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民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必修每个模块的最后都设置了活动性学习专题,这五个专题分别是:《走近孔子》、《与经典对话》、《真情伴我成长》、《语文与我同行》、《感受古代汉语的文化底蕴》,这五个专题从不同方面诠释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于是活动性学习专题成为高中语文课改的一大亮点,它突破了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活动的专题内容,运用合作和探究的方式,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的过程。学生如果能够自觉参与、全身心投入这些活动,那么实施过程中如何具体操作,就成为课程实验教师的难题。笔者认为,应当在最佳的途径中,丰富学生的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具体的活动性专题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方法:
第一, 选择活动内容,激发活动兴趣。
高中学段的学生已经完成了初中时期人生懵懂的心理蜕变,拥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判别是非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对于难度过大或没有难度的内容往往兴趣不大或不感兴趣。因此精心选择活动内容,是提高活动兴趣的关键,也是关系到活动成败的关键。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两千多年来,孔子的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改中全国各大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唯一共同的活动性专题,这一专题必不可少。孔子,大家很熟悉,谁都能背上几句论语;孔子,大家又不熟悉,很少有学生能了解其思想的深邃。对待这样一个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先哲,如何让生活在浮躁的现代社会的学生感兴趣去深入地了解他、切实地理解他、真正地走近他,却不是一件易事。
为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们所确立的《巴黎宣言》上的一句话“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谈起,从学生感兴趣的几个点——商战中的孔子理论应用,外国人眼中的孔子,从孔子的美学理论阐述说起,让学生了解无论在今天的现代西方管理,还是东方一些国家经济崛起,无不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吸取精华,指导实践。然而,以身为炎黄子孙的孔子的后人,又怎能不对孔子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作为动力呢?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期望成为新时代的研究者。这就为活动的成功调集了良好的情感储备。
第二,创新活动形式,提高活动兴趣。
活动形式是活动性学习中学生最关注的环节,简单的笔记,泛泛的交流已经不能满足一个日臻成熟的高中生的需求。因此,只有创新活动形式,才能满足一个高中生应有的独立思考、共同分享、实现自我等心理需求,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参与活动学习的兴趣。
这一活动性专题中,我们制订了这样的活动计划:每小组四人,每人选择三篇关于真情故事或亲情故事的文章,由小组长编辑成册。
小组通过讨论,选择其中你们认为最感人的一篇文章,编写讲述提纲,小组同学分工合作,编制成PPT演示文稿,或者动画等演示形式,要求其中一定要有小组成员的简介及分工情况,最后部分必须有每个同学的感悟或感想在全班展示。
有一个学生在做完《真情伴我成长》这一活动性学习之后的总结中写道:
“我在活动结束以后,感想很深,尤其是刘振东小组的小品。故事讲了一个大学生为了满足虚荣心,用本来买电脑的钱买了手机,家里的生活很艰苦,但儿女却在学校胡乱花钱。我认为我和故事中的儿子非常相似……”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尽一切努力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节约父母挣来的每一分钱。赵本山曾说过:‘人活一辈子为了啥玩意?不就为了一个情’。亲情、友情、爱情包围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感到幸福,如果没有了这些情感,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关心周围的人吧,关心我们的父母吧,让我们把自己的爱都献给他们!”
学生刘波涛在总结中写道:
“星期五的语文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节课别开生面。
在这两节课之前,学生们都积极地做好准备:做课件,找文章,排练小品等等,忙得不亦乐乎。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上语文课的热情。
在课上,各个小组所做的关于亲情的课件深深地感动了我,同学们编演的小品也是惟妙惟肖、真实感人。”
学生孙臣的总结更为精彩:
“今天的语文课上同学们的作品,都充分展示了同学们对学习语文的热情以及同学们各方面的素质。……同学们的解说和感悟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用心之处、独到之处和魅力所在,字里行间、插图、动画、解说之声,顿时融为一体,划开时空,停滞在这一刻,这是多么让人怀念的精彩的瞬间!”
第三,扩展活动内容,拓宽学习兴趣。
学习性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参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丰厚学生文化底蕴。在语文的活动性学习中,更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态度以及健康的思想情感,从而使课内知识自然地过渡到课外,在兴趣中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
于是我们需要做的是充分的调动每一根神经,让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无处不在,让学生的感悟、感想、感受无处不有,将一个内容做实、做深、做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反过来促进语文的学习。
在“走进孔子”这一活动性学习中,我们让学生收集资料,从了解孔子的历史扩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让学生学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完美的体现了语文与历史的学科整合;在“真情伴我成长”这一活动性学习中,学生收集的资料中包括古今中外,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战争、自然灾害、疾病等各个方面,在学生互动和资源共享中,学生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了解了父亲的沉默,懂得亲情的宝贵,友情的珍贵,爱情的神圣,学会了如何感恩,如何做人,如何为人子, 纷纷诉诸笔端,畅说感想,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也更好地拓宽了学习的兴趣。
学生王琚在活动后的作文《我不是个好女儿》中这样写道:
我真的不是个好女儿,我从来没有理解过您做母亲的苦心,从来没有在您的身边孝顺过您,甚至在病床前,我也没有尽到一个做女儿的责任,没有在您身边陪着您,照顾您,还总让您为我操心……妈,您能原谅我吗?
亲爱的妈妈!我多么希望能再次依偎在您的怀里,甜甜地叫上一声:“妈妈!”然后向您讲述身边的趣事,向您诉说我心中的痛苦;然而现在,这个希望已是奢望。
可是妈妈,您是否知道,我对您的爱、对您的思念没有一刻不跟随着血液在流淌!
看着星星又闪烁在夜空,我的泪悄然而至。妈妈,对不起……,可是,妈妈,您能听见吗?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这样一次平常的作文中,竟然牵动了孩子如此撕心裂肺的疼痛。文中声声呼唤,低低呢喃,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切肤之痛油然而生。而且,绝大多数同学在“真情伴我成长”的活动性学习之后,找到了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为人处世的能力也无形中提高了。
第四,改革评价机制,增进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是维系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在语文的活动性学习中尤其要注重学习过程评价,注重考查学生参与的全过程,而不是最终匆匆获得华而不实的结果。在考查中,打破以往老师一人说了算的评价方式,改革评价机制,重点考查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的态度,具体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或经验,以及提出怎样的建议和反思,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
具体做法如下:
1.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个纬度进行评价,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体验。
2.在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版面设计、精美插图、图片下载、资料荟萃等等都给予了热情的高度赞誉和适时的随机评价,学生们更以积极的心态良性循环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3.注重自评与互评,老师打分50%,自评占25%,小组互评占25%,然后统计总分,将小组分数计入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分数档案中,按平日成绩的50%计入相应模块的学分中。
4.加分:完整地作完一个活动性学习的所有任务,小组成员每人加5分,超额完成一项任务,例如多分析、欣赏、推荐一篇文章,小组成员每人加2分,收获、感想完整、到位、语言精练、思想深刻、见解独到、形式新颖,小组成员每人加2分。能写出反思、经验或提出更好的建议者,每一条1次加1分。
5.减分:每一个活动性学习任务每少完成一个,小组成员每人减2分;缺少合作分工的小组,每人减2分;态度消极不认真、敷衍应付者,小组成员每人减2分。
这些方法都是在与学生充分沟通,互相商讨的过程中制定出来的,体现了学生的个人意愿,也满足了学生的参与欲望。这样的评价机制,监控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特别注重了团结协作,资源共享,情感和态度,增进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成为完成一个活动性学习的基本保障。
学习性活动,是实现学生多种潜在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变化的最佳途径和手段;学习性活动,是丰富学生内涵、提高学生素养的最佳方式。只有点燃兴趣的火把,才能点燃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才能让学生燃烧青春之火,点亮人生、点亮未来!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第一中学(266002)