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2年第10期 ID: 355565

[ 张娟 文选 ]   

播课平台,引领语文教学走向“深水区”

◇ 张娟

  一、课例背景
  网络平台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应用于教学中,并为教学增添新的活力。对于它如何发挥最大平台效能,很多学校也都在积极的探索中。两年来,本人非常幸运地参加了今日学校《依托网络平台,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逐渐地了解到今日学校作为第一批“上海市信息化实践学校”的背景和运作情况,于是开始关注今日学校如何结合学校实情,依托网络平台,与学科教学进行多元整合,促进教师业务发展的情况。在陆续参与“学校教师对于校网络平台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设计等工作过程中,对该校“网络平台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笔者试图以播客平台为载体,通过观察该校张秋婉等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来探寻“多元化教学背景下,网络平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规律。
  二、课例呈现
  通过播课平台,我观看的课例是张秋婉老师执教的《雁》。细读文章,发现文章是通过大雁为实现梦想,面对回天乏力的悲惨命运,以死明志的故事,表达大雁对爱情的忠贞、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尊严的渴求,反衬了人的自私与残忍。文章刻画了三种生命状态:以雁为代表的纯洁美好、追求梦想的生命。以张家夫妇为代表的自私丑恶的生命和以鹅为代表的平庸的生命。文章用拟人化的手法,对其进行了细腻而生动的描写。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张老师面对90%以上的民工子弟学生,确定了怎样的教学目标,又用怎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
  (一)初次执教:教学目标设置是否恰当
  课一开始,张老师首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圈出感受最深的地方。从学生交流中,引出“雁的形象为什么会给人如此深刻的印象?”这条主线,学生很快说出用了拟人的手法、心理描写等方式,并提到雁的叫声,但对叫声背后的表达情感说的大同小异。看来雁是在怎样的处境下发出这样的叫声,是学生思维的一个盲区。张老师接着又让学生想象雁语,提醒学生转换人称,抒发雁内心深处的悲哀,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表达了丰富的想象,氛围达到了高潮。张老师趁机引导学生剖析雁的死因,从而引出对“张家夫妇”的批判。此时学生一致表达了对“张家夫妇”的讨伐情感,此环节进行到一半,下课铃声响了。
  整节课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非常热烈。朗读、交流、圈画中学生的认知也在朝前发展,那么,这节课是否真正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学生是否真正走进文本,体验到作者的情感呢?
  我们从张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可揣摩出教学目标应是“1.通过朗读圈画,来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文章的主旨。2.通过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生动细腻的语言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依照加涅的理论,从教学目标蕴含的学习结果类型便可明确教学内容。以上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否合宜呢?这些目标对90%的民工子女学生的学情而言是否恰当?我想先把眼光投向学校的播课平台,力图从中寻找出同行和张老师本人的思想痕迹。
  (二)播课平台:第三只眼睛看自己
  课后的跟帖让我极感兴趣。
  师A:“张老师这节课令我很感动,尤其是范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带进了课文所营造的凄苦氛围。”
  师B:张老师设计了雁语想象的环节,尤其是提醒学生转换人称,抒发雁内心深处的悲哀之处,深深感动了我,更使学生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我认为是这节课的亮点……
  师C:教师提炼清晰、准确、适切的具体到每一课时的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工作,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能具体化,教学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师D:最后一个问题设计得好“雁的形象为什么会给人如此深刻的印象”,学生很快得出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心理描写等方式,此时如果教师能够及时进行追问,学生对这样写的好处,以及在文中的具体体现认识可能会更清楚一些。
  师E:学生在圈画雁努力过程的文字过程中,多次提到了雁的叫声,也都体会到了雁凄苦、悲凉的内心世界。可是叫声中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是不是教师的提问还可以更深入一些?
  而教研员王顺民老师则认为:“学生读到的只是两只雁为了纯洁的爱情殉情这些内容。对于‘它们双双自杀是因为失去了自由与尊严’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课堂中教师让学生找到了相关语句,却没有引导进行深入的思考。显然,教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需深入挖掘,对于目标还需进一步细化。”
  最有意思的是张秋婉老师本人的反思:“对于主题的把握,我最初认为文中的人是从侧面来衬托雁的,确实没有想到王老师说的文章把雁上升为人来写,人与雁是对立存在的两个维度。本节课三维目标有些笼统,还需更具体化,我没关注目标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从以上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这节课,今日学校的语文组观课集中在教学内容的展开与教学方法的匹配、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方面。多数老师的课堂观察是站在“教”的层面,而立足于学生的的困惑、问题、感受等“学”的层面的发言显得较为薄弱,其实这更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必要观察角度。作为一名旁观者,无论是语文教研组对问题的讨论,还是张秋婉老师本人的通过“第三只眼睛看自己”的反思,都让人感受到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教师提炼清晰、适切的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深刻的个人教学体验。
  上述体验和感受的产生,自然离不开播课平台特有的开放性。播课平台的出现,使张老师有机会把教学过程呈现在同行和专家面前,这不仅大大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手段,更让他们在同伴分享和专家引领下,经历理解性模仿、镶嵌自我感受等不同阶段,为今后的“二次成长”提供了契机。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网络教学平台在今日学校,已经由开始的课堂教学“辅助手段”变成了当前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
  (三)再次执教:推门而入,目标贯通
  课后,我和张秋婉老师本人进行了交流,因为都是陆新全语文工作室成员,所以在导师陆老师指导下,结合工作室活动,共同对这节课进行了再次研读,发现学生的阅读误区停留在“过分认知雁的爱情而忽视雁对梦想对自由的向往,片面关注故事的结局而淡视雁追求梦想的过程,偏重阅读雁的角色而忽视人的形象”方面。那么再次实践的过程就要使教学目标更为具体化,并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因素,抓住雁的心理变化过程。思考雁和人的象征意义,在沉浸文本的过程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体验表现思想感情的语言形式。   一、课例背景
  网络平台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应用于教学中,并为教学增添新的活力。对于它如何发挥最大平台效能,很多学校也都在积极的探索中。两年来,本人非常幸运地参加了今日学校《依托网络平台,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逐渐地了解到今日学校作为第一批“上海市信息化实践学校”的背景和运作情况,于是开始关注今日学校如何结合学校实情,依托网络平台,与学科教学进行多元整合,促进教师业务发展的情况。在陆续参与“学校教师对于校网络平台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设计等工作过程中,对该校“网络平台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笔者试图以播客平台为载体,通过观察该校张秋婉等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来探寻“多元化教学背景下,网络平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规律。
  二、课例呈现
  通过播课平台,我观看的课例是张秋婉老师执教的《雁》。细读文章,发现文章是通过大雁为实现梦想,面对回天乏力的悲惨命运,以死明志的故事,表达大雁对爱情的忠贞、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尊严的渴求,反衬了人的自私与残忍。文章刻画了三种生命状态:以雁为代表的纯洁美好、追求梦想的生命。以张家夫妇为代表的自私丑恶的生命和以鹅为代表的平庸的生命。文章用拟人化的手法,对其进行了细腻而生动的描写。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张老师面对90%以上的民工子弟学生,确定了怎样的教学目标,又用怎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
  (一)初次执教:教学目标设置是否恰当
  课一开始,张老师首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圈出感受最深的地方。从学生交流中,引出“雁的形象为什么会给人如此深刻的印象?”这条主线,学生很快说出用了拟人的手法、心理描写等方式,并提到雁的叫声,但对叫声背后的表达情感说的大同小异。看来雁是在怎样的处境下发出这样的叫声,是学生思维的一个盲区。张老师接着又让学生想象雁语,提醒学生转换人称,抒发雁内心深处的悲哀,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表达了丰富的想象,氛围达到了高潮。张老师趁机引导学生剖析雁的死因,从而引出对“张家夫妇”的批判。此时学生一致表达了对“张家夫妇”的讨伐情感,此环节进行到一半,下课铃声响了。
  整节课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非常热烈。朗读、交流、圈画中学生的认知也在朝前发展,那么,这节课是否真正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学生是否真正走进文本,体验到作者的情感呢?
  我们从张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可揣摩出教学目标应是“1.通过朗读圈画,来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文章的主旨。2.通过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生动细腻的语言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依照加涅的理论,从教学目标蕴含的学习结果类型便可明确教学内容。以上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否合宜呢?这些目标对90%的民工子女学生的学情而言是否恰当?我想先把眼光投向学校的播课平台,力图从中寻找出同行和张老师本人的思想痕迹。
  (二)播课平台:第三只眼睛看自己
  课后的跟帖让我极感兴趣。
  师A:“张老师这节课令我很感动,尤其是范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带进了课文所营造的凄苦氛围。”
  师B:张老师设计了雁语想象的环节,尤其是提醒学生转换人称,抒发雁内心深处的悲哀之处,深深感动了我,更使学生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我认为是这节课的亮点……
  师C:教师提炼清晰、准确、适切的具体到每一课时的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工作,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能具体化,教学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师D:最后一个问题设计得好“雁的形象为什么会给人如此深刻的印象”,学生很快得出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心理描写等方式,此时如果教师能够及时进行追问,学生对这样写的好处,以及在文中的具体体现认识可能会更清楚一些。
  师E:学生在圈画雁努力过程的文字过程中,多次提到了雁的叫声,也都体会到了雁凄苦、悲凉的内心世界。可是叫声中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是不是教师的提问还可以更深入一些?
  而教研员王顺民老师则认为:“学生读到的只是两只雁为了纯洁的爱情殉情这些内容。对于‘它们双双自杀是因为失去了自由与尊严’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课堂中教师让学生找到了相关语句,却没有引导进行深入的思考。显然,教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需深入挖掘,对于目标还需进一步细化。”
  最有意思的是张秋婉老师本人的反思:“对于主题的把握,我最初认为文中的人是从侧面来衬托雁的,确实没有想到王老师说的文章把雁上升为人来写,人与雁是对立存在的两个维度。本节课三维目标有些笼统,还需更具体化,我没关注目标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从以上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这节课,今日学校的语文组观课集中在教学内容的展开与教学方法的匹配、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方面。多数老师的课堂观察是站在“教”的层面,而立足于学生的的困惑、问题、感受等“学”的层面的发言显得较为薄弱,其实这更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必要观察角度。作为一名旁观者,无论是语文教研组对问题的讨论,还是张秋婉老师本人的通过“第三只眼睛看自己”的反思,都让人感受到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教师提炼清晰、适切的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深刻的个人教学体验。
  上述体验和感受的产生,自然离不开播课平台特有的开放性。播课平台的出现,使张老师有机会把教学过程呈现在同行和专家面前,这不仅大大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手段,更让他们在同伴分享和专家引领下,经历理解性模仿、镶嵌自我感受等不同阶段,为今后的“二次成长”提供了契机。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网络教学平台在今日学校,已经由开始的课堂教学“辅助手段”变成了当前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
  (三)再次执教:推门而入,目标贯通
  课后,我和张秋婉老师本人进行了交流,因为都是陆新全语文工作室成员,所以在导师陆老师指导下,结合工作室活动,共同对这节课进行了再次研读,发现学生的阅读误区停留在“过分认知雁的爱情而忽视雁对梦想对自由的向往,片面关注故事的结局而淡视雁追求梦想的过程,偏重阅读雁的角色而忽视人的形象”方面。那么再次实践的过程就要使教学目标更为具体化,并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因素,抓住雁的心理变化过程。思考雁和人的象征意义,在沉浸文本的过程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体验表现思想感情的语言形式。

播课平台,引领语文教学走向“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