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第2期 ID: 356410

[ 王启彦 文选 ]   

试探湖北省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走向

◇ 王启彦

  综观从2004年至今的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卷,可以看出语文试卷与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是:2004年求稳,试卷结构和命题设计思路与全国卷保持一致,成功实现了全国卷向湖北卷的平稳过渡;2005年求进,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加强了考试内容的改革,开始体现湖北教育大省的特点,彰显荆楚文化的特色,初显湖北的命题风格;2006年——2007年在前进的道路上又有所创新,在试卷结构和命题设计思路上突出了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与风采,走出了一条湖北特色的高考作文命题之路。
  这条“湖北特色”的高考作文命题之路,其运行轨迹就笔者的理解,有以下四点:
  
  一、思辨能力与“高原”气象——2004、2005年命题
  
  2004年是湖北省首次自主命题,高考作文仍遵循2003年全国卷作文题(由《韩非子》中的寓言“智子疑邻”引出的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基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诗。诗的小引说: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面铜镜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制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制得一样光亮,问题是买镜子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
  工匠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有明镜,也有昏镜。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2005年仍沿袭了2004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寻找命题材料的思路,并在其哲理与人生、社会价值的深度和广度上又别开生面地跃上一个新的思维与写作高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专家们称:从考查能力而言,2004、2005年的作文明显地摆脱了全国卷纯粹的道德价值观考查,更加侧重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法。前些年的高考作文偏重考查道德价值观,价值指向很明确,致使没有实践经历的学生无法表达真情实感。“试题突破了连续几年来的话题作文模式,在形式上模糊了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的界限;在内容上加强了哲理性、思辨性。”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感悟后作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吃透材料的主旨。考题中蕴涵的丰富的哲理,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深思,让我们再一次意识到学好哲学对写好高考作文的重要性。命题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可以不断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的世界,引导人们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可以克服自我在认识过程中的种种偏见,指导我们的认识和实践过程,增强了人们的思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以为,2004、2005年的试题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本价值观渗透到作文命题中来,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种理性的人本价值与思维能力的考察要求,对高中学生来说,确实是勉为其难了。对高中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导向其作用也是值得探讨的。这种“哲理”的高度,其“思辨性”的难度,并“蕴含”其中的深度,要考生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中去发掘出来,并形成八百字以上的文章,其本身的信度就可想而知。2005年题从材料本身来看,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谈内与外的辩证关系。材料告诉考生只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同时只有跳过事物的具体细节,才能全面地了解事物,才不会被局部所迷惑。材料表面上谈的是写文章,但作文时,考生必须展开相似联想和类比联想,如将内、外关系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联系起来,将个人和集体、现实和理想、局部和全局的关系等联系起来,然后从生活中找到其具象,如果抛开事物联系来谈,文章难符合要求。同时考生要对事物进行认知和评价,将全文的主旨进行升华。无论考生写的是哪种文体,都要挖掘到一定的深度,才能得到满意的分数。
  所以,笔者把这两年的试题比为“高原气象”。试想:“高原”有广阔无垠的充满绿意的草原,有终年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名山大川,有飘游着朵朵白云的蓝蓝的悠远的天空,有湛蓝透澈几百载没有一丝污染的高原湖泊;当然,也还有开放在高原上的各种各样的野花,怒放在皑皑白雪中的冰山雪莲与掩映其中的昆山美玉,还有生活在高原上的藏羚羊……气象万千,气势恢弘。
  而另一方面,这种“书斋型”材料离考生生活与学习实际相距甚远,增加了考生理解和写作的难度的高原气象,必然造成不良的高原缺氧反应。缺氧就必然导致头痛、气短、胸闷、厌食、微烧、头昏、乏力。这缺“氧”的原因有多种,但可能最根本的一点还是海拔高度,虽说高度有一个广阔的视野,但由于大多学生难以达到这一“高度”,所以引出种种不良反应,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与教训。
  
  二、语本之源的“城市”回归————2006年命题
  
  相对于2005年的命题,2006年的湖北省高考作文题,确实是语文教与学本义的一次回归。所以我不妨把它称为“语本之源的回归”。2005年的湖北作文题门槛太高,许多学生文言文读不懂,文字的内容领会不深,因此出现了许多偏离题意的低分作文。确实,作文材料高深莫测,学生像读天书,即使读懂了文言文,学生也很难围绕话题,准确审题立意,因为作文题中的提示语太隐讳。这个门槛高得让人生畏,现在想来有些考生可能还不寒而栗。但是2006年的作文题,文字简单明确,而内容博大精深。作文提示语也十分明确,作文要求具体可行。可以说是由“青藏高原”回归到了我们都很熟悉的“城市”生活。
  请看:
  在汉语中“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后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以上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它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想起来思考。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这种“语本之源”的回归,从教与学的风向指示标来看,有助于使语文教学真正回到正路。入题容易,难度不大。情景式无标题的话题作文,先给材料创设写作情境,降低审题难度,再附提示语言,指明写作角度,暗示主题意向,最后提出作文要求。以带“三”词语为话题,内容宽泛,角度较多,难度不大,考生很好下笔。相对前几年湖北作文考题来说,容易了许多。
  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来看,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吸取民族文化的营养,是语文教育份内之责。可以说命题者正是有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状态,以传统文化丢失为话题,在作文题目中大量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精华之一是首句“在汉语里”这一提法,从语法角度来讲,是介词结构前置,以突出“汉语”一词,这是一种纯理性的提法,它的指向十分明确,直指母语,因此作文内容必须涉及我们母语中的某个词语。其次是列举昭示传统固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和熟语五个,可谓不厌其烦。这些词语流传千百年,已经成为固定词语而家喻户晓,里面包含了中国式的做事做人的方法和经验,显示了传统文化中做事的准则和做人的学问。学生们与其说在考场作文,毋宁说是沐浴传统文化的春风喜雨之中。
  2006年的命题导向,引领了中学语文教学的语本方向。命题者列举了五个词语,学生又可以联想到几百个带有“三”字的词语,而这些不同的词语又提供了不同的生活场景,展示了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方法,显示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意志,显示了不同的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学生们思维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眼睛明亮了。他们可以回到三国古战场,见证那血雨腥风的年代,经历那悲壮慷慨的场面,领略到可歌可泣的英雄风范,与英雄与偶像对话,表达个人仰慕的情怀。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与当今成功人士共同分享他们的坚持拼搏,探索人生,感悟生活的经历,从而立志又励志。
  当然,“城市”缺少的就是“农村”的自然清新,考生只能按现成的“三思”、“三省”等观点行文。考生不易也不宜写出有批判色彩、或辩证性的思想认识。命题指向单一化、模式化。另外,话题过余宽泛,不便抑制考试中的宿构和抄袭现象发生。这大概又是“城市”中产生的种种问题。
  
  三、生本学习的“胡同”探索——2007年命题
  
  对一个高中生来说,写自己的生活、学习,写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感悟,才是作文之本。从作文教与学的根本之道讲,惟有这样的作文,才是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好文章。无疑,2007年的命题,在高考与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学生如何学好语文、写好作文,以及这几者如何衔接等问题上又进行新的探索。这种以语文为本,以语文学习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的“语本”与“生本”理念,无疑又是2007年作文命题的一大亮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周文涛老师评道:今年的作文题导向很好,能引导学生回归语文学习本源,明确语文学习目的,帮助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母语学习,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汉语何去何从实际上是如何保持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的问题,它告诉我们在融入世界潮流的同时,要保持民族特性。题目还可以考查考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水平。
  “母语”这个话题,给考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开阔的思想表达的空间。材料对母语作了比较全面的概括,涉及母语的性质、价值、作用和意义,材料最后的“感受”、“学习”、“运用”三个词概括了我们与母语的密切关系。只要认真揣摩材料,不难发现材料中许多写作的角度。比如,可以阐述母语的性质和价值,可以论述母语的作用和意义,可以叙述你或者是身边的人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的故事。因此,这篇文章并不难写。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背景下来谈论母语的,强势外语的冲击,网络文化的泛滥,都会使我们对母语的前途深感担忧,文章必须涉及我们母语的这些现状以及人们对母语的态度,而一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就是“文章合为时而著”了,你的文章就会进入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
  但是,“母语”这个话题,由于其关键词词义的单一性,作文的开拓和思维的拓展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无法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立体的思维空间和写作天地。难度在于很多考生恐怕很难从“民族文化载体”高度去审视母语,同时,母语是个很抽象的概念,怎样把它与具体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一些考生恐怕很难较好完成这种思维转换。这就如同我们进了城市,而你只能行走在一条,而且是唯一的一条“胡同”里,所见到的风景与色彩就十分有限了。
  
  四、敢问路在何方——走出胡同的天地——2008年
  
  2004年的“买镜”,考查了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2005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考查了考生对生存及生活状态的选择;2006年的对带“三”词语的联想与感悟,考查了考生对语言文化意蕴的人生体验;2007年对“母语”的感受、学习与运用,考查考生对民族文化认识传承与弘扬。四年的历程,在语文的天地里走出了一条由“高原”——“城市”——“胡同”的湖北特色的命题之路。这是一条艰辛的探索之路,也是一条语文教学与考试的希望之路。2008年的命题,将会走向何方呢?
  一个好的作文命题,体现在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力,调动学生日常的学习积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检验学生终身学习的可持续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凡是贤明的语文教师,他出的题目应该不出学生的经验范围,应当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足点上,替学生设想。”因此,命题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写作实际和写作心理,力求把题目出到学生的心坎上,要切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记,有物可状,有情可抒。一个好的作文题目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可以成为学生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也可以成为学生驰骋想象、发展智力的“导火线”,能使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以我手写我心”。
  走出“城市”的“胡同”之后,2008年的湖北省命题仍将坚持走“湖北特色”的“语本之路”与“生本之路”。
  “语本之路”,就是继续在语文这个“城市”之中观光。这类作文题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如2006、2007年题根据对语文的感受、学习和运用作文;而江西题在“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两个命题中任选一题来写,前者表达语文的一往情深固然稳妥,后者表达对语文的失望也不为过分,考生甚至可以表达对语文教材、语文学习的失望!北京题以对“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两句唐诗的感受理解为基础,延伸拓展到社会人生的感受等。材料更贴近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让审题不是从题目出发而是从材料入手,既具有开放性,更具有启发性,能更有效地调动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这些题重在对语文教与学的根本上的人文意识考察,无疑也是2008年值得关注的一个重点。
  “生本之路”,就是指“生本、人本作文”。他强调学生应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未来。“生本之路”,“人本作文”必须理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倡导公平竞争,颂扬人与人之间的爱,学会沟通,学会尊重与宽容,学会赞美与鼓励,倾听他人,欣赏他人,善待他人,团结协作,感悟亲情、友情,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2)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遵循社会公德,遵守社会法则,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呼唤法律意识,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
  (3)人与自我的关系:包括确立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推崇砺志自强的品质,呼唤对卓越成功的不懈追求和对有品位的文化艺术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关注健康问题(包括身体的、心理的、人格的、个性的),注重内心的探索,促进自我发展等。
  (4)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热爱自然,关注自然,正确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与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遵循自然界的法则,树立环保意识,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人本作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一种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来关心、理解、尊重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现实和未来深怀忧虑;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心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地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生本之路”与“生本作文”、“人本作文”必将成为2008高考作文命题的逻辑思路。
  [作者通联:湖北咸丰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