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491

[ 陈红莲 文选 ]   

提高《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效率的几点体会

◇ 陈红莲

   《语言文字应用》是高中阶段的主要选修教材。教材共有六课二十三节,内容包括认识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言艺术等专题。它作为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相比,所涉范围更广,体系更加庞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带有专题探究的性质。《语言文字应用》教材虽然力求通俗有趣,但语言文字学方面的一些理论对于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还是显得过于深奥;并且部分老师借鉴大学的课堂模式,把《语言文字应用》的讲解当成了各种语言现象的简单罗列、各种有关语法规范的汇编,脱离教学实际而显得枯燥乏味;此外,部分教师有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储备也有所不足。凡上种种,使得《语言文字应用》成为选修教材中最难啃的骨头,老师不大愿意教,学生也不大愿意学,成为选修教材中的一块禁区。笔者在从事《语言文字应用》教学之初,也遇到了类似的困惑,也进行过一些思考和尝试,些许体会,奉献于方家面前。
  一、“入味”的导入设计
  《语言文字应用》一书在编撰上有其独特之处,课文的每一节安排了四个板块:《引子》、《课堂活动》、《工具箱(知识链接)》和《小试身手(思考练习)》,整体框架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操作。值得一提的是,类似于导入的“引子”,体现了编撰者的精心构撰,通俗有趣,且不乏精彩之处,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鉴于此,笔者对所有的“引子”进行归纳,选用了一些便于拓展、切合学生实际的导入,并且还针对性的补充了一些实例,这些实例趣味性和思考性都比较强,作为课堂的“导入”部分,不仅有“趣”而且还有“味”。笔者认为,一堂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导入,漂亮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引领课堂教学的进程,而且能使师生交流碰撞出火花。于漪老师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而这一切都要体现在导入的“入味”上。
  笔者在讲《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时引用了曾国藩“屡败屡战”的故事:曾国藩在征讨太平天国之初,曾经屡遭败绩,他自己写了一道奏章,承认“臣屡战屡败”,向皇上请罪。后来有人建议他改成“臣屡败屡战”。皇上看了奏章,大为感动,立即给予嘉奖。引导学生体会“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两个词虽然都有作战失利的意思,但一则强调作战失败,指挥无能;一则体现一种“败不馁”的精神,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
  这种“入味”的设计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导入部分的精心构撰,而且也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灵犀一点”。例如在《方块的奥妙——汉字的结构》一节中,笔者发现有一位学生在看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其中“雕”字写成“鵰”,借此由这个字入手讲述了汉字的同源现象。另外,在借用《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的“引子”:“‘神’的诞生”中还稍微涉及了书画同源的问题。这种“入味”带给学生兴致的同时,更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汉语之“味”,这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或许要经过学生短时间的领会与思考,这时切忌老师轻易地给出“判词”,从而剥夺学生思考的兴致和探究的欲望。有时“宁付阙如”以作“下回分解”,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这个需求和实际水平不仅仅指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愿望,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当然这还是选修课程开设的初衷之一;更在于强调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要符合学情的需要,毫无疑问,这也是新课标中反复强调的“选择性”的具体内涵之一。毋庸讳言,选修教材多为在某一专业领域大有建树的资深教授或著名学者所编,这能够很好地保证选修教材质量,如专业性较强,内容精深而有系统,但却未必完全符合高中学情。同时,高中教育也存在明显的城乡和地域之别。因此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应尊重不同地域、不同个体的学情差异。本着这样一个原则,笔者在设计教学之初,坚持以学定教,灵活自主地处理选修课的教学,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既不“浮光掠影”,又不“晦涩艰深”。
  例如在《语言文字应用》的第二课《千言万语总关“音”》的教学之中,针对学生处在赣南客家方言区,普通话不太标准的现状,笔者将这一单元的目标定为通过语音学习,明白普通话与客家方言的区别,引导学生纠正自己的语音缺陷,从而提高普通话的水平。为此,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组织学生进行专项的辨正练习,如分清翘舌声母、前后鼻韵母、区分h/f和ü/i等。然而普通话水平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值得欣慰的是,这一系列的练习和讲解给学生自觉纠正语音缺陷提供了一种可能。
  同时,在教学之中,关注学生的这种方言情况,有时能够使那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一文中,针对赣方言中还保留了入声这一特点,就很好的解决了平仄这一问题,也通过方言体会了古代韵律的规整。如杜牧的《山行》韵脚为“斜、家、花”,其中“斜”在古代读作“xia”,至今赣方言中也保留了这个读音,通过方言更能体会此诗用韵的整饬。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一些地方特色,无疑也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讲授《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时,就专门讲了赣南的采茶戏,对于自己家乡的曲艺,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此外,贴近学生的实际也要做好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之间的一些勾连,如笔者讲授《语言文字应用》一书时就联系必修一所学的《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语与流行文化》和必修三所学的《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中国小说欣赏》之《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作品时把它们与必修课里所学的《杨修之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智取生辰纲》、《林黛玉进贾府》等联系起来。无疑,必修课中这些知识性的介绍可以跟选修课中的有关内容互为补充,这对选修课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而取得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三、注重实践拓展
  在高中阶段的所有选修课中,《语言文字应用》是实践性最强的一门课。《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言文字应用的课程目标做了七点规定,“这一系列选修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高中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包括口语交际和书面交际两个方面”。该标准一再强调“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可以说,这一课程目标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指明了努力的侧重点。因此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要高度重视实践,不能把重点放在相关知识的死记硬背上,而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有效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收集电视电影、报纸杂志、日常生活中鲜活的语言材料,或者结合阅读、写作的实例,注重在具体的语境、语体、语用中引导学生认识、辨别、应用语言,避免机械化训练,避免玩文字游戏。同时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查找(街头、电视、报刊)错别字,推荐自己喜欢的一句广告语,感悟文学作品中生动的一个句子,语林拾英,成语接龙,对对子,按要求造句比赛,朗诵会,演讲(辩论)比赛,主持集会,网页制作,语言文字专题研究……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这种实践不仅体现在社会活动中,某种程度上还体现在升学考试中,正如课本前言《编者的话》中所说:“教材内容都是最重要的语言文字知识,是合格的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语言文字能力,更不用说也考虑了高中生升学考试的实际需要”。因此,为了巩固本书的各种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知识,笔者将其与考试中对字音字形、词语辨析、修改病句等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联系起来,通过方法的讲解和练习来印证,为学生的考试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语言文字应用》这一教材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笔者认为,任何尝试,只要有益于更好开展教学,只要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只要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追求。经历披荆斩棘的艰难探索之后,《语言文字应用》教学这片天空一定会亮丽而多彩。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中学(341100)

提高《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效率的几点体会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