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2年第10期 ID: 355557

[ 朱冬民 文选 ]   

独特的叙事结构背后隐伏着深沉的悲痛

◇ 朱冬民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精心描绘的一幅湘西人物风情画。历来的评论者大多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小说的人物塑造和风土人情描绘上,而忽视了作为一部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叙事学价值。通过细读小说文本,我们发现《边城》有着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叙事结构,它的叙事艺术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从根本意义上说,“小说的叙事是人类对自我经验的一种“书写”,而作家创作出的小说就是这一书写的痕迹”。①由于个体经验和感受的不同,作家在创作作品时采取的叙事艺术会有所不同,作家的叙事艺术体现了作家对世界独特而复杂的感受方式。通过叙事艺术的运用,作家可以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人生,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看法;而读者也可以通过对作家叙事艺术的解读,领略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探究出作家对人生社会独到的观察和见解。
  下面,笔者以课文《边城(节选)》为例,探析其独特的叙事艺术。
  一、叙事时间形成的环状结构
  现代叙事学理论认为,小说是以时间符号(语言)为表达媒介、以时间文本(故事)为主导的本体形态。这就决定了小说必然是以时间为主导。它一方面表现为故事情节本身的时间状态,即故事时间;另一方面表现为文本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即叙事时间。叙事时间可以打破故事时间,与现实时间不同步进行,而运用顺、逆、倒、插等多种手法,重新对故事时间排列组合,进而体现出作家独特的审美追求。《边城(节选)》的故事场景同为端午节龙舟赛会,但作家对小说的故事时间(前年——去年——今年)进行了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了文本的叙事时间(今年——前年——去年)。小说叙事以现在时间的自然伸延(第3节、第6节)和过去时间的有意回溯(第4、5节)为支点,交叉推动情节的发展,形成了文本的交叉性结构:今年端午节是前两年端午节的延长,而前年端午节是去年端午节的延伸,去年端午节又是今年端午节的延伸。小说中两种时间交替出现,将文本世界的今天与昨天、现代与传统联系起来,形成了以时空交叉、情绪脉动构建的文本叙事结构。文本时空的这种回环往复的形态,体现了沈从文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层次思考,表现出作家对过去时间体的自觉意识和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同时,小说文本现在与过去的叙事对照,又隐含着作家对“边城”过去“美”的眷恋,对“边城”现在变异的“隐忧”。
  《边城(节选)》的叙事策略还表现在它的叙事节奏上。叙事节奏即故事时间与叙事篇幅之比:故事时间长,叙事篇幅短,则故事节奏快;故事时间短,叙事篇幅长,则故事节奏慢。小说第3节,写农历五月初一,龙舟试水,把翠翠唤回到两年前的同一天;第4、5两节,写前两个端午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相识。三个端午节之间是两年的时间空白,叙事速度明显加快;而第1节端午风俗、第6节渡口争持和祖孙对话,叙事速度明显放慢,叙事密度增大。小说叙事时间在时距上的这种变化使文本结构显示出极强的节奏感:疏密有致,张弛得法。在对时间与生命的反复追溯和质问中,读者获得了新的阅读体验。
  总之,《边城(节选)》有意在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上制造的这种明显反差和跨度,使时间由组织叙事的线索,上升为叙事者的主体体验,叙事时间超越了叙事形式的意义。小说中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主线将散乱的湘西端午风俗贯通;“偶然”的故事之珠被自然的时序之线串成“边城”的人事之链。祖孙二人都自成一个叙述回路,又两两相对,此起彼落,相互叠唱,看似散漫的结构呈现出一种极为开放的立体环状结构模式。同时,翠翠的爱情故事,与十七年前母亲的命运相暗合,既表现了文本意义的回环升华,又表现了人物生命形式的回环叠印。
  二、叙事空白留下的生成空间
  文本意义是作家、作品和读者共同构成的。“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对读者来说,文本只是一个多层次、不确定的意义框架,“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②读者只有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填补文本叙事空白,才能在广阔的叙事空间想象中品味出人物性情,在文本言语的叙事中感受其丰沛意义,在反复揣摩回味中走进叙事空白构建的无穷情境的张力之中。
  课文选自《边城》第3至第6节,四节展现了同一幅湘西风俗画卷——边城端午龙舟赛会。三次龙舟赛会让少女翠翠的爱情慢慢生长了。而“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节日。”③既然中秋、新年和端午一样是一年中“最热闹”、“最有意义”的节日,可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怎么毫无故事呢?虽然小说后文说“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因而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④但热闹的舞龙耍狮子的新年,傩送去了哪里呢?以至于翠翠觉得新年也不如那个端午“甜而美”?另外,端午节龙舟赛会上翠翠对傩送产生了爱情,三个节日之外的两年多时间里,翠翠怎么从来就没有遇见过傩送,那么她的爱情萌芽又是怎样渐渐长大的呢?读者进一步细读文本,深入思考,还会发现:一个近乎与世隔绝的十六岁纯情少女何以见了二佬一面就会产生朦胧的爱情?何以对大佬就产生不了这份感情?大佬天保与二佬傩送对翠翠而言的区别到底在哪里?难道真如小说后文所述:大佬“走车路”抑或大佬的歌唱得不如二佬的好?等等。“艺术的质量不仅在于它挑选了什么,而且也在于它没有挑选什么”。⑤八千多字的《边城(节选)》中,作者在三个端午节之外留下了大量的叙事空白,让读者自己运用阅读体验和生活经验去想象、去补充。笔者认为这正是该小说叙事艺术魅力之所在。
  《边城(节选)》的叙事空白还包括“过去的故事”与“现在的故事”之间的叙事裂缝。“过去的故事”就是十七年前翠翠母亲的故事,而“现在的故事”就是翠翠的故事。虽然节选文本对旧故事只是淡淡提了一句:(祖父)“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但这“另外一种东西”却一直对新故事产生影响,母亲的故事始终笼罩着翠翠的命运,女儿的悲剧也使得老船夫对孙女的婚事变得那么慎重,那么举棋不定。两个故事相互叠印,旧故事推动着新故事向悲剧的方向发展。由此,小说叙事在一个更大层面上为读者留足了想象和生成空间,读者只有细读文本,细心品味文本的叙事节奏,寻找文本的叙事缝隙,才能进入文本言语的灵魂世界,感悟文本叙事空白的丰富意义。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精心描绘的一幅湘西人物风情画。历来的评论者大多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小说的人物塑造和风土人情描绘上,而忽视了作为一部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叙事学价值。通过细读小说文本,我们发现《边城》有着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叙事结构,它的叙事艺术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从根本意义上说,“小说的叙事是人类对自我经验的一种“书写”,而作家创作出的小说就是这一书写的痕迹”。①由于个体经验和感受的不同,作家在创作作品时采取的叙事艺术会有所不同,作家的叙事艺术体现了作家对世界独特而复杂的感受方式。通过叙事艺术的运用,作家可以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人生,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看法;而读者也可以通过对作家叙事艺术的解读,领略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探究出作家对人生社会独到的观察和见解。
  下面,笔者以课文《边城(节选)》为例,探析其独特的叙事艺术。
  一、叙事时间形成的环状结构
  现代叙事学理论认为,小说是以时间符号(语言)为表达媒介、以时间文本(故事)为主导的本体形态。这就决定了小说必然是以时间为主导。它一方面表现为故事情节本身的时间状态,即故事时间;另一方面表现为文本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即叙事时间。叙事时间可以打破故事时间,与现实时间不同步进行,而运用顺、逆、倒、插等多种手法,重新对故事时间排列组合,进而体现出作家独特的审美追求。《边城(节选)》的故事场景同为端午节龙舟赛会,但作家对小说的故事时间(前年——去年——今年)进行了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了文本的叙事时间(今年——前年——去年)。小说叙事以现在时间的自然伸延(第3节、第6节)和过去时间的有意回溯(第4、5节)为支点,交叉推动情节的发展,形成了文本的交叉性结构:今年端午节是前两年端午节的延长,而前年端午节是去年端午节的延伸,去年端午节又是今年端午节的延伸。小说中两种时间交替出现,将文本世界的今天与昨天、现代与传统联系起来,形成了以时空交叉、情绪脉动构建的文本叙事结构。文本时空的这种回环往复的形态,体现了沈从文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层次思考,表现出作家对过去时间体的自觉意识和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同时,小说文本现在与过去的叙事对照,又隐含着作家对“边城”过去“美”的眷恋,对“边城”现在变异的“隐忧”。
  《边城(节选)》的叙事策略还表现在它的叙事节奏上。叙事节奏即故事时间与叙事篇幅之比:故事时间长,叙事篇幅短,则故事节奏快;故事时间短,叙事篇幅长,则故事节奏慢。小说第3节,写农历五月初一,龙舟试水,把翠翠唤回到两年前的同一天;第4、5两节,写前两个端午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相识。三个端午节之间是两年的时间空白,叙事速度明显加快;而第1节端午风俗、第6节渡口争持和祖孙对话,叙事速度明显放慢,叙事密度增大。小说叙事时间在时距上的这种变化使文本结构显示出极强的节奏感:疏密有致,张弛得法。在对时间与生命的反复追溯和质问中,读者获得了新的阅读体验。
  总之,《边城(节选)》有意在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上制造的这种明显反差和跨度,使时间由组织叙事的线索,上升为叙事者的主体体验,叙事时间超越了叙事形式的意义。小说中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主线将散乱的湘西端午风俗贯通;“偶然”的故事之珠被自然的时序之线串成“边城”的人事之链。祖孙二人都自成一个叙述回路,又两两相对,此起彼落,相互叠唱,看似散漫的结构呈现出一种极为开放的立体环状结构模式。同时,翠翠的爱情故事,与十七年前母亲的命运相暗合,既表现了文本意义的回环升华,又表现了人物生命形式的回环叠印。
  二、叙事空白留下的生成空间
  文本意义是作家、作品和读者共同构成的。“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对读者来说,文本只是一个多层次、不确定的意义框架,“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②读者只有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填补文本叙事空白,才能在广阔的叙事空间想象中品味出人物性情,在文本言语的叙事中感受其丰沛意义,在反复揣摩回味中走进叙事空白构建的无穷情境的张力之中。
  课文选自《边城》第3至第6节,四节展现了同一幅湘西风俗画卷——边城端午龙舟赛会。三次龙舟赛会让少女翠翠的爱情慢慢生长了。而“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节日。”③既然中秋、新年和端午一样是一年中“最热闹”、“最有意义”的节日,可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怎么毫无故事呢?虽然小说后文说“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因而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④但热闹的舞龙耍狮子的新年,傩送去了哪里呢?以至于翠翠觉得新年也不如那个端午“甜而美”?另外,端午节龙舟赛会上翠翠对傩送产生了爱情,三个节日之外的两年多时间里,翠翠怎么从来就没有遇见过傩送,那么她的爱情萌芽又是怎样渐渐长大的呢?读者进一步细读文本,深入思考,还会发现:一个近乎与世隔绝的十六岁纯情少女何以见了二佬一面就会产生朦胧的爱情?何以对大佬就产生不了这份感情?大佬天保与二佬傩送对翠翠而言的区别到底在哪里?难道真如小说后文所述:大佬“走车路”抑或大佬的歌唱得不如二佬的好?等等。“艺术的质量不仅在于它挑选了什么,而且也在于它没有挑选什么”。⑤八千多字的《边城(节选)》中,作者在三个端午节之外留下了大量的叙事空白,让读者自己运用阅读体验和生活经验去想象、去补充。笔者认为这正是该小说叙事艺术魅力之所在。
  《边城(节选)》的叙事空白还包括“过去的故事”与“现在的故事”之间的叙事裂缝。“过去的故事”就是十七年前翠翠母亲的故事,而“现在的故事”就是翠翠的故事。虽然节选文本对旧故事只是淡淡提了一句:(祖父)“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但这“另外一种东西”却一直对新故事产生影响,母亲的故事始终笼罩着翠翠的命运,女儿的悲剧也使得老船夫对孙女的婚事变得那么慎重,那么举棋不定。两个故事相互叠印,旧故事推动着新故事向悲剧的方向发展。由此,小说叙事在一个更大层面上为读者留足了想象和生成空间,读者只有细读文本,细心品味文本的叙事节奏,寻找文本的叙事缝隙,才能进入文本言语的灵魂世界,感悟文本叙事空白的丰富意义。

独特的叙事结构背后隐伏着深沉的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