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509

[ 崔恒山 文选 ]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

◇ 崔恒山

   在中学语文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如果想使现代中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就必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展现其内在的魅力。有位专家提出语文传授的关键在于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语文味”主要是指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的同时也有其自身的个性和魅力。教师和学生各自的特性使得语文课充满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有气氛,让人对语文课产生兴趣,促使其互相探索发展。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就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语文味”缺失的原因
  由于受国情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加之人们观念的约束和教育体制的不完善,致使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一直处于两难境地,所谓的“语文味”无从体现。
  1.政治功利化和应试制度削弱了“语文味”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加之学科本身的特性和人们观念上的不重视,语文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化地位。语文教学往往停留在教条式的讲演和“完成任务”的恶性循环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语文味”在政治因素引导下走向不明。解放初期,语文教学被施加了过多的政治因素。政治色彩贯穿整个语文教育,充斥功利主义思想,使语文本来的特性瞬间迷失,取而代之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语文的德育作用模糊化,语文大纲的选材政治化,内容变得空洞,使得几千年的文化传承逐渐流失。(2)“语文味”在应试制度下丢失。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校教学无论从大纲还是教材选择上其政治化色彩相对减弱,但应试教育制度使得“语文味”在语文教学中无法实质性回归。对分数的过分追求,势必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教师的教学研究不是针对对学科本身,而是针对应试大纲。认为只要吃透大纲、记住知识点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完全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2.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味”的缺失
   由于中学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付诸实施以后,从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教育从业者和学生及家长对中学教育观念和思想的认识。但是,当前语文教育的问题仍然比较严峻,本文认为以下几点表现相对突出:(1)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对“语文味”的遗失。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育部门提出了“大语文”的发展新思路,将语文定位成综合学科,这就势必使语文学科和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天文地理等等其他学科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密。其出发点是鉴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性和全面发展的需求,但其涉及面过大,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考验。实际情况是往往由于教师自身水平与自身特点的差距和局限,囫囵吞枣般教学,使得“语文味”逐渐遗失。(2)多媒体的运用使“语文味”流失。多媒体能给学生提供真实、充满动感而直观的图画,且操作简单方便,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在现代中学课堂上已经变得不可缺少。但是对于语文学科,其教学并非全部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完成。对于一些需要意会的有意境的文章特别是古文教学,多媒体的使用往往会抑制“语文味”的提高。所以,多媒体的直观性并不完全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
  二、“语文味”的回归
  语文教师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寻求“语文味”的回归。
   1.提高课堂气氛中的“语文味”
   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学科,涉及内容多且杂。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将不具备或者“语文味”较少的知识,尽可能通过情感投入和辅助工具将“语文味”提升出来,使语文课的气氛具有“语文味”。将不适合的内容清理出语文课堂。语言,是很有内涵的学问。不管是从语言科学,还是从说话人心理的角度,我们都可以从语言上或多或少感觉到“语文味”的存在。因此,要提升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要从语言上着手,使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氛围更浓。
   2.结合教师特点,因材施教提高“语文味”
   第一,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从以往教学经验中可以得出,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文化陶冶的过程,必须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能在无形中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情操陶冶,有利于课堂“语文味”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师要对自己提高要求,一定要有喜欢的作家和作品,并对其有独到见解和分析,熟记著名作品,提升文化底蕴。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是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应当充分利用并使其发挥作用。语文的学科特性要求从业者不仅有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较广的知识面,特别是对学生感兴趣的作家和作品,要有一定了解,避免形成代沟。
  第二,教师的性格特点是提高“语文味”的关键所在。不同的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也有所不同,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种教学方式的反应也各有不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个性特点,研究计划出具有自己教学特点的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味”得以体现。也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展现个性的学习方法,在方法中贯穿语文知识学习的乐趣,或深或浅地吸引学生重新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倘若语文课的学习没有动人的教授和带有感情的传授,一味呆板教条式的讲解只能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厌恶感,提不起兴趣,那么内心对语文的学习需求更是无从谈起。
  3.“语文味“需要师生情感上的共同兴趣
  要想使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同的兴趣。语文教学往往是因为语文学科自身的情感色彩而充满了令人激动的情感魅力。中学语文教学是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变化通过语文课程的教授在内心产生共同的交叉点,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的引导,叩开学生的心扉。在语文教学中,感情显得尤其重要。如果教师未能重视在语文教学中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会导致学生接受的知识单一,千篇一律,缺乏独到的见解。所以说,情感的交流和方法的传授是语文教学中“语文味”保证和提高的重要途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关注感情的交流和培养,才可以避免教学困境,避免出现压迫式的教学模式出现,才能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使中学语文教学水平达到质的提高。
  语文教师作为带领学生入门的引导者,要想尽办法开发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要以全方位的思维模式取代以往的单向思维,引导学生学习,要让学生可以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充分地将思想和感情融为一体,亲身去品读文章的内涵,通过学习分析得到独特的见解和领悟。在这中间,教师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在传授学习方法的同时充分将感情投入课本,并需要正确把握一个“度”的问题,真正使得学生和语文这门学科之间的桥梁发挥作用,以便于取得丰富的教学成果,让中学语文课堂充满生气,找回久违的“语文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26600)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