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宝贵遗产。但其在实际教学中,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因理解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应试压力较大,文言文已成为老师、学生的“心腹大患”,而文言文课也经常被上成字词、句式课。但黄玉峰老师的《送东阳马生序》《兰亭侧畔说<兰亭>》两节课却十分精彩,他带领学生披文入情,一步步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传授文言知识的同时,还营造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熏陶渐染。
一、“披文入情”实为授之以渔
“文言教学教什么?”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文言教学一定是教学生怎么读文言文。但“怎么教”却缺少确切的答案。黄玉峰的入手点选在了披文入情上。刘勰《文心雕龙》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是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由此,教学生阅读文言文首先要带领学生找到文言文创作的源头,这是实现审美需求和情感目标的必经之路。黄玉峰的文言文课堂就是带领学生步步深入,探究文言文创作源头的完整过程。如果把这一过程喻为大海行舟,那么他的做法是:用一个或几个“总问题”做罗盘,统领课堂、指明方向;以落实字词教学为桨,咬文嚼字、步步前行;同时补充课外材料做帆,为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创造条件。
(一)以问题做罗盘指明方向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黄玉峰在课堂之初抛出问题:他书序的内容反映出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课堂结尾,黄老师给出答案:“他这句话有针对性的,有人说他夸际遇以乡人,他退休后回家乡一年,第二年又回到京城,乡人找他评文章,他不评。他退休后发生了一件事情,他孙子犯罪了,他被连累,遣道流放生病死在路上。他写这篇文章有针对性,别人说自己衣锦还乡其实是不了解我,我是在遣道啊。我们可以读出来这篇文章是讲学习,要好好努力,真正读到以后呢?你可以了解到很多成功人士在写文章的时候很酸。宋濂写这篇文章他说自己不是在夸耀,其实他正是在夸耀自己。我们来回答一开始的问题,他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他为了衣锦还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衣锦还乡。他还乡的时候确实是浩浩荡荡,前呼后拥,他就是这样,别人让他写文章,他却写自己怎么样怎么样。”
在《兰亭集序》中黄玉峰同样在解读之初抛出问题:华中师大有个老教授,……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这篇文章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我发给你们了吧!我把这材料发给你们了吧!我要你们看看他到底为什么说他语无伦次。你们想过这问题吗?在课程过半的时候黄老师引导学生从作者感情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王羲之‘岂不痛哉’就是这个意思。有人说他的思想很矛盾,矛盾是他感情的真实,在文章中表现了出来,施蛰存说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我认为施蛰存话说得太重,再读读看,文章的矛盾反应出内心的矛盾,一面知道生命是无常、短暂和虚无的,一方面又不想承认,于是就借孔子“死生亦大矣”。看到这句话,我很心疼。后来他又在课上补充回答:“《兰亭序》是颗明珠,明珠是怎么长出来的——明月之珠,蚌之病也。为什么呢,王羲之生病了,思想上太纠结了,只有这样的纠结,才能写出这样纠结的文章,所以写出几百年几千年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用这样美好的文字写出来,怎么能说这篇文章不好呢?谁说这篇文章不好?”
对学生来讲,文言文相对陌生。怎样让缺乏文言阅读经验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走偏,是黄老师首要解决的问题。由此,抛出总领全文的问题,既是明确教学重难点,又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确定了课堂的走势。我们从问题的不同也能看出这点,在《送东阳马生序》中,黄玉峰将问题落实在写作动机,因为作者借赠序夸耀自己,读懂了作者的动机就能读懂这篇文章;而《兰亭序》对于高中生来说困难较大,文章主要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悟,因此将问题落实为体会作者矛盾的感情。黄玉峰总领全文的问题保证了学生从一开始就朝正确的方向解读文本,具体起到的作用包括:其一,明确教学重点,从一开始就用问题确定课堂方向,能确保课堂走势,保证课堂目标的实施;其二,促使学生从整体上体会文章,把握文章主旨,形成文本阅读的全局观;其三,这样做能保证课堂有始有终,带领学生进行一个较为完整的文本解读过程。
(二)字词为桨,在“说文”中“解字”,“解字”是为了“说文”
1.在“说文”中“解字”
文字的阻碍是文言文成为师生“心头大患”的重要原因。笔者根据这两堂课上黄老师的字词教学,做了一个统计表:
黄玉峰并没有像时下流行的那样,在讲课之前统一解决字词,而是将字词讲解贯穿于文本解读之中,非但没有影响整堂语文课的“气”,还照顾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字词讲解的效率。同时,黄老师采取偏旁归纳和《说文解字》讲解字词的办法既起到提高讲解效率的作用,为解读文本节省了时间,还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碰到不懂的文言字词该如何着手解决。
2.“解字”是为了“说文”
黄玉峰课堂上的字词并非孤立讲解、强制灌输。相反,字词成了披文入情过程中关键的一环,为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
(1)利用动词进行场景还原
如利用“曳”字的解读,重现宋濂举步维艰的求学过程。《送东阳马生序》
(2)利用一词多义辨析文意
如抓住“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或”字,利用其“有人”和“有时”的不同解释来辨析文意。《兰亭侧畔说<兰亭>》
(3)通过对关键词的翻译理解文章主旨:
如抓住“整个文章的宣言”“固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讨论“固”是“本来”还是“确实”的意思,来探究王羲之对“生死”的看法。《兰亭侧畔说<兰亭>》
陈寅恪说“通经必先识字”。①黄玉峰也说“读书要从正确认字开始”。②字词是文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升学考试考查的重点。因此不少老师舍本逐末将字词作为文言教学的中心,丢失了文言教学本身的意义。黄老师的这两节文言文教学课,将字词放在服务于文本解读的位置上,很好的平衡了两者的关系,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