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核心,对于人的本性、平等、自由等普适价值的尊重。它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杨振宁博士也曾说,“忽略人文,中国将付出极大的代价”。所以,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紧迫任务。语文教育要体现人文精神,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感意志,鼓励学生追求理想人格、个性解放和坚持真理,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
一、语文课程渗透人文精神,构建教育教学良好环境
1.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
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理应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精神,能让教师深刻理解“唯有用灵魂才能塑造灵魂”的道理,对于教师实行课堂民主,营造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将起到良好作用。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无疑将有助于纠正传统语文课程片面强调工具性的偏差,使知识的获取与学生的个人体验与感悟相联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
2.促进师生间良性互动
在富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受到鼓励,必然能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互动、重视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其核心是现代的平等观念。教师要调整好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变传统型的“师道尊严”为现代型的“良师益友”。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表扬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师生心灵相通了,彼此就像有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思想的交流,知识的传递,就畅通无阻了。
3.建立全面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应坚持正确的人文价值取向,并应掌握如下评价规范:一是评价主体多面化。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教师,还应包括学生本人、同学和家长,从而使评价更加公正、全面。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三是评价内容多元化。在评价过程中,应将语文教学的长远效果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置于重要评价地位。重点放在纵向评价,强调学生个体的今昔比较,着重于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的增值。
二、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1.抓住读写契合,激发学生思考
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所以教师要尽量用生动的语言与表情在课堂上再造课文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读写中不断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鉴赏能力,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知识点和能力点,课堂读写的各个环节浑然一体,真正使语文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精髓。在知、情、意、理、趣等方面协调与平衡学生的智能结构和个性心理,促进学生追求个性精神和人格的完善。
2.活化生活源头,引导学生感悟
语文教学过程是个性教育、情感教育的过程,更是一种社会化过程。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之外的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体验这些美;要善用丰富而真诚的情感与课文内容相融合,使语文更丰满,更富有生机和人性,要引导学生乐于在演讲、讨论和舞台剧表演等活动中显现美丽人生,培养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提高阅读品位、健全学生人格
如今,中学生阅读品位严重下降,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中学生品德弱化和人文精神失落。诚然,不读《论语》未必不知道孔子,但不读《论语》肯定很难了解孔子的智慧和贡献,难以理解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念。体验名著的丰富情感内涵,有益于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可以促进学生感受人类追求幸福、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执著与艰难,形成对人类命运的自觉关怀;可以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与融合能力,促进对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神认同。阅读名著是启迪和发展心智,传承优秀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显而易见,渗透人文精神,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发展完善的大势所趋。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中学(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