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第4期 ID: 355251

[ 马小凤 文选 ]   

深情诵读 对比体验

◇ 马小凤

  【教学意图】
  本教学设计,意在通过赏析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和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这两篇古代抒情散文中的不朽名篇来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情。在对比阅读中,领悟两篇文章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进而体会两篇抒情散文的主要特色。
  【教学策略】
  ①从充分诵读切入:从整体感知到细节精读,朗读都贯穿始终。初读,理清思路;自由品读,读出感情;深入评读,理解主旨。
  ②从抒情方式的对比切入:两篇文章多个角度皆有可比性。比如:都是对亲人的追思;皆是借日常琐事来抒发真挚情感。在其它方面也有可比之处。
  在朗读中扩展对比,在对比中深化朗读。
  【课前准备】
  ①本着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水平有所提高的目的,安排学生充分预习,熟读文章,积累文言知识。
  ②了解作者创作情况及所处的时代环境。此环节由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独立完成。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可由以下几种方式导入新课的学习:
  ①清朝姚鼐评《项脊轩志》说:“此乃太仆最胜之文。”《古文观止》评《祭十二郎文》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可由教师引入名家评说引起学生兴趣。
  ②由归有光和韩愈的介绍导入。因提前布置预习,此环节由学生将搜集的信息相互交流,教师对未提到的信息作适当补充。注意让学生了解二人曲折的人生经历,这是对文章整体认识的前提。
  二、整体品读
  创意说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两篇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在品读中感知美文。
  (一)在默读中理清思路
  方法提示:指导学生合理处理句子的语言轻重、语调、停顿,注意句式句型的巧妙变化,提倡学生自由勾画他们的初感点。分组合作,定向捕捉信息。初步感知文章感情基调,理清大意,以作为他们进一步思考的依据。教师可深情范读。
  《项脊轩志》以“轩”为线索追念人物身世行踪,“室仅方丈”“庭中”“轩东”“时至轩中”“多在外”等表地点转换的词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思路。文章同时还围绕着作者幼年、少年、成年这三个时期来叙事。
  《祭十二郎文》中“始来京城”“汴州”“建中”等表地点转换的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韩愈家世的衰落颓败。“少”“年十九”“去年”“自今以往”等词提示学生通过时间顺序了解叔侄二人“三别三会”。
  设计意图:迅速理清思路。两篇文章篇幅长、容量大,但在叙事上又有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抓住关键词。
  (二)在品读中领会情感
  方法提示: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一定不能脱离文本。提倡学生勾画妙语佳句,看看哪些词用得巧妙,哪些语句值得品味,为后面的评点理解作准备。教师可预设问题指导诵读。如:读到这个细节,你最感动的是哪一点?读到这段文字,你最想说什么?或读出离别之情,或读出无奈之心,学生读后可以畅谈感受。
  《项脊轩志》叙写家庭琐事,语言朴实,可由此入手品悟。如“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句中“久”“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文中有大量细节描写值得品味。
  《祭十二郎文》抒情性强,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句式特点及语气词的广泛应用。如第5段中先连用三个“邪”字,紧接着是三个“乎”字,三个“也”字和五个“矣”字,这样连接不断的使用语气词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恰如古人所评:“句句用助辞”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地揣摩语言特色,让学生明白情感的把握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这一环节可找学生分角色朗读。
  (三)在评读中探究主题
  方法提示:结合课文说认识,可由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引导学生质疑。此环节注意教师的提问要有层次,由作者对亲人深沉的思念到更复杂的情感:《项脊轩志》在选入教材前被删掉的一段中归有光以坎井之蛙自喻,于议论中夹以感叹之词;韩愈叙写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其中都掺杂着生平不得志的感慨。种种情景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因而写成此文。引导学生深入作者内心去体会:
  ①对亲人的怀念、痛悼。
  ②对仕途曲折、人生坎坷的无奈。
  设计意图:透过看似浅显的语言,随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入其内心以挖掘文章的主题。这一环节教师可再次深情诵读。
  (四)在比较中拓展思维
  创意说明: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鉴赏,体会文章的抒情方式,这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方法提示:教师巡回察看,提示比较的角度。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点拨对学生进行有益的指导。另外,要注意探究的过程,切不可匆忙给出答案。合理评价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可参考如下过程:
  相同点:
  ①两篇文章都以散文的形式怀念亲人,句式灵活,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也由此形成了文章“以情胜”的鲜明的艺术特色。
  ②凸显其长于记事抒情、巧于细节安排的特点,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蕴涵浓浓深情。王锡爵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情,溢于言语之外”,极为恰当。
  引导学生自选角度,初步感知文章抒情的不同特色(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两篇文章互为补充,在教学上可谓形影相随,教学可从不同的侧面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这种多篇教材处理的设计是在分析课文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的最佳角度,是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也是新课程学生主体性和思辨性的体现。
  三、质疑探究
  方法提示:这一步由学生质疑问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交流中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困惑或不理解的地方提出并交流。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多思考的习惯。比如《项脊轩志》中对被删节部分必要性的思考与质疑都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1.读袁枚的《祭妹文》。提示:两篇文章都叙写的是对亡故之人的追悼哀思,文风朴实,字字肺腑,因而成为祭文中不可多得的千古绝唱。
  2.读苏轼的《江城子》。提示:此词与归有光怀念亡妻部分补充阅读,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归有光在妻子去世后“无处话凄凉”的痛苦。
  设计说明:两组文章的对比可延伸课堂深度,引导学生要善于将所学过的课文联系起来思考,培养学生比较和鉴赏的能力。答案不拘一格,只要学生能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即可。
  五、在写读中学以致用
  方法提示:由于文章写的是家庭琐事,抒的是亲情,切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启发他们热爱生活,珍惜亲情。
  ①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说说身边让你感动的事。
  ②仿照两篇文章的抒情技巧,写一篇描写亲情的记叙文。
  设计意图:用文字的方式把阅读感受固定下来,把好的艺术手法内化成自己的能力。这两篇文章对高中教材写作部分的“表达主观情意”“写出人物的性格”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设计说明]
  作为两篇抒情性很强的古代散文,不在激情的诵读中品悟是很遗憾的。我们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播放名家朗诵音频起到示范作用;学生采用个读、分角色朗读、演读等多种方式展开活动;还可通过初读、品读、评读、写读多个层次解读。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文章会更具感染力。
  两篇文章堪称记叙文写作的典范,对学生感悟生活、学习写作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场景都折射出深沉的情感,学生可以学习如何选材;文中抒情或深沉,或直露;写景或悲凉,或优美;叙事,或布局精巧,或组织得体,学生可以借鉴如何构思。身边的点点滴滴、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可以成为师生课堂学习有效的资源。
  [作者通联:宁夏银川六盘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