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第4期 ID: 355257

[ 陈贵禄 文选 ]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作用

◇ 陈贵禄

  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出声的阅读,要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它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强了,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学生如果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现在口头交际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相应比较强。因为理解了,才能准确把握,准确把握,才能有所提高。
  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认知能力。如果对精美的文章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反之,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情上感到不适,并加以排斥。
  朗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只有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学生才能真切地演绎人民对总理的深情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旨意所在,学生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通过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学生才能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执着的奋斗精神内蕴。
  朗读能够增强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给予学生的感染力。含蓄,是指用少量的、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把诗意藏在富于概括性和内涵丰富的形象中,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给人以推理和想象的广阔空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语文过程中,特别是在教学诗歌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才能让学生将文章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更好地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含蓄美。
  另外,朗读可使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类型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却是一般艺术样式所无法比拟的。在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绘声绘色、穷形尽相的特点,从而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高潮部分:描写鲁达如何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情节,施耐庵独具慧眼,敏锐地把握好写作的角度,从味觉、视觉、听觉捕捉主体和喻体“质”的相似点,第一拳,打得郑屠脑袋好同油酱铺;第二拳,打得郑屠脑袋开了彩帛铺;第三拳更精彩,形似做了全堂水陆道场,如此语段,让学生读来有味、有色、有声、有形、有神、有情,映射出鲁智深疾恶如仇、勇猛刚强的光彩形象。
  总之,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又锻炼用语言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
  [作者通联:湖北英山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