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6582

[ 刘媛秋 文选 ]   

回望:2011年高考优秀作文

◇ 刘媛秋

  从“中国崛起的特点”“期待长大”“关于诚信”“这世界需要你”“总有一种期待”“时间在流逝”,到“对世乒赛中国队包揽全部金牌的看法”,综观2011年高考作文题,我们发现与往年的作文题相比,其关注的角度日益多元化,既有对社会发展的认知,也有对社会现象的评析,还有对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生活态度的思考等。今年作文题的_个特点是,较少与时事紧密挂钩,不是政治题,也非科技题,而重在考查学生的基本思辨能力、表达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高考作文宁我们不仅要从审题、谋篇布局、语言修辞到逻辑层次等角度,加强平时的写作训练,还要用心地观察生活,用独到的眼光看待社会,用豁达的态度反省人生。当我们能直抒胸臆,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妙笔生花就不再仅仅是一种期待。
  因此,我们特意从全国各地的众多优秀作文中甄选了一些比较出色的作文,它们在某一角度或某一方面,有可资借鉴的成功之处。在这个假日,请放松自己的心情,静下心来思考,找找自己的差距,来年你一样可以创造奇迹。
  
  拒绝平庸一风沙渡
  
  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邈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众多“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被称为“蚁族”;他们的住所,也形象地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忘却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芥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能是蝼蚁了。
  要成为强者,必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俯瞰芸芸众生,先必有一股“登临意”。对,登临,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登临,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临。
  是否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者与出众者的分水岭。人只是会思想的苇草,最高贵的就是会思想。所以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眼中的坚定,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即使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诋毁,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会有“香如故”。
  “蚁族”又如何?若心怀鸿鹄之志,俯视那有着优厚境况的燕雀,我坚信:终有一天,能“扶摇而上九万里”,“朝游北海暮苍梧”,携长风,浩荡而去。
  相信“风沙渡”的主人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世俗的商人吧。如果不是一个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也必是满腹诗书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否则,怎会有如此豪情、如此透着古韵气息的招牌?
  我必去“风沙渡”。酒菜已不重要。小酌后,与老板相视而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拒绝平庸,世界有你而精彩。
  
  回到原点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眬,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一。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索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被遮去的同时,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也一同被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里,翻越无数的高山……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刻,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木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面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却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拨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美。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一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点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重新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
  ,
  x
  “。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唯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总有一种期待
  
  我是个山里娃。
  山里娃和城里娃不一样。城里娃只管埋头读书,吃喝有家长伺候。山里娃没那福气,除了读书还得帮家长干农活。
  山里娃和城里娃也有一样的地方,因为大家总有一种期待。
  城里娃的期待很单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山里娃的期待也很单纯:走出大山,变成城里娃。
  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期待,城里娃在孜孜不倦地努力读书,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期待,山里娃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要走出大山,要变成城里姓,首先要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很小的时候,这个期待就开始在我心里酝酿、发酵。
  往事越“十”年,“牧童”挥鞭。那时一放学,我总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挥着鞭儿,牵着绳儿,吆着牛儿,上山去了。
  放牛的时候,牛和我都很繁忙。牛忙着吃草,我忙着读书。牛吃草,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我读书,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牛吃着草,不时东张西望,哞哞地叫几声,像在告诉它的小主人:别管我,你只管安心读书,我不会走远。善解人 意的牛,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我忘情地读书,读语文,读英语,读那些拗口的定义、定理……琅琅的读书声,和着满耳的天籁之音——风声、流泉、鸟鸣,在绿意盎然的山坡上荡漾。
  在这平淡的牧童生活中,我幼小的心灵一天天骚动起来:我是多么不甘心啊!我不甘心就这样在大山里放一辈子牛,更不甘心重走父辈的路。我要走出大山,到山外的世界闯荡!
  可是,山外的世界,是说去就能去的吗?当年,白居易初到长安,诗坛泰斗顾况训导他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是,白居易凭着出类拔萃的才情,很快在繁华的长安站稳了脚跟,名噪京城。是啊,走出大山,得有真本事才行。
  于是,怀着这种期待,面对堆积如山的学习资料,我不再犯愁了,书海冲浪,不是一种富有情趣的生活吗?听到老师严厉的批评,我不再抱怨了,逆耳忠言,不是校正航向的罗盘吗?面对考试的失利,我不再沮丧了,一次次挫折,不是通往成功的奠基石吗?
  我脚踏实地往前走,我心中的期待不仅越来越清晰,而且离我越来越近了。山外的世界,总有一天,我会向你走来,走进你的怀抱,融入你的血脉。
  因为,总有一种期待,会赋予你无限的生活激情;总有一种期待,会让你在坎坷的路上义无反顾;总有一种期待,会让你穿越重重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
  
  你看世界,世界看你
  
  当你做病毒检测的时候,一定会用到显微镜,那样你就能清晰地判断出病毒的类型,以便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当然,如果你不幸选择了望远镜,那我敢保证,你眼前一定是模糊一片,你一定达不到你想要的结果。但如果你想用“显微镜”一样的方式,去审视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他们的性格、行为或举止,我想那将更是一个糟糕的结果,我敢保证,你最终会一个朋友也得不到,因为他们在你的观察下,会变得满身瑕疵,一无是处。记得古人也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确实如此吗?如果你有幸站在平面镜面前,你的确可以审视一下你的尊容,但如果不幸,你对面就立着一面“哈哈镜”,我想你不一定会真的哈哈大笑,因为你或许会丑态百出,或许会面目可憎,那是真的你吗?
  也许你的理想是某一天能够走遍世界,但其实,在迈步之前,你应该学会观察或审视世界。你不能盲目地行走,也不能故步自封,只能东张西望。是的,我们应该把眼光投向长远,甚至是未知的领域,至少我们能事先辨别方向,定位自己的坐标,也能感知你所处的环境。古人不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凝神一望吗?那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更是崇高理想的酝酿。
  远望是为了远行,也是为了让我们跳出我们所处的坐标点,至少可以避免沉溺于“灯下阴霾”,摆脱因拘泥一点,而一叶障目。但要远行,自然要日积跬步。因此,我们还要善于脚踏实地,做好我们身边清楚而具体的每件事情,必要时,我们应该用一下“显微镜”,去观察事物关联的蛛丝马迹。也许我们不会做得完美,但应该有追求完美的执著和坚持。这个过程自然会很辛苦,不然古人也就不会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悟了。
  理想总是丰满,但现实却颇为骨感。我们在经过努力之后,可以缩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理想,其实,我们是需要乐观的,当然不妨站在“哈哈镜”前去自嘲一下,当然也包括别人的调侃,甚至讽刺和讥笑。这或许是成功必经的过程。如果说远望与显微的观察,是为了处理好我们与我们所在世界的关系,那么,我们站在“哈哈镜”前的心态和勇气,其实是我们直面别人,甚至是自我所需要的。我们不能像堂吉诃德那样在世界里横冲直撞,独来独往,我们必须学会合作与分享,这样我们才能快乐地做我们喜欢做的事情;即使全世界,都众星捧月般的支持你,你始终可能会面对两个自己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就像真实的你和镜子中的你,有时并不完全统一,那么说服自己,为信仰、信念、理想而坚持,有时这比说服别人理解、支持和尊重更为重要。世界是我们的,我们是世界的,我们在尝试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观察与感知世界的同时,世界也在观察我们,因此,我们在改变世界的同时,还要学会适应世界和身边的人。处理好我们与世界,我们与别人,我们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我们达到目的之前必须要处理和面对的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
  如是,轻装上阵,带着我们的理想,向着目标进发,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境地,其实就已不再遥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人合一,谁奈我何?
  
  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
  
  纪德有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这美妙的事物,便是我们创造的事业,这消耗便是我们的热爱。
  若不是有了那些关于水稻的梦,若不是有了那种投入其中的热爱,袁隆平何以在田间完成伟大的创造?何以用枯瘦的双肩担起全球的饱食之忧?他因胸怀天下苍生而热爱他的事业,他因热爱而诞生创造的婴孩。
  圣埃克苏佩里曾言:“创造,是以有限的生命去交换无限的事物。”一个热爱创造的人,往往是因为他执著追求于某种恒久的价值。这价值,在袁隆平心中便是天下人皆饱,在爱因斯坦那里便是“科学的美感”,在乔治·奥威尔那里便是揭破一切的谎言。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讲述过这样的寓言:一个工匠想做一柄最完美的权杖,于是他日夜不息,任时空流转百年,最终那权杖,成了世界上最美的作品。梭罗在这里暗示我们:一旦我们认定了某种创造有值得我们付出一切的价值,我们就应完全投入其中,热爱并坚定地追求。回望历史长河,又有哪一个伟大成就不是因创作者的爱而实现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汹涌而来,徐悲鸿笔下奔腾的骏马以及牛顿的三大定律,又有哪一个不是饱含着创作者澎湃的激情,穿越千古破空而来?
  我已无法历数古今中外多少因热爱而成就伟大创造的例子,可那种繁盛,恰与当下创造之光的暗淡形成强烈的反差。我们有袁隆平,有王选,有钱学森,可这些科学巨匠已垂垂老矣,而后起之秀乏善可陈,为何?我想正是因为当下已绝少对科学本身有着痴爱的年轻人,我们有的,只是一群又一群为了名利,为了一纸证书而在实验室里苦干的学生,他们一旦获得了所求的名利,便裹足不前,再不愿在黑暗中前行。同样,在文学领域,如今又有几人能如桑塔格一般从容地说“我写作不是因为那里有读者,而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文学”呢?一个一个作秀者,只看见红地毯和金钱,作者比作品更有名的情况比比皆是。在看似繁盛的文学世界里,我们只见得浮光掠影般的“商品文学”,吾不见哪怕只是一个有着创造之光的作品。科学、文学,乃至其他种种事业,我们早已失去了一往无前的热忱。于是创造的婴孩夭折于腹中,岂不痛哉!
  幸而我们还有幸存者明了这个道理,“成 败得失,悲欢沉浮,在死亡面前终将逝去,我们看见的是那些恒久不变的东西。”乔布斯,主宰IT行业的先驱者曾如是说。是的,那些恒久的事物、人类的普世价值,抑或是科学艺术的真、善、美,才是创造的起源与归宿。当我们受困于一时得失,不思是否前进时,想一想那些因热忱而永葆鲜活的灵魂,默念这句话:“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
  唯有于此,我们才能以自己的创造,超越那平凡而有限的生命。
  
  旧书
  
  淡淡的月光从窗外照进来,浅浅地映在房间的地板上,投下柔柔的光辉。
  轻轻打开书柜,我看到了我熟悉的书目。
  目光在一本本书上游移,不知道该拿出哪一本,本本都是我最熟悉不过的:有厚厚的《红楼梦》、薄薄的连环画、深奥得我至今看不懂的《论语》……一本本书都是我能倒背如流的。我游移地看着,突然,一种莫名的心情跳动了一下,只是微微看了一眼,便毫不犹豫地把最底下那本早已破旧不堪的一年级教科书抽了出来。
  轻轻地翻开,“咔啦啦”的一响,泛黄的书页干皱皱的,我先是一愣,然后不禁笑了起来。我想起来了,快上二年级的时候,我边看它边洗脚,一不小心,手一滑,它就像一条泥鳅似的滑进了水盆。
  一页页翻开,先是拼音,然后便是教我们写简单的生字了。虽然上面的字迹都随着水迹模糊了,却还是大致辨得清楚。我看见一个女孩,用又白又胖的小手,紧紧地抓住铅笔,一笔一画地写着,写得歪歪斜斜,脸上却满是童稚的欢喜。
  “一”字突然映满了眼帘,满页纸上都是歪歪扭扭大小不一的“一”字,一开始的“一”,画得像蜈蚣似的,压抑得让人难受。后来的虽然算不上清秀漂亮,至少也没有一开始的难看了。在书边的角落里,我看到了一行排得不算整齐的“稚嫩”的字迹:w6hulxiezlle(我会写字了)。虽然是拼音,但我还是看明白了,那个女孩,在一页纸上画满了“一”字,最后欢天喜地地在角落里写上了一行拼音,明丽的阳光从发丝里穿下来,圆圆的小脸上映满了纯真的微笑,就像浮在水面上的阳光一样灿烂。
  继续往后一页页翻着,每一页都有东倒西歪喝醉酒似的字迹。有一页上的纸不知为何破了半张,一看到这,我就明白准是和父母闹别扭了。从小我就有这个毛病,一来气,碰到什么撕什么。
  一页页翻着,有一页上画了两个小人,歪歪扭扭地呆在纸上,不知正说着什么,对话早已模糊,但一种久违的心情从我心上悄悄滑过。
  小时候用的书,现在看上去非但不陌生,反而感到分外亲切。从小学一年级的幼稚,到初中二年级的成熟,我的变化真的不小呢!但是心里的童真似乎并没有变,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结了一层厚厚的茧,随着这本旧书一页页翻开,那茧,一层层地打开了,童心飞出来,童年的快乐像漫天的阳光一样洒了下来……
  静静的月光洒在手里的旧书上,虽然书页早已泛黄,我却看见了童年的笑,童年的泪……
  
  包揽后的反思
  
  前不久在荷兰鹿特丹世乒赛上,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一个“又”字不仅包含中国队的成就又一次实至名归,而且包含了我们对于成功的反思。
  在世界乒乓球领域,我们为什么能长期处于霸主地位,一次又一次地包揽世乒赛、奥运会的桂冠呢?有人说他们日常训练极为刻苦,或又有人说乒乓球是国球,有传统优势;而我想说的则是,中国乒乓球的“实力”在于其运作体制的科学与完善。
  曾有一位什刹海体校的教练说过:“我们的训练安排周密而有效,你不会看到哪一个队员闲置下来,有经验的老队员他们会教给年轻队员各种比赛经验和击球战术方法。”从中我想到的是让一个团队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发挥其优势,在团队内部形成良性循环,并且相互借鉴,达到运作效率的最大化,这便是中国乒乓团队的实力所在——系统优化。
  不仅仅只对一个团队,如果把这种运作模式有效地嫁接到社会其他领域,我想也一定奏效。
  20世纪90年代,日韩等国家遭受了亚洲范围内较大的经济危机,此时的两国大型企业都在企业内部大力提倡科技创新,并结合本国传统工业优势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发展方式的改变,并且实现由劳动力主导向科学技术主导的根本提升,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成功。
  田忌赛马的故事耳熟能详,他的成功不也正像中国乒乓球队一样,其实力的体现在于结构内部的优化。
  此时此刻,中国经济领域的提升也同样可以借鉴其方法。改变现状不是一蹴而就之举,但若能把握其发展规律,在内部进行资源的优化整合,鼓励创新,我想中国之实至名归将指日可待。
  近年来,姚明创造了中国第一高度;刘翔创造了中国第一速度;丁俊晖创造了中国第一准度;李娜创造了中国第一力度!这一个个中国实力的体现,无不是中国近年来在体育领域进行改革,调整运作体制使之科学与完善的结果。
  包揽冠军不是目的,而其实质价值在于一个个的成功实例对于中国今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与借鉴作用。,一个冷静看待“成功”的民族,才可获得真正的“实至名归”,才能真正地屹立于世界!
  
  当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天地合而万物生。大自然厚德载物,却从不以造物主自居。雨水润物无声,海水容纳百川,水以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却从不居功。清风徐来,带来阵阵花香,你甚至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这些自然万物无处不在,却温柔敦厚,不事张扬。而在自然中生长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骄傲呢?因此,人要学会将自己“边缘化”,即不以自我为中心。
  只有当你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你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跳出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本不必与外夷互通有无”,正是清王朝几百年来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没有认识到自身的各种弊病,从而日渐落后于世界。后人再看历史,无不扼腕叹息,因为此时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东西方差距,没有妄自尊大,故能跳出自我并审视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
  不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谦卑的姿态,是一种优雅的风度。在三月份的日本9级特大地震中,日本民众充分展示出了这种姿态和风度。几千遇灾民众正等待救援物资,可以想象当时他们心中的恐惧,但领取物资时没有一个人插队,最后整个场地没有任何垃圾,他们没有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每个人的生命、需求都是平等的。而在中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的例子比比皆是。无论个人还是民族,都需要学会尊重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保持自身的风度与姿态。
  不以自我为中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而不单从自身出发。或许你以为自己是万众瞩目的大明星,是舞台的焦点,可是在一个农民眼里,你只是个行为怪异的年轻人,远不及他的庄稼重要。或许你正逼着自己的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殊不知在他们眼里,蓝天、白云、草地、做游戏才能构成最美的童年。所以在别人眼中你不一定耀眼,你要用他人的眼光看到自己的卑微。在孩子眼中你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可能一文不值,所以你要以孩子的眼光去找回自己的童真和快乐。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你将看到更绚丽的色彩。
  当你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你将明白众生平等,从此不再轻视一只蝴蝶、一片落叶,你将以谦卑的姿态、优雅的风度去生活,你将读懂无言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