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写作教学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深刻理解课程标准中的这段话,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放眼于生活之细节,使作文课堂变得平凡、活泼。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很大一部分原因可归咎于作文课堂过分执着于作文技法的传授而忽视了作文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写作内容。抛开旧的观念,重新审视作文的本质,它可用三个简单相环扣的短语表达为“艺术发现——创作冲动——写作行为”。所谓“艺术发现”,是指作者在社会和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在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感知。所以从写作本质来看,写作内容,即学生内蓄的情感和认识是第一位的,它使写作得以发生,是一种内在动力;而写作手法是第二位的,它起到让情感和认识完美呈现的作用。要解决写作内容空乏的问题,我们需直面作文中审美教育缺失这一现状,首先落脚于“艺术发现”,脚踏实地医治好学生作文中“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轻情感”的通病。
一、细心捕捉生活之美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一定要把学生引向生活的光明之路。”仔细研读课标要求我们发现,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写得最多的记叙文还是高中阶段的议论说理文,都要求学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句话语文教师时常挂在嘴边,因为情感是作文的诱因,更是文章的血液。然而情为何来?看感人的《泰坦尼克号》我们会声泪俱下,看到风雨中为百姓抢修电路的工人我们不禁赞美等等,人接触了美好事物之后便会产生美好的情感,在情感的激发下就会产生联想与想象,获得自身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作出情感饱满的文章。放眼于课堂之外,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
生活之美无穷尽。天地万物皆可化为文中之物,游记、室外观察课、随笔小札都可记录;生活之美近在眼前,身边点滴的美都能照亮世界,要想写作内容丰富就需要自己在平日里做个有心人,去酝酿去发现。
落笔能写出细腻且丰盈文字的人一定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指导学生如何细致地汲取生活中美的养分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养成仔细观察、思考、辨别和品味的好习惯。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处事漠然则很难有真知灼见。其实观察也有规律可循,在实际教学中穿插活动和案例,有意识地作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微观到宏观,由具体到抽象的安排,起始于身边的细微末节处,有计划性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中小学生,观察生活越细致越好,要让他们学会用细腻的笔触来描述生活,写出微小之中独到却易为人们忽略之美。这样,大家写作素材不会一成不变毫无新意。例如,一朵对着阳光微笑的太阳花,从石缝里挣扎出的小绿苗都有可能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想。正所谓微乎其微像“小草”,然而小草的美有哪些呢?从外形上看,它青翠欲滴;从秉性上看,它毫不起眼却坚韧不拔;从功能上看,它美化了城市清新了空气,如此由状物到颂人,从一个简简单单常为人所忽略的事物出发,细细斟酌它的美,展开联想,列出与之相联系的美,作文则可以避免假、大、空,写作内容虽简单却充盈。让学生认识到简单事物之于写作的意义,也让学生意识到平凡事物也是充满审美价值的。
其实作文是和生活直接谋面的。它和生活直接发生关系,处理的是生活,是生命,是人生,不是刻板的文字。其实仔细品阅,生活比小说更丰富多彩,人生是无数个盛大的场景呈现在每一个人的眼前,教师应该启发学生留心玩味捉摸这些场景,把写作当作一种精神活动,站在更高的立场上把它当作完善自我的艺术形式。
二、充分利用教材之美
由于旅行、课外实践课等活动都有诸多的条件限制,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习,课外实践活动时间较少;另一方面,学生在生活中并不能直观地获得一种艺术性的表达技巧,由于其年幼阅历太少思想不够成熟,就某些方面而言,所获得的生活感念并非正面以及全面。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利用教材进行补充和完善。“生活—经典—生活”,从生活中获得第一手直观的写作素材,从经典中获得值得模仿的技法和值得领悟的想法,最后提炼整合两者用于描述和表达生活。语文教材中包攘着编撰者精心挑选的文章,这些文章饱含着作者深刻真实的审美观,是作者深思熟虑后的笔墨,教师自身应该明确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引导学生认识到教材的意义,在讲读过程中细细品析作品的美感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别人的摹本和自己的生活现场之间穿梭往来,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性,鼓励多元化解读。
正所谓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一个读书多的人不一定会作文,但是一个会作文的人必定是读书很多的人。汲取了生活中的养分后,就要扩大知识面,向阅读文本迈进。紧紧围绕教材,挖掘教材中涉及美的角角落落。语文教材中的美包罗万象,例如有写自然美的《故乡的秋》《济南的冬天》等,写社会美的《生命的节日》,写人物美的《背影》,写劳动创造之美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且全面的美的世界,是写作中美的素材积累,美的情感沉淀的源泉之一。
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应该把教材分析透彻,首先自己把握文章中的美感之处。具体到作文课堂上来说,可以归纳为四大美的赏析和学习:语言之美、结构之美、技巧之美、思想之美。以《世间最美的坟墓》为例。写托尔斯泰墓朴素却庄严,简单却没有人敢亵渎时写道:“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最后留下的、纪念碑似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此处文字如此简单明了却字字珠玑,让人好比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托尔斯泰墓朴素中的震撼力,而透过文字感受作者眼里的“最美”是一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人格美。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以细微展示宏大,就像托尔斯泰墓这样,即使是简单的土堆却如此深入人心影响几代人的高尚人格。《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课文在艺术审美上最大的成功则在于它以简单包具无穷,通过描写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坟墓,来歌颂托翁伟大的人格并且启迪人们思索朴素与伟大,平凡与尊贵等思想主题。引导学生从品味文字的简单美出发,分析作者行文的精巧结构,炼字炼词的精妙之处,从而感受通篇流露出的对人格美的无限赞叹。对于真正的幸福,人生之美等问题,教师则抛砖引玉,留给学生在课外不断积淀与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写作教学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深刻理解课程标准中的这段话,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放眼于生活之细节,使作文课堂变得平凡、活泼。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很大一部分原因可归咎于作文课堂过分执着于作文技法的传授而忽视了作文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写作内容。抛开旧的观念,重新审视作文的本质,它可用三个简单相环扣的短语表达为“艺术发现——创作冲动——写作行为”。所谓“艺术发现”,是指作者在社会和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在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感知。所以从写作本质来看,写作内容,即学生内蓄的情感和认识是第一位的,它使写作得以发生,是一种内在动力;而写作手法是第二位的,它起到让情感和认识完美呈现的作用。要解决写作内容空乏的问题,我们需直面作文中审美教育缺失这一现状,首先落脚于“艺术发现”,脚踏实地医治好学生作文中“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轻情感”的通病。
一、细心捕捉生活之美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一定要把学生引向生活的光明之路。”仔细研读课标要求我们发现,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写得最多的记叙文还是高中阶段的议论说理文,都要求学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句话语文教师时常挂在嘴边,因为情感是作文的诱因,更是文章的血液。然而情为何来?看感人的《泰坦尼克号》我们会声泪俱下,看到风雨中为百姓抢修电路的工人我们不禁赞美等等,人接触了美好事物之后便会产生美好的情感,在情感的激发下就会产生联想与想象,获得自身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作出情感饱满的文章。放眼于课堂之外,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
生活之美无穷尽。天地万物皆可化为文中之物,游记、室外观察课、随笔小札都可记录;生活之美近在眼前,身边点滴的美都能照亮世界,要想写作内容丰富就需要自己在平日里做个有心人,去酝酿去发现。
落笔能写出细腻且丰盈文字的人一定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指导学生如何细致地汲取生活中美的养分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养成仔细观察、思考、辨别和品味的好习惯。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处事漠然则很难有真知灼见。其实观察也有规律可循,在实际教学中穿插活动和案例,有意识地作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微观到宏观,由具体到抽象的安排,起始于身边的细微末节处,有计划性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中小学生,观察生活越细致越好,要让他们学会用细腻的笔触来描述生活,写出微小之中独到却易为人们忽略之美。这样,大家写作素材不会一成不变毫无新意。例如,一朵对着阳光微笑的太阳花,从石缝里挣扎出的小绿苗都有可能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想。正所谓微乎其微像“小草”,然而小草的美有哪些呢?从外形上看,它青翠欲滴;从秉性上看,它毫不起眼却坚韧不拔;从功能上看,它美化了城市清新了空气,如此由状物到颂人,从一个简简单单常为人所忽略的事物出发,细细斟酌它的美,展开联想,列出与之相联系的美,作文则可以避免假、大、空,写作内容虽简单却充盈。让学生认识到简单事物之于写作的意义,也让学生意识到平凡事物也是充满审美价值的。
其实作文是和生活直接谋面的。它和生活直接发生关系,处理的是生活,是生命,是人生,不是刻板的文字。其实仔细品阅,生活比小说更丰富多彩,人生是无数个盛大的场景呈现在每一个人的眼前,教师应该启发学生留心玩味捉摸这些场景,把写作当作一种精神活动,站在更高的立场上把它当作完善自我的艺术形式。
二、充分利用教材之美
由于旅行、课外实践课等活动都有诸多的条件限制,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习,课外实践活动时间较少;另一方面,学生在生活中并不能直观地获得一种艺术性的表达技巧,由于其年幼阅历太少思想不够成熟,就某些方面而言,所获得的生活感念并非正面以及全面。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利用教材进行补充和完善。“生活—经典—生活”,从生活中获得第一手直观的写作素材,从经典中获得值得模仿的技法和值得领悟的想法,最后提炼整合两者用于描述和表达生活。语文教材中包攘着编撰者精心挑选的文章,这些文章饱含着作者深刻真实的审美观,是作者深思熟虑后的笔墨,教师自身应该明确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引导学生认识到教材的意义,在讲读过程中细细品析作品的美感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别人的摹本和自己的生活现场之间穿梭往来,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性,鼓励多元化解读。
正所谓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一个读书多的人不一定会作文,但是一个会作文的人必定是读书很多的人。汲取了生活中的养分后,就要扩大知识面,向阅读文本迈进。紧紧围绕教材,挖掘教材中涉及美的角角落落。语文教材中的美包罗万象,例如有写自然美的《故乡的秋》《济南的冬天》等,写社会美的《生命的节日》,写人物美的《背影》,写劳动创造之美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且全面的美的世界,是写作中美的素材积累,美的情感沉淀的源泉之一。
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应该把教材分析透彻,首先自己把握文章中的美感之处。具体到作文课堂上来说,可以归纳为四大美的赏析和学习:语言之美、结构之美、技巧之美、思想之美。以《世间最美的坟墓》为例。写托尔斯泰墓朴素却庄严,简单却没有人敢亵渎时写道:“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最后留下的、纪念碑似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此处文字如此简单明了却字字珠玑,让人好比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托尔斯泰墓朴素中的震撼力,而透过文字感受作者眼里的“最美”是一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人格美。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以细微展示宏大,就像托尔斯泰墓这样,即使是简单的土堆却如此深入人心影响几代人的高尚人格。《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课文在艺术审美上最大的成功则在于它以简单包具无穷,通过描写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坟墓,来歌颂托翁伟大的人格并且启迪人们思索朴素与伟大,平凡与尊贵等思想主题。引导学生从品味文字的简单美出发,分析作者行文的精巧结构,炼字炼词的精妙之处,从而感受通篇流露出的对人格美的无限赞叹。对于真正的幸福,人生之美等问题,教师则抛砖引玉,留给学生在课外不断积淀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