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500

[ 王建胜 文选 ]   

多点结合 读懂文本

◇ 王建胜

   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必备的基础能力,更是并列于写作能力的一项重要能力。但从笔者多年一线教学实践来看,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都存在语文阅读性障碍,普遍存在语文阅读读不懂文本的现象。据研究,阅读性障碍是学习障碍的最主要类型,占到所有被诊断为学习障碍学生的70%以上。因此,多方面结合,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有着极为广泛的现实意义。
  一、多点结合,读懂文本,需要心理层面的配合与辅导
  1.阅读过程需要阅读者本人心理层面的配合
  阅读过程十分复杂,它几乎涉及了所有的心理功能,有人把阅读比做弹钢琴,意思是说,阅读需要多种心理功能的协调,就像弹钢琴需要种种心理功能的配合一样。阅读中,需要读者先发挥视知觉的作用,然后让视知觉的分辨与记忆都参与进来。同时,阅读过程也是对所看到的字的声音的反应过程,阅读还需要阅读者本人对声音进行辨别与记忆。读者只有通过对字形、字音和字义的联系,才能获得对阅读文本字词句段的理解。
  2.阅读过程更需要教师对学生阅读心理的辅导
  不少学生之所以读不懂文本,是因为他们阅读的随意性太强,或阅读习惯不良。例如,朗读时,摇头晃脑、情绪不安或读着读着不知读到何处,或头部歪斜、书本歪斜。朗读时添加字词、遗漏字词、重复字词、某些字词用其他字词代替等。先天不足,习惯不好,都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心理进行辅导。
  当然,也有些学生产生阅读障碍的原因是教育方法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情及时调整阅读指导方法,从而排除学生的阅读心理障碍了。
  二、多点结合,读懂文本,需要科学的阅读方法
  1.把握结构,阅读文本
  结构包括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等。文章内容因为结构的有机整合而形成合力,从而更好的为表现主旨服务。因此,循着结构,阅读文本,事半功倍,具体做法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第一是抓文题,明主旨。理解并充分把握文题的意义是探索文章主题的重要途径。如阅读散文《黄土招魂》,题目就该理解为招黄土之魂。这是因为黄土“仿佛正在经历着人类精神家园史上的一场浩劫”而把魂丢了。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在阅读的时候的侧重点就能够准确地放在对黄土魂的把握上了。
  第二是要看开头,明照应。高尔基说:“写文章,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一般而言,看文章开头要考虑是否照应文题,点题扣题,是否引起或领起下文,是否与结尾形成首尾呼应等。如2011年南通一模《跟着炊烟回家》开头:“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这就照应了文题。而文章后半部分出现了开头相同的话,则使上下文形成前后照应。一旦读者读出这些内容,就能读懂文本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关爱,进而有助于读懂文章更丰富的意蕴。
  第三要读中间,明转承。转承在文章中间主要表现为过渡。具体地说,过渡性的句段在结构上对上文起着概括的作用,同时对下文起着提示的作用。2011年苏北四市二模《再谈肖邦》第3段写道“越是伟大的艺术家,其矛盾性就越来越深刻和复杂”。扣住这个上下文转承的句子,即能很好地把握此句所在的上下文侧重表达的两层意思:一是肖邦作为艺术家的伟大;二是其矛盾性越来越深刻和复杂。
  第四要扣结尾,明意蕴。歌德的意蕴说认为意蕴即人在素材中所见到的意义,如作品中渗透的情感,表现出来的某种风骨,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等。大凡文章的结尾,因水到渠成而“卒章显志”,因此,扣住结尾,结合全文,挖掘意蕴,尤为重要。如2011南京一模《麻鞋之歌》要求考生探究“麻鞋之歌”的丰富内涵。我们扣住结尾两段能够清晰的看到作者感情的升华:由对麻的尊重升华为对大地恩情的尊重,进而升华为对传统手艺文化的尊重,升华为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尊重与留恋。当然,全面挖掘意蕴尚需结合全文。
  2.把握内容,阅读文本
  可以通过勾画关键词句,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需要有效地提取、筛选并整合。整体把握的过程是读者顺着作者行文的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过程。
  勾画关键词句,需要及时把能够体现文体要素的词句提取出来。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等。筛选出了这些体现要素的词句,就可用“要素串联法”整合成一句能概括文意的话。勾画关键词句,需要及时提取出文中的标志性语言,也就是文章能体现结构、主旨、感情倾向等的重要词句。如标题、中心句、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议论句及抒情句等。特别是文章的议论抒情句,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揭示文章中心或体现人物主要性格特点。勾画出了关键词句,读者就能在读懂每一段的基础上读懂段与段的联系,进而理清文章思路,避免出现以偏概全、本末倒置的现象。
  同时要遵循认识规律,准确把握文本内容。世界万物都是按一定规律发展的,只有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才能准确把握文本内容。2011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四市模拟《都江堰》,从题目开始一直到第3段结束都是写都江堰的魅力和震撼的,让人很自然地想到作者是要对都江堰的生命力进行赞美。但这是文章作者要表达的主要写作意图吗?我们从理性角度分析文章第4段“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画影的李冰”一句可见,作者主要要赞扬的还是设计建造都江堰的李冰等人。只有有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我们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才能够准确。
   3.把握情感,阅读文本
   首先要紧扣语言,把握情感。
   理解文章的关键,是要抓住要点;而要抓住要点,必须通过对重要词句的把握。文本作者要传达怎样的思想情感,读者只能通过语言文字去揣摩。把握情感,需要紧扣语言的这样一些方面:(1)修辞的运用。首先看语言上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作用如何?语言是平实还是生动的?只要是运用了修辞的语句,我们基本上都可以从修辞还原的角度把握作者最真实的情感。(2)叠词、拟声词等词的运用。叠词、拟声词的运用,往往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其独特功能。如《荷塘月色》第4段,连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星星、缕缕、密密、脉脉”九个叠词,把荷叶的茂密、净直,荷花的清丽、幽香都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尽管作者未正面置一慨叹抒情之辞,但其欣喜赞美之情却自然流露于字里行间。(3)语言的特色。在阅读文本时还可以有意识地去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看作品的语言是清新明丽,还是沉郁凄凉;是浪漫豪放,还是含蓄委婉。分析出了语言特色,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也就水到渠成了。
   其次要紧扣物象,把握情感。
   所谓“物象”,即文艺作品所创造的典型形象,包括人物、事物和景物等。郭沫若认为:“像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生活中由可憎亦复可怜的偏狭观念所造成的卑鄙可耻的‘物象’的集大成。”小说阅读中我们既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还可以通过对小说故事情节及景物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情感以及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情感。散文尤其写景状物的散文阅读中,我们可以更多的扣住景物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白杨”这个意象,经过作者的不断描写和反复呈现,便有了持续的象征意义,即以白杨树正直质朴严肃的形象,象征着质朴刚强的北方农民。搞清楚了白杨树所具备的象征意义,作者真正要表达的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也就把握住了。
  三、多点结合,读懂文本,还需要较强的自主意识
  杜威说:“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柏拉图说:“一个自由人是不该被迫地进行任何学习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需要学生主动地收集并处理信息;需要学生能够加强上下文联系,转换角度理解课文;需要学生以“自主”为核心,架起“文本”与“解题”之间的桥梁。只有增强阅读的自主意识,读者也才能够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够深入文本的内核,真正读懂文本。
  阅读文本千变万化,唯有从心理层面,语文知识及方法等层面尽可能的固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相对迅速地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读懂文章的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 (226534)

多点结合 读懂文本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