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683

[ 董芹彩 文选 ]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和培养

◇ 董芹彩

  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语文教育的灵魂。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它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健全人格的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创造真善美的人的教育。古人云:“文以载道。”语文是“文”与“道”的统一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利用语文特有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得天独厚,因为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们或热情纯真,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振奋,或启人思索,使学生在欣赏、赞佩的同时,触发某些思考,陶冶某些情感,从而能潜移默化地构建学生健全美好的人格。为此,利用语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言传身教,做好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具有高尚的人格,对学生有示范作用。初中学生模仿力极强,如果学生能与一个品格高尚的语文教师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人格培养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圣人孔子讲求“仁、义、礼、智”,才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辉煌;徐特立正直、忠诚、爱国,才在青年毛泽东心中播下了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宏伟大志。从古至今,多少品德高尚的教育者感染着成千上万的学生,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拼搏,取得事业上的辉煌。
  高尔基曾提过“文学即人学”的命题,语文教学必须起到对学生人格发生潜移默化影响的重要作用。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材。他的宽广胸襟,谦虚美德;他的平等博爱,他的严谨治学,他的默默奉献精神,无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渗透给学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完成自身教学目标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人示范,在潜移默化中诱导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通过对课文的反复理解和阅读,与课文中的人或事同悲、同喜。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非常必要的。
  
  二、强化美育熏陶,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蕴涵着丰富的美育素材。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新教材中许多描绘自然景物的文章,往往融入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理想。笔者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山川美景,让学生感受自然,陶冶学生情操。通过学习《岳阳楼记》,学生沉醉于岳阳楼美丽、壮观的景观中,学习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在教学《醉翁亭记》时,让学生感受山川之美的同时,体会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哲学。《故都的秋》表现了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景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落寞,蕴涵其间的深沉的爱国之情无不感染着学生。
  新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而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篇目中的人物形象更闪耀出忠于祖国、勤劳、认真、谦逊的美好情感和崇高思想。教师可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采用多种教法,诱导学生形成对祖国的忠诚,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劳、谦逊的性格。就会促使学生正确对待人生。
  
  三、激发学生的自身体验,培养健全人格
  
  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具有一种多层次性和未定性特征,它往往隐蔽在艺术形象给我们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和蕴涵在生动逼真的艺术意境之中。学生要深入到作者提供的多维的审美空间和艺术意境中,去领悟艺术美的真谛,受到人生的教育和启迪,提高个人的修养。为此,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思想等积淀而成的审美经验。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在充满情感氛围的条件下使学生的健康人格逐步形成。比如张岱的代表作《湖心亭看雪》,选择的是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以空阔的雪景米表现他此时的特殊的心态和与众不同的情趣。教学本文,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背诵柳宗元的《江雪》,然后让学生欣赏冬天漫天大雪的图景,设置两个话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体验——“当我的人生得意的时候,漫步雪中,我的想法是……”,“当我人生失意的时候,我又会怎样?”创设如此情境。使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走人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与作者的对话,让学生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同时在“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美丽景色中放飞自己的思绪,使人与自然与精神实现统一、和谐。
  
  四、在大胆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疑则殆,为学应该有疑,有疑方能进。有疑方能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就应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求异,不满足于课文或老师现成的结论,而要敢于大胆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从新的视角去思考和想象,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观点、看法和结论。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的名作,它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从整体上概括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然后分角度进行具体说明,最后作总结。本文学习活动结束以后,教师问:“本文是典范的说明文名作,但是。老师认为还可以用别的办法写作本文,如果你介绍苏州园林,你会怎么作?”学生们认为,叶圣陶先生的文章,确实是规范的说明文,但是唯其规范,所以不太活泼。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认为应该先描绘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园林,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作具体介绍,在及其他:有的认为可以从园林的特点、历史故事、起源成因等多角度综合说明:还有的认为可以采用时间或者空间顺序介绍苏州园林;等等。
  当然,学生人格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我们的探索毕竟还是非常肤浅,在未来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将不断地深入探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认识堆积。”在语文教育中,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使学生具有健康的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人格,这应该是学生在未来社会立足的必要前提。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和培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