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663

[ 束小江 文选 ]   

对于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想法

◇ 束小江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可以说,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许多生机,但听课过程中也觉得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美丽的错误”,值得我们反思。
  
  一、一味追求多彩的活动而忽略了文本
  
  新课改以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许多教师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时可谓是穷思竭虑。笔者看了许多以活动为主的语文课,也听了许多花样百出的语文课。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的确让课堂有了生机活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空前的高涨。如果说,多样的形式能够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话、那么、多样的形式是否也会影响学习和阅读的习惯,而变得心浮气躁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我们只能在形式上下工夫,却不能在文本上下工夫,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那么,我们就会偏离新课标的方向,这样的本末倒置势必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
  
  二、语文课堂上少了一些朗朗的读书声
  
  以读为本,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语文课是要读书的,要直面文本,同文本对话,关键的关键就是读书,读书是我们打开文章大门的一把钥匙。一篇课文,也只有让学生去诵读,去领会,方能得其妙处。如果语文教师对于所教的课文进行面面俱到的处理,设计种种活动却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去领会,则如面对一盘佳肴而不让食客去品尝,其后果也可想而知了。所以,我们可以说,不读,无法学习语文。
  为了克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感受粗糙的毛病,语文教学中应从追求多样的形式走到追求语文阅读的深入、细致上:从剖析作者质朴语言的妙用人手,引导学生再造思维,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阅读时再现文中的真情实感。学习《范进中举》这篇文章,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读一精读一探讨。尤其是一些精彩片段,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反复思考体会,比如“范进发疯”的那一段,先让学生读,读出趣味,在读中思考: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范进的?“噫!好了!我中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通过读读议议,对范进的形象、文章的主题会有进一步理解。
  因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是我们当前使用新课程标准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三、教师的问题设计弱化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古人对于质疑有许多精到的论述:“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听了一节《失街亭》的课堂教学。欣喜地看到学生在整体感知内容、熟悉人物形象后,在教师的点拨下,提出了许多有质量的问题。诸如:刘备托孤时,曾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诸葛亮为什么还让他守街亭?诸葛亮为什么不派魏延、赵云等其他将领守街亭?诸葛亮既然知道马谡布阵不当,为何不及时更正?诸葛亮料事如神,为什么在任用马谡上失算?马谡是否有不该杀的理由?诸葛亮为什么不把布阵的策略直接跟王平说?等等。这就说明学生是有着较强的质疑能力的。
  但许多教师在从备课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上,过于注重教师的教法,忽略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忽略从学生这一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本节课中,学生都是围绕老师设计的问题在讨论,看上去学生也在积极思维。在探讨交流,但其实仍然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思维依旧操纵在教师手中,这种课堂教学是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的。如此下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何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又怎么能提高?
  事实上,课改的形式化,是因为一些教师对课改的实质理解不透,为眼前的一些时髦所迷惑,从而盲目地追随模仿。阅读教学的根本是要立足课文,超越文本,让学生在阅读活动的空间里自由、自主地吸收文化知识。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会思考、会阅读、会研究之人,从而使阅读教学返璞归真,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于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想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