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第4期 ID: 355249

[ 陈平湖 文选 ]   

一堂“非指示性”课引发的几个问题

◇ 陈平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语文教师为了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区别,在各级各类公开课上频频出“新”。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高二教师上的《泪珠与珍珠》一课。教学流程如下:教师简介、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学生花五分钟自读全文,熟悉文意;按座次组成四人小组,共十三组,小组成员共同确定一个问题并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共十分钟;小组派代表进行班内交流,每组两分钟;教师根据研读情况适当补充,并介绍自己的研读体会。这堂课涉及的内容虽不是新教材的,但体现的理念却是新的,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这就是现在很多专家提及的“非指示性教学”“非预设性教学”。其核心精神是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它的优点显而易见: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落实,重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等。但它存在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下面就《泪珠与珍珠》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谈点粗俗的看法。
  首先是问题的问题。整堂课十三个问题,笔者仔细分析一下,除六个问题有价值,其它五个问题都有问题。第一种情况是问题浅白直露,毫无思维发展的可能。如问题“文中第二自然段冰心的话好在哪里”,答案就在第二自然段写得明明白白,根本用不着花十分钟时间思考讨论。按照思维发展的规律,思维起源于问题。但并不是任何问题都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提问只有使得学生积极地将自己的思维活动纳入正在展开的教学活动中,并围绕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时,思维才有发展的可能。第二种情况是问题不着边际,超出语文课范畴。如问题“老泪纵横的真正原因”及“眼枯是怎么一回事”,这都应属于生物学的范畴。学科与学科知识之间具有某些联系是肯定的,为此新课程关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不少老师也尝试在本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恰当地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这自然是很好的做法。但是,如果处理不恰当,结果就会喧宾夺主。在语文课堂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用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讨论与所教内容无关的生物问题,无论如何都是不可取的。第三种情况是问题重复或类似,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如问题“文中几次提到泪珠”就有两个小组提到并作回答。原本前一小组的学生已梳理得十分清晰,再由后一小组的学生作复述已完全没有必要,但因教学程序的规定,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其次是引导的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不等于教师退居二线。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在整堂课中,我只看到了一个组织者,而没有看到一个引导者。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他们对问题的处理有时是幼稚的、片面的,乃至错误的,这时,他们最需要的便是教师这盏指路明灯。问题提出阶段教师不仅应把着眼点集中于问题本身,还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为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受到启迪,让学生发现并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问题确定阶段,教师应不断巡视、及时提醒,那么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会出现以上无效、重复的问题。有的教师为了避免落一个“包办代替,侵占学生建构空间”的嫌疑,对学生的提问不作指导,那么时间一长,不仅学生的提问水平不会提高,而且学生的审问意识也会淡化;反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着提问质量的上升、成功体验的增多,审问意识也会得到加强。
  再次是反馈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或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输出信息——反馈信息——再输出信息——再反馈信息”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但可惜的是,在这堂课上我们只看到一个环节——学生输出信息,而没有看到另一个环节——教师或其他同学反馈信息,这就使得整个课堂拘于平面,而无法达到螺旋上升。大量实践证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时学习积极性要高。因此,及时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提的问题能抓住实质,有思考的价值,老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号召大家给予发自内心的赞扬,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此鼓舞激励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果发现学生提的问题存有缺陷和不足,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时机,耐心细致地帮助、引导、鼓励学生及时修正其探究的过程,减少错误信息给学生造成的思维混乱,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树立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更快更全面地完善学习过程,增强学习兴趣。
  最后是教学目标的问题。此类课型教学目标的确立者由教师变成学生。学生在互动中确立适合自己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的教学目标,这是一大进步。但细细分析,也不难发现学生构建的教学目标存在很多问题。整堂课由十三个问题组成,那么这十三个问题便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因为一部分问题本身又有问题(上文已有论述),导致教学目标出现了相应的问题:浅近、无价值、重复。剩下几个有价值的目标,因教学程序的影响,而变得有点杂乱,缺乏系统性与渐进性。教学目标到底该由谁定这一问题在教育界有很多争议,笔者比较同意以下两种观点:赵克明在《关于教学目标的思考》(《语文建设》,2004年第4期)中指出,由师生共同确定教学目标,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精神,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但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绝对不能忽视;程红兵认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是师生共同完成,学生是设定目标的主要依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之我见》,《语文学习》,2004年第2期)。师生共同确定教学目标,绝不是无原则的中庸,更不是对教师或学生确定教学目标的否定,而是在这两者基础上的微调。它要求: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以学生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学习需求;学生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及时地进行引导和甄别,从而达到课堂的有效教学。
  新课程需要新教法,但一种新教法的形成,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
  [作者通联:浙江余姚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