这份精力教给他们终身受用的‘怎么写’的本领?”张志公先生的质问是令人深思的。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中学作文教学主要承担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对中学生来说,提高他们写作能力是提高全民族基本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交流思想、沟通信息、表达情感、传授知识、阐述观点无不仰仗语言文字,所以写好作文,是为了适应生活,终身受益。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写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学作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信息化、高社交化、高效率化的现代社会和文明与进步,正日益要求人们更加精确地有条理地快速地运用语言文字去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以促进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的每一方面,也都不可能完全不借助书面表达这根纽带来沟通联系,这就意味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平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写作还是发展智能、培养开拓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思维也在向更高阶段发展,反映这种发展着的思维的语言也必须相应发展。作文教学即是以思维训练作为基础的,通过作文教学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作为现代人才的最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创造性,而写作的过程就是以思维为核心的综合能力体现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性的劳动的过程,所以写作是培养创造意识、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写作还是提高思想、陶冶情操、积累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工具。决不能把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从思想修养、经验学识之中孤立出来,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决不能把作文教学从各个方面的教育之中孤立出来,作文教学必须置身在与各方面教育密切结合的前提之下。就写作训练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来看,写作对一个人的思想、学问和能力的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学得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上,写作早已成为中学生学习各科的工具,如各科的笔记、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学习计划与总结,各科作业等等,这些都表明中学生们已经在不断地运用这个工具,去探索人生与自然的奥秘,去积累文化科学知识了。
作为21世纪的新人,所面临的将是一个飞速发展而又充满竞争的时代,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变化更新。作为一代新人,在学校必须是聪明伶俐的孩子,走上社会则应该是讲究效率而又敢于探索的勇士,这一切都离不开作文功底。为了熟练地运用写作这个工具去探索新知,积学长才,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去确立作文教学的重要地位,必须更加努力地去提高作文教学的水平。
纵观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轨迹,事实上人们对作文教学始终还是重视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十分重视。”这就从语文教育的总体结构和学生语文程度评价标准两个方面,肯定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作文教学从来就是实现语文教学最终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作用是别的任何教学所无法取代的。
然而,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认识与实际常常有不相一致的地方。时至今日,作文教学依然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仍然面临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早就疾呼过:“十年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这“不过关”的,我想主要指的是作为“重要尺度”的作文。对此,张志公先生就这么论断过:“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为什么会这么难呢?张志公先生有这么一段精辟的论述:“我想,这也许跟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不大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然会导致教学中不大合适的作法。看法不大对头,教学的作法不大合适,训练的效果自然就不会很好,久而久之,成了“老大难”。可见作文教学低效率的状况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和整个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的陈腐落后密切相关。所以要解决作文教学的“老大难”的问题,第一位的工作就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应需”而不是“单一应试”的作文教学目的观。只有这样,“看法”才能“对头”,“作法”才可能达到“合适”。
强调以“应需”为首要的作文教学目的观,是基于对语文学科性质观的深刻认识,并由此生发出的对作文教学方向大彻大悟的坚定信念与深切的体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用语言形成的文章或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及其人文内涵。这就决定,作文教学为社会、为人生实用的本质特点。其应用的范围是最大的——与社会人生的活动区等同;介入的程度是最深的——与思维同体同步。所以作文教学的“应需”是固有的,而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新近才发现的。
叶圣陶先生反对作文教学以“应试”为首务,力主以“应需”为目的,这一见解渗透在他的多篇作文教学论稿之中。他一再强调写作和阅读一样,都应当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项目,好比谈话和吃饭是生活中的一个项目”一样,他认为写作是人的一种生活能力,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需求,“把语文习惯锻炼得良好,至少就有了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他还说,“尽量运用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需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基于这种极具现代的写作教育观念,他极力反对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教学,多次撰文阐明以“必需”为练习作文目的的重要性。他说:“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对这个问题,老师必须有正确的认识。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如果说考试,人在一生中不知道要遇到多少次的作文考试,写信,写通知,写计划,写总结,写报告等等,全是作文考试。如果升学考试通过了,写封信却词不达意,按实说,这个人的作文考试还没有及格。从广义的考试看,升学,升学考试的次数极其少,一生中不过几回,而别种考试却天天碰到,并且成绩的好坏,不但关系自己,还跟别人有关,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这些真知灼见可谓切中肯綮,可惜不为众多教师所接受,作文教学始终牢牢地被捆绑在“应试”的战车上,虽左冲右突,疲于奔命,但终究低效少功。
纵观作文教学的现状,低效少功的症结主要有二个:一个是命题不当;二是训练量严重不足。命题不当造成三个弊端:其一是让学生视作文为畏途;其二是滋生了形式主义为作文而作文的倾向;其三是偏离了作文教学的重点。训练量严重不足的原因是毕其功于课内,课外训练是少之又少。命题不当的根源在于以“应试”为目的。所以只有变“应试”为“应需”,让课程教育素质化,素质教育课程化,才可能打开封闭型的课堂教学的大门,使课外无限的时空,均成为学生“应需”的战场。
现在有一种流行说法,认为中学生作文首先是“无话说”、“没的写”。所以中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这反映了中学生作文的某些现象,但本质上应该说这是应试性作文训练所带来的误区。因为就实际而言,将来学生离开学校步入社会需要提笔写东西的时候,困扰他们的经常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的问题。没东西可写,他可以扩大阅读范围,不断丰富知识储备;他可以深入观察生活,从生活源泉中摄取写作素材,做到厚积薄发。而眼下要急于解决的倒是有东西想写,要写却苦于不知道该怎么写。即使是升入高校的学生大多也是这种情况。他们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毕业论文,经常遇到的也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的问题。中学作文教学花大气力教学生“写什么”,教审题本领,而对终生受用的“怎么写”的知识和技巧却掉以轻心,轻描淡写,不花大力气指导、批改,这实际上是一种偏离、一种倒置。“为什么不用这份精力教给他们终身受用的‘怎么写’的本领?”张志公先生的质问是令人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