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课程的阅读部分规定中,要求学生“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反观目前的文言文教学,朗读教学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被弱化,学生朗读水平每况愈下。现在置身于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堂,听到的是教师们慷慨激昂的讲解,而少了莘莘学子的朗朗读书声。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不懂得自己为什么要读这些“之乎者也”,学它干什么,好像不学也可以。所以学生对文言文就不会感兴趣,也不会对文言文加以足够重视。
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经历了上千年锤炼。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深沉的思想,诚实的品德,宽宏的怀抱,所以我们需要去学习继承。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纲据本,牢固掌握课内学过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已知信息去解决未知的问题,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是文言文阅读学习中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同时,学习文言文是陶冶情操,历练品质的重要手段。
那么,如何有效引发学生的阅读激情,更好地把握文言文基础知识呢?
一、美读入境,阅读方法多样化
1 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语言的美感给人的高尚精神享受常常使人乐此不疲。语文教师如果不善于朗读,怎么能带领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佳境,去领略文学作品的意味,去追求语言表达的完美呢?教师范读可以利用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首先,教师要以娴熟的朗读技巧“示范”朗读课文,以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朗读做好情感上的准备。其次,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析尽量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以便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文言文所具有的艺术美,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
2 配乐朗诵,情感渲染,领略文言文的音乐美
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音缭绕的美感。古今中外好的诗文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进行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诗文的旋律美。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万不可忽视音乐的存在。文言文的风格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有的豪迈奔放,有的含蓄婉约;有的潇洒飘逸,有的沉郁顿挫;有的轻快明丽,有的慷慨悲歌。如能给这些美文配以风格相似的音乐,则如红花配以绿叶,蓝天点缀以白云,相互彰显,互为衬托。精美的配乐朗诵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听者在音乐的渲染中更好地感知作品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接受语言美、音乐美的双重熏陶。例如给《石钟山记》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高山流水》舒缓恬美的旋律对表现石钟山自然山水的意境起到了烘托渲染作用,山水般的旋律与石钟山的风光,二者互为衬托,能引起听者强烈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配乐朗诵比赛,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融入文章的境界中,让文学与音乐一起提升学生的思想审美境界。
3 情境设置,意象积累,利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具象
文言作品中涉及到大量的文化、文学常识,都直接影响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些内容也是学生不太熟知的部分,比如《琵琶行》中学到关于琵琶女弹奏技巧高超的段落时,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动画形式播放一段琵琶独奏曲的VCD,让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来观察“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指法,感受“大珠小珠落玉盘”、“冰泉冷涩弦凝绝”、“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呜”的琴声。
当然,朗读的形式还:肓多种多样,除了范读、配乐朗读、诵读,还有齐读、单读、接力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读、表演读等等,这些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要重视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大意
为了把学生视野放大到阅读整体上面,为了熟读成诵,就必须寻找文章线索。所以必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如《赤壁赋》,从情感的角度看,它的文章线索是喜悲乐。沿线让学生去感知喜的画面,悲的景象,乐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明确因何而喜,因何转悲,因何而乐。这样作品轮廓在学生心目中就明朗了。
文言文整体阅读主要包括三点:一是“筛选文中的信息”,二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三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言文是“文”,应该按照文章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去“解读”。由于语言的古今演变,读文言文必须面对的就是语言的疏通理解问题。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为以后自己能独立进行课外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大意。
比如在教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引导学生筛选信息,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到归有光把自己满腔的思念掩藏在亭亭如盖的枇杷树里,渗透在字面之后的沧桑之感和怀旧之情就坦露在了读者面前。
三、含英咀华,指导学生体会文章意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而蕴涵在文中深远的意境、高妙的立意、细致的刻画等往往需要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言文教学中更应注重朗读,有些文章学生初看不懂,讲解会使句子变得浅白,淡而无味,削弱了文章的意境美。只有通过指导后的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出作者所表达的意境,领悟到雪后初霁、雨后彩虹和海市蜃楼等佳境,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如在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时,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喜-悲-壮”的变化。前两段写山川秀色的壮美意境,在诵读时应读出作者饱览美景时的欣喜之情。而到了“山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一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时,作者的情绪便开始从“喜”的高峰跌至“悲”的低谷,因此应用缓慢的节奏和低沉的语调,读出王勃空有报国志而无报国门的悲凉之感。到了第四段,王勃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变代,他在悲哀和豪情的矛盾中最终完成了由“悲”到“壮”的飞跃,吟诵出了“穷且益坚,不附青云之志”的壮歌,因此诵读由低沉到激昂,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的流程表现出来。
四、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把讨论交流与对比鉴赏相结合
讨论交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等方面的疑问进行切磋、探讨、交流的过程。而鉴赏是一个感觉与理解、感情和认识相统一的活动。课本上所选的文言文,无论从立意、写法还是语言风格上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它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多读多体会,并用读后感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这种感悟能将学生的思维导入更深更远的境界。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在诵读试译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立意等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为每个人的阅历不同,切入的角度也不同,他们的见解往往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互相交流,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交流的习惯。
比如《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论述同时代的历史,阐发感触,规劝当朝统治者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通过对比分析和阅读,学生就会明白二者侧重点不同,认清作者见解和文章结构的区别,明确论点论述也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在学生们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对比诵读的方法有效的帮助他们巩固了知识点,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这条经验是宝贵的。学习文言文是吸纳写作养料的理想途径。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入门之径。总之,我们应该还给学生朗读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开窍,在读中陶冶情操。文言文的凝练、意境、剪裁是人们穷其一生也学不尽的。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如坐春风,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营养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文言文的意蕴通过诵读的方式简约、凝练地表述出来,这又是何其深邃的意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