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又是难中之难。作文评改之烦琐,效率之低下,几乎令每个语文老师举首蹙额,痛苦不堪。多少年来语文教师们苦心孤诣,努力探索,各种方法满天飞,归结起来无非是“老师改”和“学生改”两大类。我觉得作文还是要老师来“处理”。我用“处理”这个词而不用“评”“改”“批”这类传统的词,是想提出这样一个新的解决作文问题的办法——老师专题评析,学生自己修改。
所谓专题评析,是指按照作文教材的要求,一次作文解决一个问题,教师的评析只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其余问题一概不管。学生习作收起来后,教师只需浏览全班学生作文,对学生选取的立论角度进行分类,便可知哪些作文选取的角度最新最合理,哪些作文选取的角度一般,虽然正确但没有新意,哪些角度选取似是而非,哪些角度选取错误。然后集中精力分析学生选取角度出现错误的原因,联系学生作文实际进行评讲,在评讲时,选取角度特别精当的学生讲述他选角度时的思维过程,选取角度失利的学生讲述他的思维过程,教师对该思维过程进行评价,指出其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最后用另一道题做选取角度训练即可。比如下面这道题,就可以如此处理。
题目:阅读下面的一则材料,联系社会实际,自选角度、自选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材料:在野猪成为国家保护动物后,神农架林区野猪数量急剧增加,破坏了当地老百姓的农业生产。当地人想出个办法,用高音喇叭播放狮子的吼声来吓唬野猪,这招果然吓得野猪们不敢再来破坏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野猪们不但更加明目张胆的搞起破坏来,还拱倒了电线杆子和高音喇叭。
这是个没有什么限制的新型材料作文,可以从不同角度立意。学生习作收上来,整理一下,有如下的角度选择:
1.野猪很聪明,不要以为动物都很笨。
2.适者生存。
3.动动真格又如何。
4.要善于求变。
5.要学会创新。
6.骗,终非长久之计。
7.治标更要治本。
8.造势更要用势。
9.弄虚作假者戒。
10.虚张声势要不得。
11.学习野猪的质疑精神,拱倒那些伪崇高的“电线杆子”。
12.别被那些唱高调的吓破了胆。
推敲学生们选取的这些角度,我们在评讲作文时引导学生做了如下分析:1、2是完全偏颇的。角度1完全从生物学的方位入手,忽略了题干中的“联系社会实际”的基本要求,势必写成一篇类似于科普小论文的东西;角度2所谓的“适者生存”大概是想说野猪适应了狮子吼叫的声音,就会无所谓了。这与“适者生存”本意毫不相干,而这个材料也无法和“适者生存”所宣扬的进化论联系起来,强写下去,势必偏离题意。角度3、4、5属于似是而非的东西,它和材料有联系,但也有距离。稍不小心就会偏题。角度3的作者就提出,在关键时刻,杀几头野猪来警示其余,就像国家的“严打”,杀一儆百。材料已经告诉写作者,野猪是国家保护动物,你公然鼓吹杀几头野猪,就已经偏离题意很远了。如果能杀,神农架人比谁傻些吗?由此推出的和国家严打相类似就不能成立。角度4提出求变化,这本身并不偏题,但是只在形式上求变,仍然不能彻底解决野猪为患的问题。所以由此推出的社会生活中要学会求变的立意也会因此而打折扣。角度5忽视了神农架人架高音喇叭放狮子吼声已经是创新而不是守旧了,但他们的创新失败了。所以由此推出“要学会创新”的角度同样是表面上有理,而实际上无理。6、7、8、9、10角度由野猪事件涉及的不同侧面推及各种与之相似的社会现象,引申合情合理,是很好的立意。11、12角度从野猪角度逆向思维,立意新奇,也是好东西。
这个分析的过程,就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这样的评讲就是解决问题的评讲,它反馈及时,针对性强,解决的是带有根本性的大问题,远胜于字斟句酌、改得满篇见红的老学究似的评改方法。如果我们把中学生作文训练分解成若干目标,逐个按目标进行训练,按目标进行专题性评讲,就可以既解放了老师,又盘活了作文教学,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