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3年第3期 ID: 354875

[ 林春泉 文选 ]   

再说审题的“三重门”

◇ 林春泉

  2010年的江苏省作文命题可谓是近年来全国命题中最有光彩的命题。命题者试图引导学生从死读书、读死书的教育偏向中脱离出来,将自己的思想方向和关注目光转向现实。命题者要求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健康的意识很强烈,充满了对社会复杂现象和文化倾向的反思,具有浓郁人文情怀,无论对学校教育的纠偏还是促成整个社会的和谐融洽,都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考生只要一直思考江苏历来的命题总格调,就不难发现,江苏命题基本紧贴时代,体现了与社会、时事的极强的联系度。2009年的“品味时尚”,就倡导考生“关注人与社会,关注人对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看法”。2010年在雪灾、地震、旱灾、水灾等频繁的自然灾害面前,人们关注绿色生活、期盼倡导绿色生活的意识更加强烈。百年难遇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参观世博园广东馆,鼓励广东倡导绿色生活;高考前两天的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也是“低碳减排与绿色生活”,这些应是每个有头脑、有远见、有责任的读书人关心的问题,因此,对这样的话题不应该陌生茫然。考生应当在写作中展现自己对社会的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表达对社会的期望和应承担的责任。
  在审题上,考生应当学会从浅层的意态向中层的生活理念再向深层的生命内核的精神道德层面挖掘。在平时的训练中,大家一定要学会三级跳,撞开审题的三重门。
  一、以命题本义,引入正题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青春的象征,活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未来的代名词。有绿色,就会有美好的前景和未来。文章若就此切入正题是可以的,使得行文自然贴切,紧扣命题意旨。但若顺着绿色通篇大写特写绿色、环保、低碳生活之类,则显然中了命题人的圈套,滑在了词意的表层,审题会失之肤浅狭隘,偏离命题的真正意旨。要知道,任何一个成功的命题都不可能将意义的理会只停留在一个浮浅的表面,将话题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与某个具体部门的职业招聘考查毕竟不是一回事。
  二、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实例
  审题的二个层面是要努力将命题的意义,写作者对命题的理解和自己熟悉的生活、社会、人生的层面结合起来。这样的审题才会有深意,才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涉及的内容才会变得丰富丰满。考生一定要记住,在审题的过程中,将命题意旨的理解自然引向生活、社会、人生方面,有一种豁然开朗,如泉水涌出的感觉,那就基本找对路径,打通了思路。“绿色生活”是一种生活的理念,可以联想到与自然、与社会、与实际生活、与自己生存细节的方方面面。如自然界的青山绿水、风和日丽、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各种辐射增多等等;如社会的一味追求豪华奢侈、贪图物质享受、资源严重浪费日渐枯竭、各种不良的消费时尚、屡禁不止的工厂污染、唯利是图的生态破坏和应对困境而提倡“低碳生活”的生活方式等等;如实际生活中的乱扔垃圾、废电池、使用方便袋、喜食各种速食方便食品、速冻食品等等;如个人生活细节中的浪费水、不随手关灯、喜欢坐电梯怕运动等等。多数考生能扣住这一层就属不易,如果其它如语言表达、结构布局、思想情感的抒发等环节尚好的话,文章基本可列入二三类作文。
  三、由实入虚,感情的升华
  写作的高手审题时最重要的是要进入审题的第三个层面,也即是命题的内核部分。任何作文的审题只有由实入虚,与精神思想道德的层面自然和谐贴切的结合起来,才会成为令人心动、使人眼眸顿亮的佳作。与“绿色生活”相关联的事物很多,涵盖了生活各个渠道各个环节,写作时能联想到,固然不错,但只有从精神思想道德情感法律上作出反思、探索、规定、指向,引导大众敬畏生命,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注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和质量,关注人类和地球未来的命运,才是我们需要和激赏的文章。
  倡导崇尚追求“绿色生活”,就是要人们保持一种生命的本色,做到安静简单,不事夸饰,不慕荣华,摒弃浮躁、喧嚣、急功近利的生活和对物欲情欲的过度迷恋,远离尔虞我诈、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状态,永远不失生命的冷静智慧,保持心态的宁静安适,精神的充盈美好。
  审题过程必须跨过“三重门”,浅层的是命题直接表露出来的意义,多半是本义、自然义,中层的是社会的生活的层面,或者与自然、社会、生活结合的层面,深层是与生命、精神、道德、情感等结合的层面,体现着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找到了第三层,而且觉得自然,思路自然流畅起来,那就基本越过了审题关。
  至于文体的选择确定,宜根据考生的生活积累状况、语言驾驭能力以及平时所擅长的文体而定。
  这次的命题有利于写议论文。但一般性阐述还可以,要写得深刻精辟很难,估计不会很多。文章开篇要能揭示出绿色生活的内涵,提出鲜明的绿色生活的主张,接着阐明提出主张的针对性,重点在具体分析阐述追求绿色生活的措施、做法,或者剖析非绿色生活的危害,最后重申绿色生活的价值意义。
  也可以选择记叙性文体。如果写记叙文,则要体式规范,过程细节务求具体。可以通过某个人、某件事情的记述,某个家庭甚至某个城市的绿色或者非绿色生活环境的描写,气氛的烘托渲染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的描写,表现人们对绿色生活的渴求,对各种非理性思想、现象的反思,对美好价值生活的苦恋与追求。
  高考作文评分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审题,切题与否决定了一篇作文的成败,以历年真题作文作为案例,进行解析,以此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审题问题解决了,作文往往就成功了一半。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双甸高级中学。

再说审题的“三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